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2020-12-01 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攜帶了朊病毒的肉毒桿菌

圖片來源:James Cavallini/SPL

朊病毒作為一種病原體,因為能夠引發包括狂牛症在內的退行性腦病而廣為人知。如今,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了這種病毒。

研究人員發現,當被插入酵母和大腸桿菌後,一種蛋白質在肉毒桿菌(能夠導致肉毒中毒的一種微生物)中的片段會表現得像一種朊病毒。研究人員在1月1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朊病毒由許多在結構上以不同方式摺疊的蛋白質構成。通過將一種蛋白質的正常形式轉化為朊病毒,這種蛋白質的朊病毒版本能夠以傳染的方式長期存在下去。

科學家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發現了朊病毒,它被視作潛藏在一種被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致命腦部背後的病原體。從那時開始,研究人員相繼在哺乳動物、昆蟲、蠕蟲、植物和真菌中發現了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並且知道並非所有的朊病毒都會對宿主造成傷害。

然而迄今為止,朊蛋白只在真核生物的細胞中被發現,這類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能夠在酵母中識別可以形成朊病毒的蛋白質的軟體分析了大約6萬個細菌基因組。他們聚焦於細菌蛋白質Rho的一個片段。

在許多細菌中——例如肉毒桿菌和大腸桿菌,Rho都是基因表達的一種全局性調節因子,這意味著它能夠控制許多基因的活性。

研究人員發現,當來自肉毒桿菌的Rho的潛在朊病毒形成片段被插入大腸桿菌後,一團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具有了由朊病毒形成的大多數特徵。此外,這種蛋白質片段被插入酵母后,能夠取代一種已知可以形成朊病毒的酵母蛋白質的功能。

研究人員同時注意到,儘管普通版本的Rho能夠在大腸桿菌中抑制基因的活性,但是當蛋白質處於其朊病毒形式時,許多基因是活躍的。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哈佛醫學院細菌遺傳學家Ann Hochschild認為,這意味著朊病毒可能會讓細菌適應特定種類的環境壓力。例如,科學家發現,與攜帶了正常版本Rho的細菌相比,被Rho的朊病毒版本修改後的大腸桿菌能夠更好地適應暴露在乙醇之中。

這些發現表明,朊病毒的存在早於真核生物與細菌在距今約23億年前在進化上分離的時間。「朊病毒在自然界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Hochschild說,「我們相信在細菌中還會發現其他能夠形成朊病毒的蛋白質。」

由於朊病毒是可以遺傳的,因此這一發現表明這些蛋白質在不需要基因突變的前提下便能夠讓細菌傳遞相關特徵。麻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細菌生物化學家Peter Chien表示,「當細菌需要對環境做出快速反應時,例如處理抗生素」,它就會派上用場。

Chien表示,研究人員下一步需要確認Rho能夠像一種朊病毒一樣在它的自然宿主中產生作用。但Chien強調,這可能會很困難,因為與傳統實驗室生物體,例如大腸桿菌相比,肉毒桿菌較難在遺傳實驗中進行處理。

紐約州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家Jeffrey Roberts表示,發展在細菌中進行朊病毒實驗的能力,將有助於揭示更多關於人類朊病毒的行為,這可能與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在內的疾病有關。

朊病毒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具有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常規病毒小得多(30~50nm);電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朊病毒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可以導致人類和家畜患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病變,最終不治而亡,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朊病毒病和愛滋病並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頑疾。(來源:中國科學報 趙熙熙)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病毒中有朊病毒
    因為南昊所在的許曉東課題組第一次在病毒中發現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中被發現過。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追了20年的奇怪現象 對於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許曉東來說,這次的研究結果更像是為他困惑了近20年的謎題找到了答案。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這一研究,將朊病毒的發現歷程從動物、植物、真菌、細菌擴展到了最後一種生命形式——病毒。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這一研究,將朊病毒的發現歷程從動物、植物、真菌、細菌擴展到了最後一種生命形式——病毒。同時,可能為揭示病毒感染和阿爾茲海默症之間的必然聯繫帶來新的啟示。  這是中國第一個成功在朊病毒鑑定領域開拓疆土的團隊,它的成員總共只有三人:許曉東、陳紅英和南昊。這項研究的發起者,許曉東副教授。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朊病毒的發現之旅1957年,美國科學家蓋杜謝克(Daniel Gajdusek,1923-2008年)在巴布紐幾內亞東部高地發現一個土著部落Fore族,Fore族有很多人得了一種被稱為庫魯病的怪病,潛伏期較長,前期患者僅感頭痛及關節疼痛
  • 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
    原標題: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一樣的事(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圖為許曉東在實驗室工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許曉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英國雷丁大學病毒學博士,主要研究杆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他歷經10年持續探索,帶領團隊在病毒中首次發現了朊病毒,證實了「朊病毒廣泛存在」的假說。許曉東是幸運的。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科學家解剖後發現,這些牛的大腦都已經像庫魯病患者一樣,因此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它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狂牛症。 然而狂牛症並不不是起源,庫魯病才是。庫魯曾經流行在南太平洋紐幾內亞島土著福魯族中的一種神秘而可怕的疾病 ― 庫魯病的發病症狀:病人開始步履不穩,晚期全身震顫,發病後 3 至 6 個月內死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疾病?這個問題是由美國科學家丹尼爾 · 蓋都塞克 解決的。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 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如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俗稱狂牛症)和紐幾內亞震顫病(Kuru),是由於蛋白的異常摺疊而產生的,能夠導致漸近性神經變化和死亡。
  • 朊病毒發現的背後:僅有三人的團隊 買耗材一毛一毛砍價
    因為《自然·通訊》雜誌一篇科研論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曉東副教授和他的團隊走入公眾視野,這個僅有三個人、科研經費不足的團隊,攻克下「可入教科書級」科研成果,首次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經過近十年努力,許曉東團隊攻克下被外國專家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精彩演說,猛戳視頻↓↓↓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2009年,Susan Lindquist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稱她們在酵母中篩選出了200餘種符合朊病毒蛋白標準的序列。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這是首次發現一種疾病不是通過細菌或病毒等有機體而是通過一種傳染性蛋白質感染人類導致的。1997年,Prusiner因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Prusiner及其同事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PrP不是唯一能夠作為自我增殖朊病毒發揮作用的蛋白,並且不同類型的朊病毒可能導致由錯誤摺疊蛋白的漸進性毒性累積引起的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被發現 阿爾茲海默症是怎麼回事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美國人曾經這樣的下定論「你們做不出來」,而今,我們的科學家用事實證明了我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們的科學家將整個病毒的生長的過程完整的完成,證明了這種病毒的存在,因為研究這種病毒有很好的前景,我們知道的阿爾茲海默症就和這種病毒有關,如果能夠攻克這種病毒,那麼意味著阿爾茲海默症可能會得到治癒。
  • 基因禁忌:原始部落中朊病毒肆虐,原來是因為他們有這個習慣
    為了研究庫魯病,科學家們將病人屍體解剖,發現庫魯病人的腦中會出現奇怪的蛋白斑塊,還有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把腦組織搞得像海綿一樣有很多孔洞。後來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庫魯病人是被一種「病毒」感染的,而他們之所以會得這樣的病,是因為他們部落中有一個駭人聽聞的習俗——食屍。
  • 朊病毒基因揭秘北京猿人可能是早期食人族(圖)
    2003年非洲朊病毒DNA揭秘全球不同種族都有抗食人基因 2003年,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科林奇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發現了人類大腦中的一種朊病毒——當代食人族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庫魯病患者攜帶著它,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那裡才終止了食人惡習,而人肉宴的主力軍婦女兒童最易感染庫魯病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該病自1985年在英國首次發現以來,逐漸在世界範圍內蔓延開來,對養牛業、飲食業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其分子量約50000道爾頓,他將這種蛋白質治病因子首次命名為「朊病毒」朊是蛋白質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