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2020-12-01 騰訊網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疾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研究發現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但發病初期無上述症狀,後期才會出現強直性痙攣,糞便堅硬,兩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心搏緩慢(平均50次/分),呼吸頻率增快,體重下降,極度消瘦,以至死亡。

1986年11月該病首次在英國報刊上報導。自此之後的10年,這種病迅速蔓延,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患這種神經錯亂、痴呆、不久死亡的病。此外,這種病還波及世界其他國家,如法國、愛爾蘭、加拿大、丹麥、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國。據考察發現,這些國家很多都是因為進口英國牛肉引起的。

經解剖發現,病牛中樞神經系統的腦灰質部分形成海綿狀空泡,腦幹灰質兩側呈對稱性病 變,神經纖維網有中等數量的不連續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經細胞腫脹成氣球狀,細胞質變窄。另外,還有明顯的神經細胞變性及壞死。不過,醫學界一直未能找到導致這種病的根源,因此,狂牛症的病原也就難以確定。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這種病毒導致的疾病,叫朊病毒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是一種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所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大量沉積在細胞中而引起的一種致命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致死率高達100.0%。

簡單地說,朊病毒不是病毒,而是一種特殊的變異的蛋白質,基本上和正常的蛋白質沒有多大區別。

事實上,每個人或者動物體內都會產生一些特殊變異的蛋白質,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會被人體清除。

但這種蛋白質則非常特殊,它會感染正常的蛋白質,使其被同化,變成和它一樣的變異蛋白。

而普通的病毒有DNA病毒和RNA病毒,其中RNA病毒的變異率更高。

病毒無法僅靠自身生存,一定要依附一個宿主。這個宿主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細菌,可以是一個細胞,可以是一個生物體,也可以是人類這樣複雜的生物體。病毒類似於寄生蟲,不依附於其他生物就沒法存活、沒法繁殖、沒法複製。

但朊病毒的感染機制卻全然不同,它並不是通過DNA或者RNA信息複製,這種蛋白質病毒其實是沒有遺傳物質的,僅通過同化宿主的蛋白質進行傳播。而且朊病毒對多種因素的滅活作用表現出驚人的抗性。對物理因素,如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超聲波以及160~170℃高溫,均有相當的耐受能力;耐高壓,消毒用的高壓滅菌設備也不能滅活。對化學試劑與生化試劑,如甲醛、羥胺、核酸酶類等表現出強抗性,並且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

同時,常規藥物對朊病毒也無效,因為在本質上,朊病毒就是一種普通的病毒,只是摺疊方式與其他蛋白質不同。即使有能殺滅朊病毒的藥物,也同時會殺滅人體正常蛋白質。在朊病毒面前,普通病毒簡直脆弱的不堪一擊。因此,目前沒有任何治療手段可以阻止已感染朊病毒的擴散。

朊病毒的複製方式十分有趣。如果病毒是恐怖組織,那麼普通的病毒就是想通過多生孩子,複製出更多的子孫,從而入侵正常人類社會。而朊病毒則是進入正常人類社會後,把普通人同化成恐怖分子,從而對人類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朊病毒攻擊的是生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被感染生物會出現腦神經細胞死亡和組織空洞化,原本的中樞神經系統不再發揮作用,而生物的行為則會被受感染而變異的神經系統而控制。

是的,聽起來就像喪屍。

那麼這種病毒最初是怎樣傳播的呢?其實是養牛場惹的禍。

牛是草食動物,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如蛋白質攝取補充、必須胺基酸平衡,將其它動物的肉和骨頭的混合物(包括牛)加入飼料中,而來源可能包含病死動物。病死動物若包含朊病毒,帶病原體肉骨粉汙染了飼料後,牛長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狂牛症。朊毒體只是一個蛋白質,生物體內免疫機制無法區分它和一般蛋白質的差異,又會累積在生物體內,累積多了就會發病。

病毒肆虐,看似天災,其實都是人禍。如果不是養殖主為了提高產肉比,用了病死的動物屍體長期餵牛,狂牛症是不會傳播開來的。

朊病毒導致的疾病,在不同物種,表現的症狀也不同,類似的病還有羊搔癢症、人類庫賈氏病、狂鹿症等等。

1996年,英國首次發現新型庫賈氏病確診病例,截止2009年10月,全球共發生216個病例,主要集中在英國,約佔全球病例的79%。

人一旦感染原病毒,就會出現視覺模糊、言語不清、痴呆、肌肉痙攣、坐立和行走困難等症狀, 最後大腦被徹底溶解而死亡。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針對朊病毒病的上市藥物,人們發現的對該病有積極作用的藥物或者化合物都具有強毒性,不適合用於朊病毒病的治療。

發病快、死亡率高(100.0%)、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可長期潛伏、感染途徑多、全身各組織均可分布,朊病毒的這些特性,無疑使它變得極度危險。終極病毒這個稱號,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恰當,但卻很好地體現了它的危險性。

目前朊病毒主要有兩種傳播途徑,一是消化道傳播,二是醫源性傳播,如器官移植等。所以我們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發現畜物感染了朊病毒之後應該及時的進行消滅,將其深埋地下,千萬不能吃其肉類,更加不能讓到市場上售賣。對於感染了這種病毒的病人來說,應該適當的進行隔離治療,避免和人有過於親密的接觸。

2、平時我們一定不能夠吃來源不明的食物,應該保持飲食的衛生和安全,特別是在購買肉類食物的時候,一定要買有食品安全部門認證的肉類,而不要因為貪便宜去購買小商小販的食物。

3、在進行神經外科手術的時候,我們應該嚴格按照流程進行消毒,以儘量清除醫療器具上的病毒和細菌,這樣能夠大大降低患者感染朊病毒的概率。

只有嚴防死守,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可怕病毒的傳播,因為一旦這種病毒泛濫,人類的歷史可能會就此終結。

相關焦點

  • 我們已知的終極病毒「朊病毒」,電影喪屍的靈感來源
    朊病毒(示意圖片:Pixabay)朊病毒,一種主要寄宿哺乳動物身上,破壞中樞神經的病毒。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精彩演說,猛戳視頻↓↓↓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2009年,Susan Lindquist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稱她們在酵母中篩選出了200餘種符合朊病毒蛋白標準的序列。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由此,蓋都塞克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庫魯病的病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通常的病毒,而是一種由蛋白質分子構成的朊病毒。由此,他獲得1976年度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它名叫病毒卻不是病毒,而是一類出了bug(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朊病毒具有感染性,有時會造成致命的疾病。眾所周知的狂牛症、阿爾茲海默症,都與這類蛋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它們在許曉東腦海中拼出了一個單詞——prion(朊病毒)。被朊病毒感染的組織切片觀察。圖片: Wikimedia Commons  「朊病毒」這個概念對於大部人來說,多少有些陌生。它名叫病毒卻不是病毒,而是一類出了bug(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朊病毒具有感染性,有時會造成致命的疾病。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 決定人類是否淪為喪屍的關鍵:朊病毒
    朊毒體(Prion),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因其發作後具有病毒的特性,會控制生命體的中樞神經,生命體會受一種變異的神經中樞控制,不惜一切吃同類的肉而傳染到同類身上,故又被廣泛稱為朊病毒。朊病毒一旦在人類身上爆發,人類就會淪為沒有理智和情感的喪屍,恐怖片中的情節便有可能上演。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0:44 來源: >    生命經緯2007年2月2日訊  小鼠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發現,朊病毒疾病或許可以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