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它對一系列被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疾病負責,包括牛患的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症),羊患的羊癢病,人患的變異型克雅氏病,鹿、麋鹿、駝鹿患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WD)。這些都是具有數年潛伏期的致命性腦部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第一次被確診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科羅拉多州的黑尾鹿身上。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慢性消耗性疾病已經傳播到全美22個州,包括德克薩斯州的埃爾帕索和哈茲佩斯郡。在科羅拉多州東北部和懷俄明州東南部,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一種特有的地方病。Claudio Soto博士的科研團隊試圖找出原因。

  「沒有證據表明傳播是由野生動物和植物傳到人的。」論文的第一作者、德克薩斯大學健康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Claudio Soto博士說。他也是該校以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其他腦部相關疾病為己任的喬治與辛西婭·米切爾中心的主任。

  「但這是一種需要人們探索的可能,當然也值得人們關注它。朊病毒有很長的潛伏期。」Soto表示。

  Soto帶領的科研團隊分析了小麥草根、葉中傳染性朊病毒蛋白的保持性和傳染性,這些根和葉子裡潛伏著被朊病毒汙染的腦部物質。他們發現即使高度稀釋後,所含數量的朊病毒仍然可以與根、葉結合。當小麥草被倉鼠吃掉時,小動物也感染上了朊病毒。

  科研團隊還發現傳染性朊病毒蛋白可以從植物中檢測出來,而被檢出病毒的植物恰恰是暴露在感染了朊病毒的倉鼠、鹿等動物的尿液和糞便中的。

  此外,科研團隊還發現,植物可以從被汙染了的土壤中吸收朊病毒,而且會把它們輸送到植株的不同部位,也就意味著它們作為一種傳染性的載體有所活動。這表明,植物可能在朊病毒環境汙染、水平傳播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為了儘量減少暴露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風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人們避免食用看起來患病的或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測試呈陽性的鹿、麋鹿的肉。獵人在病毒影響區域給鹿剝皮破肚時,應戴上手套,以儘量減少對其大腦和脊髓組織的處理。

  「這項研究是在實驗室中的試驗性條件下完成的。」Soto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要把研究深入到環境汙染中去。」(王方編譯)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朊病毒病是一類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目前認為,朊病毒病是由正常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形成了具有感染性、部分蛋白酶K抗性和去汙劑不可溶性的朊病毒(PrPSc)。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但是,作為自然界中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分布甚廣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為人所知。受限於朊病毒的預測和鑑定手段,2016年以前,人們對朊病毒的認識局限於動物界和真菌界。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由此,蓋都塞克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庫魯病的病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通常的病毒,而是一種由蛋白質分子構成的朊病毒。由此,他獲得1976年度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 冰島發生一起朊病毒感染疫情
    食品夥伴網訊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消息,2020年10月26日,冰島食品和獸醫局向OIE報告稱,冰島發生一起朊病毒感染疫情。經實驗室檢測發現,共有720隻綿羊疑似受到感染,1隻發病,殺死和處置1隻。   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冰島食品和獸醫局將每周提交後續報告。   本文由食品夥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有任何疑問,請聯繫news@foodmate.net。
  • 突尼西亞發生朊病毒感染疫情
    食品夥伴網訊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消息,2020年8月4日,突尼西亞農業部向OIE報告稱,突尼西亞發生一起朊病毒感染疫情。
  • Nature子刊:研究揭示治療朊病毒感染機制
    2020年5月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自然科學學院院長,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Tricia Serio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新論文中,報導了朊病毒抵抗治療的內在機制。 「晶核」是當病毒彼此附著並改變形狀時形成的分子簇。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這種聚集形式就是LEF-10的朊病毒態,這種狀態可以通過敲除朊病毒態賴以存在的分子伴侶而使其解聚,這個過程就是朊病毒的「治癒」。他們通過逐步截短,最後在LEF-10中鑑定出一段僅有23個胺基酸殘基的朊病毒結構域,該結構域不同於所有已知朊病毒結構域。由於LEF-10是杆狀病毒的一個晚期表達因子,研究者將視線轉移到該病毒的天然宿主中。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更加不幸的是,一些食用了受感染牛肉的英國民眾也被朊病毒入侵,患上了名為克-雅二氏病的不治之症。該病在英國奪去了100多人的生命,在世界範圍內的其它地區也報導了12例。朊病毒其實並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因此也稱朊粒或朊毒體。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而朊病毒樣蛋白是一種類似於朊病毒的蛋白,朊病毒可以引發庫傑二氏病和狂牛症等。當長效記憶在大腦中形成後,就會在神經元間建立新的連接來幫助儲存記憶,但這種物理性的連接必須作為一種記憶來進行維持,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記憶都會消散,很多研究者目前都在尋找可以維持長效記憶的分子,但目前並沒有任何頭緒;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所發現的記憶性分子是朊病毒蛋白的正常版本,朊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並不像其它蛋白,朊病毒會進行自我增殖,同時還會誘導其它蛋白呈現出可替換的形狀。
  • 我們已知的終極病毒「朊病毒」,電影喪屍的靈感來源
    朊病毒(示意圖片:Pixabay)朊病毒,一種主要寄宿哺乳動物身上,破壞中樞神經的病毒。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J Virol:朊病毒通過腸道擴散到大腦,怎麼做到的?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個體在食用被感染性蛋白—朊病毒汙染的食物後,朊病毒就會通過腸道侵入到個體大腦,該研究或將幫助對朊病毒疾病的診斷,朊病毒疾病包括克雅二氏症及狂牛症等。早在20年前這種疾病非常罕見,當時229名患者死於克雅二氏症,朊病毒是一種具有異常形狀的感染性蛋白,其可以通過食用汙染的肉類在人群和動物之間傳播,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尚不清楚朊病毒通過腸道侵襲到大腦中的分子機制。
  • 狂犬病是不是朊病毒,有何區別?醫生為您講清楚
    母嬰之間的感染:孕婦感染狂犬病後,通過胎盤感染到胎兒,導致胎兒患病;或者哺乳期婦女經過乳汁感染給嬰兒,導致嬰兒患病。朊病毒傳播途徑。我們最常見的朊病毒感染就是英國的狂牛症。一般進食患有狂牛症的牛肉是不會感染的,但是如果進食患病動物的腦子或脊髓,感染的機率就比較大了。傳播能力不同。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機率是極高的。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人狂犬病的感染途徑主要是由於寵物抓、咬、舔傷所致。
  •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0:44 來源: >    生命經緯2007年2月2日訊  小鼠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發現,朊病毒疾病或許可以得到治癒。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