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1982年S.B.Prusiner從患有羊瘙癢病的羊體中,分離出一種蛋白質感染因子,命名為prion因為這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質,所以有人譯為朊病毒。而它與菸草花葉病毒、馬鈴薯紡錘塊莖病類病毒等的根本區別在於,朊病毒不是入侵者,而僅僅是機體自身某一種蛋白質的構象改變所致的,其中的一級結構即蛋白的胺基酸序列與正常蛋白相同。
但是prion可以使正常蛋白的構象發生改變,稱為prion,從這個意義上講,prion具有複製能力和感染性,但與病毒的複製機理和感染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有人認為講prion譯為「朊粒」更為合適。
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從酵母菌到人體均發現朊粒的存在如下:
它能夠侵染哺乳動物的神經組織,引起羊瘙癢病,牛海綿狀腦炎(又稱狂牛症)、人類克-雅氏症等慢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目前已經證明,上述疾病均與一種在神經細胞質膜上含量較高的膜蛋白PrP構象發生改變相關。
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不斷被發現並相繼被確認,不論是在人群中還是在動物群中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因而對朊病毒的研究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還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它的理論意義在於開闢了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要求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蛋白質化學、分子病毒學、神經病理學等多學科的緊密合作來回答朊病毒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它的現實意義在於發展準確可靠的診斷技術,全面監測、檢測朊病毒病,特別是做到對狂牛症和醫源性感染的早期預防。眾所周知,食用患狂牛症牛肉的人,有可能被朊粒感染。輸血也可以導致朊粒在人群中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