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2020-12-04 科學學習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1982年S.B.Prusiner從患有羊瘙癢病的羊體中,分離出一種蛋白質感染因子,命名為prion因為這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質,所以有人譯為朊病毒。而它與菸草花葉病毒、馬鈴薯紡錘塊莖病類病毒等的根本區別在於,朊病毒不是入侵者,而僅僅是機體自身某一種蛋白質的構象改變所致的,其中的一級結構即蛋白的胺基酸序列與正常蛋白相同。

但是prion可以使正常蛋白的構象發生改變,稱為prion,從這個意義上講,prion具有複製能力和感染性,但與病毒的複製機理和感染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有人認為講prion譯為「朊粒」更為合適。

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從酵母菌到人體均發現朊粒的存在如下:

它能夠侵染哺乳動物的神經組織,引起羊瘙癢病,牛海綿狀腦炎(又稱狂牛症)、人類克-雅氏症等慢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目前已經證明,上述疾病均與一種在神經細胞質膜上含量較高的膜蛋白PrP構象發生改變相關。

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不斷被發現並相繼被確認,不論是在人群中還是在動物群中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因而對朊病毒的研究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還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它的理論意義在於開闢了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要求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蛋白質化學、分子病毒學、神經病理學等多學科的緊密合作來回答朊病毒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它的現實意義在於發展準確可靠的診斷技術,全面監測、檢測朊病毒病,特別是做到對狂牛症和醫源性感染的早期預防。眾所周知,食用患狂牛症牛肉的人,有可能被朊粒感染。輸血也可以導致朊粒在人群中的傳播。

相關焦點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精彩演說,猛戳視頻↓↓↓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2009年,Susan Lindquist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稱她們在酵母中篩選出了200餘種符合朊病毒蛋白標準的序列。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由此,蓋都塞克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庫魯病的病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通常的病毒,而是一種由蛋白質分子構成的朊病毒。由此,他獲得1976年度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我們已知的終極病毒「朊病毒」,電影喪屍的靈感來源
    朊病毒(示意圖片:Pixabay)朊病毒,一種主要寄宿哺乳動物身上,破壞中樞神經的病毒。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許曉東總算收集到一些關於LEF-10的重要線索。線索一:聚合體分子量大且不均一純化後的LEF-10蛋白,會形成大分子聚合體。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這項新的研究提供的關於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能夠促進這種疾病產生的新證據可能導致人們探究直接靶向朊病毒的新療法。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主任Stanley Prusiner博士說道,「我認為這毫無疑問地表明Aβ和tau都是朊病毒,而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在這種疾病中,這兩種不好的蛋白一起破壞了大腦。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許曉東總算收集到一些關於LEF-10的重要線索。  線索一:聚合體分子量大且不均一  純化後的LEF-10蛋白,會形成大分子聚合體。它們在許曉東腦海中拼出了一個單詞——prion(朊病毒)。被朊病毒感染的組織切片觀察。圖片: Wikimedia Commons  「朊病毒」這個概念對於大部人來說,多少有些陌生。它名叫病毒卻不是病毒,而是一類出了bug(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朊病毒具有感染性,有時會造成致命的疾病。
  • 決定人類是否淪為喪屍的關鍵:朊病毒
    朊毒體(Prion),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因其發作後具有病毒的特性,會控制生命體的中樞神經,生命體會受一種變異的神經中樞控制,不惜一切吃同類的肉而傳染到同類身上,故又被廣泛稱為朊病毒。朊病毒一旦在人類身上爆發,人類就會淪為沒有理智和情感的喪屍,恐怖片中的情節便有可能上演。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0:44 來源: >    生命經緯2007年2月2日訊  小鼠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發現,朊病毒疾病或許可以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