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英國發生的「狂牛症」(牛海綿腦病),嚴重打擊了當時的養牛業,並直接危及到了人類健康,至今餘波未平。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
精彩演說,猛戳視頻↓↓↓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2009年,Susan Lindquist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稱她們在酵母中篩選出了200餘種符合朊病毒蛋白標準的序列。朊病毒不僅與人類健康、家畜飼養關係密切,而且可為研究與痴呆有關的其他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人類朊病毒現已發現以下四種:庫魯病、克雅氏綜合症、格斯特曼綜合症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其病症與病理變化的主要特徵與患病動物十分相似。其中庫魯病的研究最早。庫魯病(Kuru)是20世紀上半世紀大西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居民中的一種流行病,其主要症狀為震顫、共濟失調、腦退化痴呆,漸至完全喪失運動能力,3~6個月內因衰竭而死亡。美國醫學家蓋杜賽克曾在該地區進行20年研究,探明該病的發生與當地人食用人肉的祭祀方式密切關聯,並提出了預防措施。1968年停止該儀式後該病得到控制,從而拯救了一個部落的人群,蓋杜賽克為此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醫學獎。
朊病毒已經超出了經典病毒學的生物學概念,研究表明,蛋白質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突變或構型上的變化,由良性變為惡性,即變為具有傳染性的蛋白質顆粒,這一觀點向傳統觀點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近年來不斷被發現並相繼被確認,不論在人群中還是在動物群中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因而對朊病毒的研究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還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如果您覺得本文不錯,請轉發到朋友圈,與朋友們一起分享!
【拿什麼對抗你,不可避免的死亡?】
美國科學家肯揚等發現daf-2 基因的突變能夠使線蟲的壽命延長到兩倍以上。長壽原來如此簡單,簡單到只需改變一個基因!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生物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