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2020-12-08 科學網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新研究為搞清朊病毒蛋白如何被轉化為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提供了新的視點。

 

宿主細胞的朊病毒蛋白能夠被轉化為錯誤摺疊且具有傳染性的瘙癢病形式,並最終引發朊病毒疾病。如今,英國科學家通過開發出一種新的細胞體系,從而為研究朊病毒蛋白如何被轉化為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提供了新的視點。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為了更為詳細地研究朊病毒的轉化,倫敦大學學院的R. Goold和同事開發的朊病毒蛋白在羧基端表達了一個MYC標籤。它們被轉染進入一個易感朊病毒的小鼠細胞系——該細胞系內生的朊病毒蛋白已被「沉默」了。研究人員發現,被MYC標記的結構在野生型水平上被表達並且正常地局部化,同時在暴露於朊病毒的情況下會完全轉化為MYC標記的瘙癢病形式。為了證實這些細胞在產生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它們的提取物被用來感染小鼠,後者隨後發展出了神經病理類型的朊病毒疾病。

 

之前的研究表明,重新合成的瘙癢病形式在暴露於傳染物質72小時(或更長)後將會出現。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一些MYC細胞會在兩個小時內積聚成瘙癢病形式,並且實際上僅僅1到2分鐘的暴露便足以導致轉化。因此研究人員指出,轉化比之前的認識快得多。

 

那麼瘙癢病形式是在哪裡合成的呢?質膜暗示了朊病毒轉化的位點,事實上,在細胞暴露於傳染物質僅1分鐘的時間裡,瘙癢病形式僅僅出現於質膜上。然而,細胞內的瘙癢病形式在暴露2分鐘後才被發現,這意味著它被迅速內吞,並輸送進入細胞。實際上,瘙癢病形式在細胞內的位置被發現依賴於暴露的時間長度,即瘙癢病形式在最早的時間點被特有地置於質膜上,並隨後分布在細胞內部。

 

為了證明朊病毒轉化能夠發生在質膜上,研究人員抑制了內吞作用,這並沒有防止瘙癢病形式的形成。重要的是,在經過特定磷酸肌醇磷脂酶C或完全破壞脂筏的介質處理後,瘙癢病形式的水平在MYC細胞中顯著下降。因此,最初的朊病毒轉化似乎首先發生在質膜上,或許也在脂筏中。然而,通過在瘙癢病形式被內吞後加速轉化,細胞內的分隔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

 

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指出,通過揭示瘙癢病形式產生的動力學因素和位置,這些發現為朊病毒的轉化提供了新的視點,並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朊病毒傳染能夠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傳播。(趙路)

 

《科學時報》 (2011-05-19 A4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如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俗稱狂牛症)和紐幾內亞震顫病(Kuru),是由於蛋白的異常摺疊而產生的,能夠導致漸近性神經變化和死亡。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朊病毒的發現之旅1957年,美國科學家蓋杜謝克(Daniel Gajdusek,1923-2008年)在巴布紐幾內亞東部高地發現一個土著部落Fore族,Fore族有很多人得了一種被稱為庫魯病的怪病,潛伏期較長,前期患者僅感頭痛及關節疼痛
  • 生物學家在研究朊病毒如何殺傷腦細胞
    問題就出在這些異常經過處理的摺疊的蛋白質,這些東西一般都在被送到細胞垃圾處理中心(被生物學家稱作「水解酶」)之前由清道夫(叫「降解酶」的分子,能夠清理其他蛋白垃圾)收集。健康細胞會不斷的產生垃圾,從而使系統十分忙碌。而把那些垃圾蛋白打包摺疊成更複雜的蛋白需要經過數百個步驟並耗去細胞許多時間。經歷如此多的步驟,錯誤便經常發生,毒素有時也使完整塑成的蛋白脫離正軌。
  • Nature子刊:研究揭示治療朊病毒感染機制
    2020年5月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自然科學學院院長,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Tricia Serio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新論文中,報導了朊病毒抵抗治療的內在機制。 「晶核」是當病毒彼此附著並改變形狀時形成的分子簇。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2019年5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至關重要的兩種蛋白作為朊病毒(prion)---結構異常的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呈現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而像傳染病一樣在組織中傳播---發揮作用。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兩種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起著朊蛋白的作用 - 畸形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質採用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在感染組織中傳播。「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長壽有關,這一事實應該會改變我們對疾病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本文所做的。本文可能會催化AD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什麼是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的錯誤摺疊版本,可以通過強迫該蛋白質的正常拷貝進入相同的自我傳播,錯誤摺疊的形狀而像感染一樣傳播。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論朊病毒樣活性是否會損害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經過詳盡分析後,日本研究人員報導沒有證據表明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持續存在於帕金森病中。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朊病毒(prion)是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它們會破壞神經組織,並且是幾種影響人類和動物的災難性但罕見的疾病---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的原因。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它們在許曉東腦海中拼出了一個單詞——prion(朊病毒)。被朊病毒感染的組織切片觀察。圖片: Wikimedia Commons  「朊病毒」這個概念對於大部人來說,多少有些陌生。它名叫病毒卻不是病毒,而是一類出了bug(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朊病毒具有感染性,有時會造成致命的疾病。
  • 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被發現 阿爾茲海默症是怎麼回事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美國人曾經這樣的下定論「你們做不出來」,而今,我們的科學家用事實證明了我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們的科學家將整個病毒的生長的過程完整的完成,證明了這種病毒的存在,因為研究這種病毒有很好的前景,我們知道的阿爾茲海默症就和這種病毒有關,如果能夠攻克這種病毒,那麼意味著阿爾茲海默症可能會得到治癒。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生物界毒王,衝擊中心法則的朊病毒,究竟是何方神聖?
    朊病毒引發的疾病及病灶擁有幽靈之身,從細菌到高等動物均可感染,感染力強且難以滅活。因而,朊病毒「病毒之王」稱號並非浪得虛名。二、朊病毒真身顧名思義,很多人會誤將「朊病毒」理解成某一種特定品種病毒,實則不然。「朊」,本意就是「蛋白質」。故而,朊病毒其實是一類能侵染宿主並實現自我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統稱。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狂牛症是一類難治的致死性疾病,儘管近年來新聞報導全球範圍內的狂牛症病例呈下降趨勢,各國的科學家們仍不敢絲毫懈怠,致力於對其開展廣泛的研究。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Sci Trans Med:克-雅病患者皮膚中存在朊病毒
    2017年11月24日/生物谷BIOON/---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種類似於狂牛症的疾病,該疾病是由蛋白質的錯誤摺疊(朊病毒)導致大腦出現致命性損傷。CJD患者的大腦會出現微型的海綿狀孔洞,同時會出現運動障礙、視覺問題,並最終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