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在研究朊病毒如何殺傷腦細胞

2020-12-05 生物谷

據悉,表面上不同症狀的疾病很可能有著相同的起因。比如,各種腫瘤事實上都是不受控制的細胞群持續分裂的結果。在過去的十年裡,一種公認的醫學原理出現了:很多中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老年痴呆、亨廷頓和帕金森氏症在有同樣的病理學機制--不是無止境的分裂而是廢物處理系統出了問題。                                                                                                                    

問題就出在這些異常經過處理的摺疊的蛋白質,這些東西一般都在被送到細胞垃圾處理中心(被生物學家稱作「水解酶」)之前由清道夫(叫「降解酶」的分子,能夠清理其他蛋白垃圾)收集。健康細胞會不斷的產生垃圾,從而使系統十分忙碌。而把那些垃圾蛋白打包摺疊成更複雜的蛋白需要經過數百個步驟並耗去細胞許多時間。經歷如此多的步驟,錯誤便經常發生,毒素有時也使完整塑成的蛋白脫離正軌。這些摺疊出錯的蛋白質在引發災難前就需要被封存。

20年前發現降解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Alfred  Goldberg在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撰文探討了當大腦被稱做朊病毒的特殊骯髒蛋白感染時廢物處理系統所出的問題。朊病毒通過按照自身結構重建正常蛋白結構來引發Creutzfeldt-Jakob病(或在牛身上引發「狂牛症」)。最近科學家也開始懷疑幹擾廢物處理系統的元兇也是朊病毒,而且這樣的幹擾也可以解釋它們如何摧毀大腦的神經細胞。Goldberg博士認為小團的朊病毒阻塞了廢物處理系統的酶通道。這將使所有的細胞垃圾停止處理。垃圾在大腦中堆積如山直到神經細胞慘死其中。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焦點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精彩演說,猛戳視頻↓↓↓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2009年,Susan Lindquist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稱她們在酵母中篩選出了200餘種符合朊病毒蛋白標準的序列。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患病後通常表現為腦細胞組織出現空泡,出現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腦內解剖發現澱粉樣蛋白質纖維(通俗的理解就是患病後牛的大腦慢慢變成一堆海面狀的渣渣)並伴隨全身症狀,以潛伏期長、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為特徵。 羊得瘙癢症時會不停的蹭柵欄 20世紀8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普魯塞納在研究「羊瘙癢症」時,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Prusiner認為它是一種蛋白質侵染顆粒。1980年,英國的一些養牛場裡出現了非常奇怪的牛瘟,許多牛發了瘋一般,跌跌撞撞、運動失調、緊張顫抖,並且表現出許多過激行為。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朊病毒是致命性的,這是因為它們具有傳染因子的特徵,在整個健康組織中傳播,並誘導先前正常蛋白發生錯誤摺疊。在帕金森病中,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朊病毒樣機制有助於驅動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神經退行性過程。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Katsuya Araki博士的領導下,來自日本多個研究中心的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人腦的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後,發現不存在朊病毒樣活性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不支持針對帕金森病提出的朊病毒假說。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各種樣本。帕金森病是一種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的進行性年齡相關疾病。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壽命有關,這一事實應當會改變我們開發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徹底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這篇論文所做的。這篇論文可能會代表著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什麼是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蛋白的錯誤摺疊版本,能夠通過強迫這種蛋白的正常拷貝呈現出相同的自我增殖的錯誤摺疊形狀而像傳染病一樣傳播。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疾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研究發現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這一研究,將朊病毒的發現歷程從動物、植物、真菌、細菌擴展到了最後一種生命形式——病毒。同時,可能為揭示病毒感染和阿爾茲海默症之間的必然聯繫帶來新的啟示。  這是中國第一個成功在朊病毒鑑定領域開拓疆土的團隊,它的成員總共只有三人:許曉東、陳紅英和南昊。這項研究的發起者,許曉東副教授。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