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5月30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至關重要的兩種蛋白作為朊病毒(prion)---結構異常的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呈現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而像傳染病一樣在組織中傳播---發揮作用。利用新的實驗室測試方法,他們能夠檢測和測量75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後大腦組織中β澱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的特定自我增殖的朊病毒形式。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這些朊病毒在人類大腦樣本中的較高水平與這種疾病的早期發病形式和死亡年齡越早密切相關。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β and tau prion-like activities decline with longevity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human brain」。

圖片來自Prusiner lab / UCSF Institute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物的有毒蛋白聚集物的存在,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毒性蛋白聚集物來治療這種疾病的嘗試並未取得成功。這項新的研究提供的關於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能夠促進這種疾病產生的新證據可能導致人們探究直接靶向朊病毒的新療法。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主任Stanley Prusiner博士說道,「我認為這毫無疑問地表明Aβ和tau都是朊病毒,而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在這種疾病中,這兩種不好的蛋白一起破壞了大腦。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壽命有關,這一事實應當會改變我們開發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徹底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這篇論文所做的。這篇論文可能會代表著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

什麼是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的錯誤摺疊版本,能夠通過強迫這種蛋白的正常拷貝呈現出相同的自我增殖的錯誤摺疊形狀而像傳染病一樣傳播。最初的朊病毒蛋白PrP在20世紀80年代由Prusiner鑑定為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 CJD)和海綿狀牛腦病(也稱為狂牛症)的病因,它通過食用受PrP朊病毒汙染的肉類和骨粉而傳播。這是首次發現一種疾病不是通過

細菌

或病毒等有機體而是通過一種傳染性蛋白質感染人類導致的。1997年,Prusiner因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Prusiner及其同事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PrP不是唯一能夠作為自我增殖朊病毒發揮作用的蛋白,並且不同類型的朊病毒可能導致由錯誤摺疊蛋白的漸進性毒性累積引起的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是由逐漸地將腦細胞破壞在整個大腦中擴散的Aβ斑塊和tau纏結物導致的。在過去十年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其他地方的實驗室研究已開始顯示患病大腦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和tau纏結物能夠像PrP一樣感染健康的大腦組織,不過感染速度要慢得多。

許多科學家一直不願意接受Aβ和tau是自我增殖的朊病毒,而是將它們的傳播稱為「朊病毒樣(prion-like)」 ,這是因為與PrP朊病毒不同的是,除非在高度控制的實驗室研究中,否則它們不被認為具有傳染性。然而,近期的報導記錄了罕見病例:患者接受源自人腦組織的生長激素治療,或者接受大腦保護性硬腦膜移植,在中年時就開始出現Aβ斑塊,這遠遠早於在沒有

遺傳

疾病的人身上觀察到這些斑塊出現的時間。Prusiner認為,這些結果表明Aβ和tau都是朊病毒,儘管它們比高度侵襲性的PrP朊病毒傳播得更慢。

作為對這些爭論的回應,Prusiner喜歡引用神經科學家Bernard Katz在1969年的講話:「有一種科學家,如果有選擇的話,寧願使用他的同事的牙刷而不是他自己的術語!」

實驗室生物測定法揭示人死後大腦樣本中的Aβ和Tau朊病毒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將兩項最近開發的實驗室測試方法---一種在Prusiner實驗室開發的新型Aβ檢測系統和以前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員如今為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阿爾茨海默病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 Marc Diamond博士之前開發的一種tau朊病毒測定方法---結合在一起,快速測量了人體組織樣本中的朊病毒。

與之前可能需要數月才能揭示Aβ和/或tau朊病毒緩慢擴散的早期動物模型不同的是,這些基於細胞的測定方法在短短三天內就可測量傳染性朊病毒水平,這就使得這些研究人員首次能夠有效地定量確定tau和Aβ朊病毒在來自死後大腦樣本的加工提取物中的水平。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他們將這種技術應用於100多名死於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的屍檢大腦組織中。

在對來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死於其他疾病的患者的大腦樣本進行比較的分析中,朊病毒活性與每種疾病中也已確立的獨特蛋白病理學完全一致:在75種阿爾茨海默病大腦樣本中,Aβ和tau朊病毒活性均升高了;在來自腦澱粉樣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患者的11種大腦樣本中,僅觀察到Aβ朊病毒的存在;在10種tau相關額顳葉變性(FTLD)大腦樣本中,僅檢測到tau朊病毒。近期開發的另一種針對α-突觸核蛋白朊病毒的生物測定法僅在7種來自突觸核蛋白相關退行性疾病多系統萎縮症(MSA)患者的大腦樣本中發現了這種傳染性顆粒,即α-突觸核蛋白朊病毒。

論文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員、藥物化學教授William DeGrado博士說道,「這些測定方法改變了遊戲規則。之前的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一直在尋找錯誤摺疊蛋白形成斑塊和纏結物所帶來的附帶損傷。如今經證實是朊病毒活性而不是屍檢時的斑塊和纏結物的數量與這種疾病有關。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成功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和

診斷

方法,我們需要靶向活躍的朊病毒形式,而不是斑塊和纏結物中的大量蛋白。」

Aβ和Tau朊病毒活性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壽命有關

這項新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發現可能是發現tau和Aβ的自我增殖的朊病毒形式在年輕時死於

遺傳

性的基因驅動的阿爾茨海默病形式的患者的大腦中最具傳染性,但在較高年齡時死亡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並不那麼常見。

特別是,與阿爾茨海默病大腦中tau總體積累量(已知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相比,這些研究人員發現tau朊病毒形式的相對豐度隨年齡的增長呈顯著的指數下降。當他們繪製他們的數據時,他們發現tau朊病毒與患者死亡年齡之間存在極其強烈的相關性:相對於總體tau水平,40歲時死亡的患者大腦中tau朊病毒的數量平均比90歲死亡的病人高出32倍。

論文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與衰老中心神經學教授William Seeley醫學博士說道,「我仍然記得一年多以前第一次看到這些數據時我坐在哪裡。我很少(如果有的話)在人類生物數據中看到這種相關性。如今的任務是找出這種相關性意味著什麼。」

這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解決的問題,包括朊病毒傳染性的差異是否可能解釋長期存在的關於為何阿爾茨海默病在不同患者中以不同的速率進展的謎團。其他的開放性問題包括更年輕患者大腦樣本中的較高朊病毒水平是否與這種疾病的早期發作或它進展得有多快有關,以及較老的大腦中較低的朊病毒水平是否反映了「傳染性」較低的朊病毒變體或者這些患者的大腦有能力處理錯誤摺疊的蛋白。

這些研究人員說,Aβ和tau的朊病毒形式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發揮特定作用的證據---僅通過簡單計算患者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和tau纏結物的數量是無法捕獲的---也引發了對當前阿爾茨海默病

診斷

方法、

臨床試驗

設計和藥物發現提出了質疑。他們希望他們的新型測定方法將能夠重新激發人們對開發靶向目前可測量的朊病毒蛋白的新療法的興趣。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Carlo Condello博士說道,「我們近期觀察到許多看起來很有希望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在

臨床試驗

中遭遇失敗,這導致一些人猜測我們靶向了錯誤的蛋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設計出靶向這些蛋白的實際上導致疾病的獨特朊病毒形式的藥物,那會怎麼樣呢?如今,我們能夠有效地測量Aβ和tau的朊病毒形式,這就表明我們有希望開發出阻止它們形成或傳播或者在它們導致傷害之前協助大腦清除它們的藥物。」(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tsushi Aoyagi et al. Aβ and tau prion-like activities decline with longevity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human brai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t8462.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新的證據表明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可以驅動這種疾病 - 發表於2019年5月1日的「科學轉化醫學」- 可以引導研究人員探索直接關注朊病毒的新療法。「我相信這表明,澱粉樣蛋白β和tau都是朊蛋白,並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其中這兩種流氓蛋白質一起摧毀了大腦,」該研究的醫學博士斯坦利普魯西納說。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朊病毒(prion)是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它們會破壞神經組織,並且是幾種影響人類和動物的災難性但罕見的疾病---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的原因。朊病毒是致命性的,這是因為它們具有傳染因子的特徵,在整個健康組織中傳播,並誘導先前正常蛋白發生錯誤摺疊。在帕金森病中,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朊病毒樣機制有助於驅動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神經退行性過程。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這一疾病的罪魁禍首即為朊蛋白,一種發生錯誤摺疊的蛋白,它能誘導周圍的正常蛋白質也發生同樣的錯誤摺疊,並不斷自我複製,成群聚集。科學家已經知道,這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會引發罕見的大腦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的庫魯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在食人族裡傳播、會引起「笑死病」的朊病毒,其實不是「毒」
    「朊病毒」名字中雖有「病毒」二字,但它根本就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類有點特別的蛋白質。雖然不是病毒,但朊病毒的可怕之處卻絲毫不遜於病毒,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著名的狂牛症就是朊病毒引起的,而我們的多種神經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都與朊病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Nature子刊:研究揭示治療朊病毒感染機制
    2020年5月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自然科學學院院長,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Tricia Serio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新論文中,報導了朊病毒抵抗治療的內在機制。 「晶核」是當病毒彼此附著並改變形狀時形成的分子簇。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它對一系列被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疾病負責,包括牛患的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症),羊患的羊癢病,人患的變異型克雅氏病,鹿、麋鹿、駝鹿患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WD)。這些都是具有數年潛伏期的致命性腦部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第一次被確診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科羅拉多州的黑尾鹿身上。
  • 阿爾茨海默病能人傳人嗎?最新研究:目前並無證據
    在接受過生長激素注射的患者中,至少有200人死於一種叫「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的疾病。科學家在這些死者的腦內發現了朊病毒(prion),這正是牛群中「狂牛症」、羊群中瘙癢症的致病因子。已有的證據都表明,這些朊病毒摻雜在注射液裡,在患者接受生長激素療法時進入他們的血液,隨後入侵大腦。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穩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梁毅研究組等在Nature 子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疾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研究發現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Prusiner認為它是一種蛋白質侵染顆粒。1980年,英國的一些養牛場裡出現了非常奇怪的牛瘟,許多牛發了瘋一般,跌跌撞撞、運動失調、緊張顫抖,並且表現出許多過激行為。
  • Sci Trans Med:克-雅病患者皮膚中存在朊病毒
    2017年11月24日/生物谷BIOON/---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種類似於狂牛症的疾病,該疾病是由蛋白質的錯誤摺疊(朊病毒)導致大腦出現致命性損傷。CJD患者的大腦會出現微型的海綿狀孔洞,同時會出現運動障礙、視覺問題,並最終導致死亡。
  • 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如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俗稱狂牛症)和紐幾內亞震顫病(Kuru),是由於蛋白的異常摺疊而產生的,能夠導致漸近性神經變化和死亡。
  • 阮病毒蛋白是治療澱粉樣蛋白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思路
    釀酒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核模型生物,廣泛用於生命科學研究。作為單細胞生物,釀酒酵母在應用於神經科學方面有一些明顯的局限性。然而,酵母蛋白已被廣泛研究,已知它們與哺乳動物阮病毒蛋白或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亨廷頓病的發病機制中發現的其他澱粉樣蛋白具有共同的特徵。因此,釀酒酵母已被廣泛用於纖維素中蛋白質的聚集特性及其增殖的基礎研究。
  • Science子刊: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元存在內體功能缺陷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早在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出現最初症狀的幾十年前,大腦的神經元就開始分泌tau蛋白,這是已知在這種疾病的過程中最先發生的變化之一。高水平的分泌形式的tau已知是最可靠的預測誰將最終患上AD的標誌物,它可以在脊髓液中檢測到,近期報導它也可以在血液中檢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