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2021-01-10 生物谷

 
ATP7A蛋白結構,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如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俗稱狂牛症)和紐幾內亞震顫病(Kuru),是由於蛋白的異常摺疊而產生的,能夠導致漸近性神經變化和死亡。儘管這種蛋白如何發生故障一直是一個謎,但是如今,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PNAS期刊上報導,降低體內的銅水平能夠延緩這種疾病的發生。他們發現當被朊病毒病感染時,缺乏一個編碼銅轉運蛋白的基因的小鼠要比正常的小鼠顯著性地存活得更長。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教授Michael Oldstone說,這就證實銅在這種蛋白的錯誤摺疊中發揮這作用,但不是這種錯誤摺疊所必需的。

論文第一作者Owen Siggs說,「多年來,我們早已知道朊蛋白能夠結合銅。但是科學家們仍不知道在朊病毒病期間,這是一件好事情還是一件壞事情。通過讓小鼠產生突變從而將體內循環流通銅(circulating copper)水平降低了60%,我們證實降低銅水平能夠延緩朊病毒病發生。」

不同大多數是由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導致的感染,朊病毒病起源自一種自然存在的蛋白發生功能障礙。每個人都含有一種正常的朊蛋白,當它被轉化為一種異常的具有傳染性的朊蛋白時,人們就患有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轉化在一些人體內自動發生,或者是通過感染傳染性朊蛋白而獲得的。當被引入體內時,異常的朊蛋白導致其他正常的朊蛋白錯誤摺疊,然後這些錯誤摺疊的蛋白在大腦和神經系統中堆積成斑塊,從而導致震顫、焦慮不安和運動功能障礙,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病人死亡。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正常的小鼠和因發生突變而破壞銅轉運酶ATP7A功能的小鼠作為研究對象。他們讓這種突變小鼠和正常小鼠感染上洛磯山實驗室小鼠癢病(Rocky Mountain Laboratory mouse scrapie),其中這種癢病能夠導致它們患上類似於狂牛症的海綿狀腦病。作為對照的正常小鼠在大約160天之後患上這種海綿狀腦病,而突變小鼠在180天後才患上這種疾病。

研究人員也發現突變小鼠大腦要比正常小鼠擁有更加少的異常朊蛋白,這就表明銅促進正常朊蛋白轉化為異常的致病性的朊蛋白。然而,所有的小鼠最終都死於這種海綿狀腦病。

研究人員注意到這項研究並不支持將銅剔除作為一種治療方法,至少不是單靠銅剔除來實現這點。然而,這項研究確實為人們更多地了解銅在體內的功能和朊病毒病的工作機制打下基礎。(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編譯自Scientists show copper facilitates prion disease

Disruption of copper homeostasis due to a mutation of Atp7a delays the onset of prion disease

Owen M. Siggsa,1, Justin T. Cruiteb,1, Xin Dua, Sophie Rutschmanna,2, Eliezer Masliahc, Bruce Beutlera,3,4, and Michael B. A. Oldstone

Copper influences the pathogenesis of prion disease, but whether it is beneficial or detrimental remains controversial. Copper homeostasis is also essential for normal physiology, as highlighted by the spectrum of diseases caused by disruption of the copper transporting enzymes ATP7A and ATP7B. Here, by using a forward genetics approach in mice,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of three alleles of Atp7a, each with different phenotypic consequences. The mildest of the three, Atp7abrown, was insufficient to cause lethality in hemizygotes or mottling of the coat in heterozygotes, but did lead to coat hypopigmentation and reduced copper content in the brains of hemizygous males. When challenged with Rocky Mountain Laboratory scrapie, the onset of prion disease was delayed in Atp7abrown mice, and significantly less proteinase-resistant prion protein was found in the brains of moribund Atp7abrown mice compared with WT littermates. Our results establish that ATP7A-mediated copper homeostasis is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pathogenic proteinase-resistant prion protein.

相關焦點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吉斯特曼-施特勞斯症候群(Gerstmann-Straussler -Scheinker syndrome)和庫魯病(kuru)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人類退行性腦病的例子。在動物中,羊搔癢症和牛海綿狀腦病(稱為狂牛症)都是朊病毒病。在健康人群中,錯誤摺疊蛋白被細胞丟棄並被分解成它們各自的胺基酸。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利用新的實驗室測試方法,他們能夠檢測和測量75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後大腦組織中β澱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的特定自我增殖的朊病毒形式。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這些朊病毒在人類大腦樣本中的較高水平與這種疾病的早期發病形式和死亡年齡越早密切相關。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疾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研究發現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人類大腦樣本中這些朊病毒水平較高,與早髮型疾病和年齡較小的死亡密切相關。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有毒蛋白質聚集的存在,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惰性蛋白來治療疾病的嘗試並未成功。
  • 科學網—發現!病毒中有朊病毒
    因為南昊所在的許曉東課題組第一次在病毒中發現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中被發現過。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追了20年的奇怪現象 對於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許曉東來說,這次的研究結果更像是為他困惑了近20年的謎題找到了答案。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非典型羊瘙癢病引發的經典狂牛症
    本文研究了羊瘙癢病在牛PrP(朊病毒蛋白)轉基因小鼠中的繁殖能力。出乎意料的是,非典型且非經典瘙癢病在牛PrP轉基因小鼠中的傳播導致了經典BSE朊病毒的增殖。體外蛋白錯誤摺疊循環擴增法( 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檢測朊病毒的播散活性(seeding activity),結果表明狂牛症朊病毒存在於非典型瘙癢病分離株中。
  • PNAS:人腦脊液中的朊蛋白定量——助力朊病毒病藥物開發
    降低腦中的天然朊蛋白(PrP)水平是治療或預防人朊病毒病的有吸引力的策略。任何PrP降低治療劑的臨床開發將需要適當的藥效學生物標誌物:用於量化PrP的實用且穩健的方法,並且可靠地證明其在活體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減少。最近,研究人員評估了基於ELISA的人類腦脊液(CSF)中人類PrP定量的潛力,作為PrP減少治療的生物標誌物。
  • Sci Trans Med:克-雅病患者皮膚中存在朊病毒
    2017年11月24日/生物谷BIOON/---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種類似於狂牛症的疾病,該疾病是由蛋白質的錯誤摺疊(朊病毒)導致大腦出現致命性損傷。CJD患者的大腦會出現微型的海綿狀孔洞,同時會出現運動障礙、視覺問題,並最終導致死亡。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1982年美國神經科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從患有羊瘙癢症的病羊腦中第一次分離出了這種病原體。其中沒有任何DNA或RNA的遺傳物質。他將這種病原體命名為朊病毒。布魯希納也因為此次發現,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朊病毒也不是一種病原體的獨特名字,而是一大類蛋白質的總稱。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  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  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