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能人傳人嗎?最新研究:目前並無證據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圖片來源:蓋倫·達拉(Galen Dara)

1956年,美國麻薩諸塞州。莫裡斯·拉本(Maurice Raben)給天生身材矮小的孩子們送來了福音。這位生理學家終於從腦垂體(pituitary gland)中,分離出了人類生長激素。正是這種激素,在將來的30年間,為全世界30萬深受生長激素缺乏症的人排憂解難,讓本來只能長到1.3米高的患者們,獲得了正常的身高。

然而,對於其中一部分患者來說,生長激素療法帶來的卻是死亡。在接受過生長激素注射的患者中,至少有200人死於一種叫「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的疾病。科學家在這些死者的腦內發現了朊病毒(prion),這正是牛群中「狂牛症」、羊群中瘙癢症的致病因子。已有的證據都表明,這些朊病毒摻雜在注射液裡,在患者接受生長激素療法時進入他們的血液,隨後入侵大腦。朊病毒是朊蛋白(prion protein,自然存在於大腦內)錯誤摺疊的產物。然而,少量的朊病毒就能引起正常摺疊的朊蛋白轉為錯誤結構,並產生聚集。這樣的「自我複製」持續進行,如同病毒一般,在大腦內生根發芽,繁衍生息,最後擴散至整個腦部,導致死亡。

圖1:克雅氏病死者的大腦(左)與正常逝世死者的大腦(右)對比

1985年開始,多國政府禁止生長激素療法。然而,故事到這裡並未結束。2015年,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在8位死於克雅氏病的死者腦中發現了β澱粉樣蛋白。這種阿爾茨海默病中的標誌性蛋白,擁有類似於朊病毒的傳播機制:少數澱粉樣蛋白「種子」(即錯誤摺疊的β澱粉樣蛋白低聚物)能誘導其他β澱粉樣蛋白以錯誤結構聚集,持續「自我複製」。這些錯誤摺疊的低聚物能在大腦中沉降,形成具有神經毒性的斑塊,從大腦深處的海馬體開始,逐漸向外腐蝕整個大腦。記憶、身份認知、意識,乃至生命,漸漸隨著神經元的死亡而消逝。

圖2: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約翰·科林奇(John Collinge)等人在克雅氏病死者腦內發現了β澱粉樣蛋白斑塊(紅色箭頭);朊病毒斑塊則以藍色箭頭標出。

重要的是,這8名死者都在上世紀中旬接受了生長激素療法:β澱粉樣蛋白的出現,是否是因為生長激素注射液中,本身就混雜了β澱粉樣蛋白呢?保險起見,研究團隊又在同年齡段的116名朊病毒感染患者腦內尋找β澱粉樣蛋白的蹤跡。結果顯示,這一百多人的腦內,幾乎沒有β澱粉樣蛋白聚集。論文作者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種下了疑問: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否意味著這些毒性蛋白可以通過注射的方式,進入人體,入侵大腦呢?

這篇轟動一時的《自然》論文,其實並非探究這個話題的先驅。早在2006年,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研究團隊就在《科學》上發文,表示如果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提取物稀釋,並注射到小鼠的腦內,能直接引起β澱粉樣蛋白的聚集。2010年,這支研究團隊又發現,即使在小鼠的腹膜內(intraperitoneal)注射β澱粉樣蛋白溶液,也能誘發大腦產生β澱粉樣蛋白聚集,只不過發病速度相比於直接在腦內注射更慢。在2015年的《自然》論文發表之後,陸續有研究進一步驗證,克雅氏病死者的大腦中有異常高的β澱粉樣蛋白聚集水平。這段時期,「阿爾茨海默病能人傳人」的報導屢見不鮮。

不過近日,《柳葉刀·神經學》發表的一篇論文結合此前數年的發現,重新探討了阿爾茨海默病能否傳染,並且給出了與此前相反的答案。在這篇論文裡,倫敦大學學院(UCL)英國痴呆症研究所(UKDRI)巴爾特·德斯特魯帕(Bart De Strooper)教授的團隊總結了過去十多年來,關於阿爾茨海默病「人際間傳染」的證據。

作者寫道,並沒有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本身可以人傳人,而上述「感染」案例出現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被汙染的手術工具傳播了β澱粉樣蛋白,並在患者的神經系統內種下異常蛋白的種子。

在過去幾年中,有多項報告稱病人因在手術中接觸了被汙染的工具,而受到感染。在這之中,有10名病人在手術施行時還未滿5歲。他們在30~57歲間,陸續因大腦皮質內澱粉樣蛋白堆積導致的顱內大出血逝世——這類澱粉樣蛋白造成的顱內大出血,通常不會在如此年輕的病人身上出現;因此,這些死者腦內的澱粉樣蛋白沉澱,極有可能是在當年的神經內科手術中,由醫療器械傳入神經系統的。研究者表示,2015年至今報告的74例病例中,有57例都在50歲以下,而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年齡,大多數情況下都高於50歲。因此,這些報告敦促我們儘快進行更多相關研究,同時避免醫療器械汙染造成的β澱粉樣蛋白傳播。

但是,除了可能的手術器械傳播,這篇論文也沒有發現任何其他可能的β澱粉樣蛋白傳播途徑。與小鼠不同,外周(例如除大腦以外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進入的β澱粉樣蛋白,在人體中或許並不會致病。通過分析在1968年到2012年接受輸血的1465845名病人數據,他們發現,至少有42254(2.9%)名病人接受的血液中,含有之後20年內確診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的捐獻者的血液。然而,這些病人的數據表明,輸血很可能不會傳播β澱粉樣蛋白,也更不會傳播阿爾茨海默病。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阿爾茨海默病是傳染病」的說法,自然是無稽之談。作者團隊在論文結論中表示,如今,我們沒有任何神經退行性疾病(克雅氏病除外)能通過人-人途徑傳播的確鑿證據。儘管如此,我們仍需注意到,大部分相關的研究都出現在近五年,也就是那篇《自然》研究發表之後。而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是十分長久的,在一些病例中,從β澱粉樣蛋白開始堆積,到患者發病,可能需要數十年。因此,我們應意識到阿爾茨海默病潛在的傳播風險,並建立長期追蹤研究——生長激素療法的彌天大錯,我們可不能再犯了。

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國際最新研究:兩種血液分子或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衰老》最新發表的一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論文稱,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項研究結果或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一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這一疾病的罪魁禍首即為朊蛋白,一種發生錯誤摺疊的蛋白,它能誘導周圍的正常蛋白質也發生同樣的錯誤摺疊,並不斷自我複製,成群聚集。科學家已經知道,這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會引發罕見的大腦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的庫魯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自然》熱議: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微生物感染?
    科學家們指出,有一些特定的遺傳變異,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讓人早早在30-60歲間發病。這些遺傳變異,正好影響了澱粉樣蛋白相關的通路,或是大腦中的炎症反應。同樣,這些現象能很好地用澱粉樣蛋白理論解釋。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為了尋找人腦細胞基因自我重組的確切證據,加州斯坦福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Jerold Chu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6名健康老人和7名患有非繼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捐贈大腦組織。研究人員測試了含有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神經元細胞是否具有不同基因編碼,以確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蛋白質斑塊的形成來源。
  • 阿爾茨海默與帕金森一樣嗎?得了阿爾茨海默還能活多久?能治好嗎
    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能活多久?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一般情況下能活5~10年,但也要因人而異,少數患者可存活10年或更長的時間。阿爾茨海默病是目前沒有特效治療方法的一種進展性老年痴呆性疾病,患者最終因並發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壓瘡等併發症而死亡。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有什麼區別?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近些年來,隨著腦腸軸理論及其研究在帕金森、抑鬱症、自閉症等領域獲得突破,越來越多科學家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轉移到腦腸軸方向上來。作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致力於推進痴呆科學研究的會議之一,正在舉行的第34屆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相關議程設置就印證了這一點,並有望推動腦腸軸理論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得新突破。
  • 證據顯示「髒」空氣或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證據顯示「髒」空氣或引發阿爾茨海默病我認為,空氣汙染跟吸菸一樣,沒有安全閾值。在一個距離高速公路約100米的停車場中,一輛白色拖車上的巨大鋁管引人注目。這隻鋁管每分鐘能吸收數百升由30多萬輛汽車和柴油卡車排放的廢氣。
  • 無症狀期阿爾茨海默病的預後血液檢測
    , SCD)的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阿姆斯特丹阿爾茨海默中心(Alzheimer Center Amsterdam)的SCD隊列的血液樣本。利用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 RUB)開發的一種名為免疫紅外傳感器(Immuno-Infrared Sensor)的測試,他們識別了203名SCD隊列中在6年內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即臨床症狀)的22人。
  • 腦血流受損讓阿爾茨海默病雪上加霜
    》(最新影響因子:6.074)上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C)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Mark和Mary Stevens神經影像與信息學研究所(INI)神經病學副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Judy Pa博士說:「這項研究證實,在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過程中,我們應該仔細考慮血管健康和相關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
  • 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自然》熱議「微生物感染論」
    兩年前,身兼免疫學家和企業家的萊斯莉·諾林斯(Leslie Norins)豪擲100萬美元,獎勵任何能證明「病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家。這個獎項設立的背後,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病因長達數十年的爭論。科學家們指出,有一些特定的遺傳變異,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讓人早早在30-60歲間發病。這些遺傳變異,正好影響了澱粉樣蛋白相關的通路,或是大腦中的炎症反應。同樣,這些現象能很好地用澱粉樣蛋白理論解釋。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
    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有些人群服用魚油不但降不了血脂,還會提高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人痴呆症)的風險。同樣,有些降脂藥對有的人很有效,對有的人卻不奏效,你知道為什麼嗎?如何安全有效降脂,同時規避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專家告訴你,這都取決於你身體裡與生俱來的一個符號——APOE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抽血做個簡單的基因檢測,看看你身體裡的ApoE基因是哪個類型,就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了。
  • 抗澱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待考證
    阿爾茨海默病(AD)日益普遍,其逐漸對家庭、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造成全球性挑戰。澱粉樣蛋白的假說認為澱粉樣蛋白(Aβ)在腦組織的沉積是AD的早期決定性證據,能夠促進和加速AD中的神經纖維纏結形成、神經元死亡和AD的進程。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兩種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起著朊蛋白的作用 - 畸形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質採用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在感染組織中傳播。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有毒蛋白質聚集的存在,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惰性蛋白來治療疾病的嘗試並未成功。新的證據表明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可以驅動這種疾病 - 發表於2019年5月1日的「科學轉化醫學」- 可以引導研究人員探索直接關注朊病毒的新療法。
  • Nature: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單個腦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允許他們鑑定出在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的腦細胞中受到影響的獨特細胞通路。這一分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許多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女人向死而生,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影響女性的一生
    在近期熱播的《忘不了餐廳2》中,80歲的孔繁漪奶奶忘記了自己的丈夫已去世十多年,忘記了自己的孫女已經長大成人,她一個人困在過去的記憶中,常常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對陌生的人和環境充滿恐懼…...而這些只源於她被阿爾茨海默病(AD)「纏上」了。AD,繼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之後,讓人們再次深刻的認識到了該種疾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這個讓強生、輝瑞、羅氏、禮來等眾多藥廠 「折戟」 的「世界難題」,有無更好的「解題思路」?各大藥廠對此疾病的研究和布局又處於什麼階段?機理難斷,病因未明,「對症製藥」難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早老性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 記憶力測試可預判阿爾茨海默病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英國最新一期《柳葉刀·神經學》雜誌上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簡單記憶力測試可以在阿爾茨海默病出現症狀的7年前發現這種疾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這種測試可以評估人們一周後的記憶力狀況,從而發現痴呆的最初表現,即使當時阿爾茨海默病的其他症狀還沒有顯現。共有35人參加了本次測試。其中21人攜帶阿爾茨海默病的突變基因,他們在四五十歲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這些受試者被要求記住一組物品、一個表格的細節和一個故事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