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2020-12-01 騰訊網

狂牛症

狂牛症(Mad Cow Disease), 又稱為牛海綿狀腦病,是主要在動物間傳染的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種亞急性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患病後通常表現為腦細胞組織出現空泡,出現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腦內解剖發現澱粉樣蛋白質纖維(通俗的理解就是患病後牛的大腦慢慢變成一堆海面狀的渣渣)並伴隨全身症狀,以潛伏期長、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為特徵。

該病自1985年在英國首次發現以來,逐漸在世界範圍內蔓延開來,對養牛業、飲食業安全造成巨大威脅。20 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其暴發流行期,截至2004年,僅英國已經確診的病牛就有179000頭,涉及35181個農場,共屠宰和焚燒病牛1100多萬頭,經濟損失達數百億英鎊。20多年來,狂牛症已擴散到了歐洲、美洲和亞洲的31個國家,受到狂牛症牽連的國家有100多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恐慌。

發病原因

對於狂牛症的早期研究沒有成功分離到狂牛症和其他相關疾病的病原體,也沒有檢測到與感染有關的免疫反應。因此研究者提出了殺蟲劑和自身免疫反應等假說,但這些理論都不能解釋狂牛症病原的特性。

羊得瘙癢症時會不停的蹭柵欄

20世紀8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普魯塞納在研究「羊瘙癢症」時,藉助小鼠實驗通過核酸酶和蛋白酶發現導致羊腦感染而運動失衡的病原體是一種蛋白質,其分子量約50000道爾頓,他將這種蛋白質治病因子首次命名為「朊病毒」朊是蛋白質的舊稱。並在狂牛症的研究中發現狂牛症的傳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稱朊蛋白),一種奇特的無核酸的蛋白侵染顆粒的作用,而沒有其他基於RNA或DNA的作用。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一種變性的蛋白質

朊病毒蛋白( prion protein,PrP)是人和動物正常細胞基因的編碼產物。朊病毒蛋白有兩種構象:細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癢型(致病型PrPSc)。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空間結構上的差異,PrPc是正常細胞的一種糖蛋白,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個β摺疊存在,溶解度低,且對蛋白酶表現抗性。由此可見朊病毒是空間構型改變了的正常蛋白質,是正常蛋白質變性所致。

恐怖的「絕命殺手」

朊病毒非常小,只有約250個胺基酸組成,大小僅為最小病毒的1%。在電子顯微鏡下都無法觀察結構。它與真病毒的主要區別在於:(1)呈澱粉樣顆粒狀;(2)不會觸發身體的免疫反應;(3)無核酸和遺傳物質成分;(4)由宿主細胞內的基因編碼產生;(5)抗蛋白酶分解、耐高溫(130度沸水4小時無法破壞)耐酒精、抗紫外線照射。且發病後可以導致人類和家畜患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病變,致死率100%。

吃到病牛製品就可能中招

朊病毒主要分布在病牛的腦、頸部脊髓、脊髓末端等中樞神經系統,脾、淋巴結、肌肉和血液中較少,除此以外,包括外周神經在內的40多種組織中都很難檢測到其分布。研究表明,1克狂牛症病牛的腦組織經口攝入就可引起牛發病,而1克純的朊病毒抽提物可感染1000萬頭牛發病。

當一頭肉牛被宰殺,割去身體各個部位去賣之後,還會留下一些賣不掉的部分。為了「物盡其用」,商人們就會把那些剩餘的部分做成肉骨粉,添加到牛飼料裡,讓它們「進入食物循環」,結果牛吃了生病同類做成的飼料感染了朊病毒,同樣寵物貓在食用了這種病牛做成的寵物食品後也會感染。

朊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食用動物肉骨粉飼料、牛骨粉湯;醫源性感染,如使用腦垂體生長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腦膜移植、角膜移植、輸血等。朊病毒特點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規消毒作用,由於它不含核酸,用常規的PCR技術還無法檢測出來。朊病毒存在變異和跨種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潛在感染來源,主要為牛、羊等反芻動物,未知的潛在宿主可能很廣,傳播的潛在危險性不明,很難預測和推斷。朊病毒可感染多個器官,已知的主要為腦髓,但在潛伏期內除中樞神經系統外,各種組織器官均有感染,且感染多途徑,除消化道外,神經系統、血液均可感染,預防難度大,人畜一旦發病,6個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食源性朊病毒感染

克雅氏病是一種罕見的主要發生在50-70歲之間的可傳播的腦病。受感染的人可以有睡眠紊亂,個性改變,共濟失調,失語症,視覺喪失,物理,肌肉萎縮,肌陣攣,進行性痴呆等症狀,並且會在發病的一年內死亡。該病常有染色體家族遺傳傾向,而如果人類一旦吃到了這種被朊病毒感染過了的動物,人類也會出現狂牛症症狀,稱為新克雅氏症。

正常大腦與克雅氏病的大腦切片對比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在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庫魯病進行調查時發現,這種和克雅氏病極為類似的疾病很可能來源於當地的吃人習俗,年長死者會被部落的人分食掉。

令人震驚的潛在威脅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植物或利用狂牛症蛋白形成記憶」。目前已證實酵母可以利用朊病毒蛋白作為一種記憶形式,它們能幫助酵母利用不同營養物質並在新地點生長,關鍵的是這種能力會在代際之間延續。

而植物也擁有記憶(比如,某些植物會在長時間暴露於寒冷後開花。不過,如果經歷寒冷後條件不合適,植物將延遲開花,直到溫度和光線剛好合適。這表明,植物能「記住」自己曾暴露於寒冷中。)科學家們發現在參與開花的芥子植物———擬南芥開花的4種蛋白中,有3種和酵母中的朊病毒蛋白及其相似。一旦證明結果準確就說明朊病毒可能也廣泛存在於植物中。

從普通蛋白到朊病毒只需要幾個錯誤的摺疊

我們都知道生物進化大概率是依靠基因突變,突變位點的不斷累積會最終改變生物性狀,這些性狀適應自然則被保留,不適應的將被淘汰。朊病毒蛋白能以兩種方式摺疊: 它擁有標準形式和朊病毒形式。一旦其摺疊成朊病毒,隨後便會導致類似蛋白改變它們的摺疊,也將自己轉變為朊病毒。也就是說正常的蛋白向能致病的蛋白變化只需要多肽鏈的摺疊,那麼從普通蛋白到酵母發育必須的朊病毒蛋白,到植物記憶用的朊病毒蛋白,到羊患病「癢病」,牛患病「狂牛症」及人患病「變異型克雅氏病」中間又有幾個基因的差距?

梵觀點:由於對朊病毒的研究太少,它就像躲在暗處的死神,需要人類真正的提防。

相關焦點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他立刻從猩猩的腦組織中取出一小片,研磨後進行了仔細的過濾,排除了細菌留下的可能,再用核酸分解酶處理,使病毒也不可能留下,只剩下蛋白質部分。他把這些蛋白質懸浮液再注入到另一頭猩猩的腦中,30個月後,那頭猩猩果然也患上庫魯病。如果事先把上述蛋白質懸浮液用蛋白分解酶處理後,再注入給猩猩,則猩猩不會發病。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這種病毒導致的疾病,叫朊病毒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是一種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所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大量沉積在細胞中而引起的一種致命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致死率高達100.0%。 簡單地說,朊病毒不是病毒,而是一種特殊的變異的蛋白質,基本上和正常的蛋白質沒有多大區別。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決定人類是否淪為喪屍的關鍵:朊病毒
    朊毒體(Prion),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因其發作後具有病毒的特性,會控制生命體的中樞神經,生命體會受一種變異的神經中樞控制,不惜一切吃同類的肉而傳染到同類身上,故又被廣泛稱為朊病毒。朊病毒一旦在人類身上爆發,人類就會淪為沒有理智和情感的喪屍,恐怖片中的情節便有可能上演。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但衛生部門對畜類飼料的監管遠低於人類的食物,因此這其中就摻雜了部分攜帶各種朊病毒的病畜。這種人為製造的同類相食,讓英國的牧場成為了朊病毒的「練兵場」。狂牛症的大肆肆虐,為英國的畜牧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讓英國這個曾經的牛肉出口國,每年花大量的資金從國外進口牛肉。
  • 生物界毒王,衝擊中心法則的朊病毒,究竟是何方神聖?
    一、生物界毒王嚴格來說,朊病毒算不上傳統定義的「病毒」,因為不具備自我複製和傳染性的核酸物質(或稱 基因),它僅僅只是蛋白質家族的一個異類。我們知道,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對人類而言,儘管蛋白質家族也存在其他一些具有毒性成員,但對現有科學技術並不構成實質性挑戰。朊病毒的出現,徹底打破這一寧靜。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而朊病毒樣蛋白是一種類似於朊病毒的蛋白,朊病毒可以引發庫傑二氏病和狂牛症等。當長效記憶在大腦中形成後,就會在神經元間建立新的連接來幫助儲存記憶,但這種物理性的連接必須作為一種記憶來進行維持,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記憶都會消散,很多研究者目前都在尋找可以維持長效記憶的分子,但目前並沒有任何頭緒;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所發現的記憶性分子是朊病毒蛋白的正常版本,朊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並不像其它蛋白,朊病毒會進行自我增殖,同時還會誘導其它蛋白呈現出可替換的形狀。
  • 基因禁忌:原始部落中朊病毒肆虐,原來是因為他們有這個習慣
    最可怕的是,到了病程晚期,庫魯病人有加重的痴呆,還有的人會神經異常,開始毫無理由地狂笑不止,想停也停不下來。他們甚至會笑得倒在地上打滾,哪怕從一堆篝火上滾過去也渾然不知,更不會停止發笑,因此這種病也被稱為笑病。
  • 人朊病毒蛋白(PRNP)說明書
    人朊病毒蛋白(PRNP)說明書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5/1/23 6:06:57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攜帶了朊病毒的肉毒桿菌 圖片來源:James Cavallini/SPL 朊病毒作為一種病原體,因為能夠引發包括狂牛症在內的退行性腦病而廣為人知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能夠在酵母中識別可以形成朊病毒的蛋白質的軟體分析了大約6萬個細菌基因組。他們聚焦於細菌蛋白質Rho的一個片段。 在許多細菌中——例如肉毒桿菌和大腸桿菌,Rho都是基因表達的一種全局性調節因子,這意味著它能夠控制許多基因的活性。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利用新的實驗室測試方法,他們能夠檢測和測量75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後大腦組織中β澱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的特定自我增殖的朊病毒形式。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這些朊病毒在人類大腦樣本中的較高水平與這種疾病的早期發病形式和死亡年齡越早密切相關。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1986年在英國發生的「狂牛症」(牛海綿腦病),嚴重打擊了當時的養牛業,並直接危及到了人類健康,至今餘波未平。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長壽有關,這一事實應該會改變我們對疾病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本文所做的。本文可能會催化AD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什麼是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的錯誤摺疊版本,可以通過強迫該蛋白質的正常拷貝進入相同的自我傳播,錯誤摺疊的形狀而像感染一樣傳播。
  •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0:44 來源: >    生命經緯2007年2月2日訊  小鼠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發現,朊病毒疾病或許可以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