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2020-12-08 生物谷

 

蛋白質錯誤摺疊與疾病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北京時間2020年6月8日晚23時,《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交叉中心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梁毅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交叉中心教授劉聰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利強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交叉中心博士生趙焜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殷平教授和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袁菡燁等參與了該論文的研究工作。

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資助。

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

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朊病毒蛋白由宿主基因PRNP編碼,正確摺疊的蛋白質不僅沒有致病性和感染性,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錯誤摺疊後則會轉變為具有感染性的朊病毒(prions),能夠使許多哺乳動物患病,給人類健康帶來了重大威脅。

199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S. B. Prusiner教授最先描述了朊病毒,即蛋白質感染因子。

在人和其他哺乳動物中,常見的prion疾病有狂牛症(BSE)、羊瘙癢症(Scrapie)及人的克雅氏病(CJD)、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FI)和格斯特曼氏症候群(GSS),還有鹿科動物的慢性消耗病(CWD)等。

Prion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為PrP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轉變為病理型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和PrP的澱粉樣纖維可以作為模板誘導PrPC發生構象轉變。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為蛋白質錯誤摺疊與疾病帶來革命性的進展;解析PrPSc和全長PrP纖維的高解析度結構將為理解prion疾病的發病機制起到極大的推動。」論文指出。

但迄今為止,由於PrPSc和PrP纖維的不溶性和異質性,仍無高解析度的PrPSc和全長PrP纖維的結構,極大地限制了基於PrP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的研發。

梁毅介紹,為了闡釋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轉變的結構基礎,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製備了高度均一的全長人朊蛋白澱粉樣纖維,並運用冷凍電鏡結合三維重構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結構(2.70 ?),發現朊蛋白纖維由兩股原纖維以左手螺旋的方式纏繞而成,纖維寬度為25 nm,纖維核心直徑是14 nm,半個螺旋周期為78.5 nm。

進一步研究發現,PrP纖維核心主要由其C端的170-229組成,包含6個β-摺疊結構(從β1到β6)。

在PrP聚集過程中,兩股原纖維通過Lys194和Glu196之間形成的鹽橋發生相互作用,在其相互作用的界面處形成了一個親水腔。

對於這樣新奇的結構,研究人員對於其病理學意義進行了探索,發現在PrP纖維結構中形成鹽橋的三個關鍵胺基酸殘基Lys194、Glu196和Glu211都是與prion疾病相關聯的病理突變位點。

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原子結構模型

人野生型PrPC和PrP纖維結構比較

基於上述結論,研究人員提出,在PrP錯誤摺疊過程中,PrPCC端的兩個α-螺旋轉變成PrP纖維的六個β-摺疊結構,Cys179和Cys214之間的二硫鍵起到了穩定澱粉樣纖維結構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PrP由PrPC向PrPSc結構轉變的機制,啟示不同的病理突變體在調節朊病毒蛋白構象轉化中可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並使得發展新的基於PrP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成為可能,為PrPSc結構與致病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礎。(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解析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朊病毒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為PrP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轉變為病理型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和PrP的澱粉樣纖維可以作為模板誘導PrPC發生構象轉變。
  • Science:首次解析出史上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結構
    2017年9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固態核磁共振光譜技術和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出有史以來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amyloid-beta fibril, Aβ蛋白纖維)結構。人體自身的Aβ蛋白纖維是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聯的大腦蛋白沉積物的主要組分。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Henderson表示,如果低溫電鏡保持這樣的勢頭繼續發展,技術問題也得以解決,那麼低溫電鏡不僅會成為解析蛋白結構的第一選擇,而是主流選擇。這個目標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1.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Qiang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高解析度的固態核磁共振波譜來研究這些纖維。他們的工作揭示了這些纖維可能在人腦澱粉樣沉積的分子結構中具有主要的變異。更重要的是,纖維可以作為進一步纖維沉積的"種子",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
  • 【重磅】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
    、擴增過程及傳播途徑,同時,使用冷凍電鏡解析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 S蛋白)結構是助力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研發的關鍵所在。McLellan教授團隊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聯合在預印版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首篇使用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的研究文章。Jason Mclellan團隊通過冷凍電鏡Cryo-EM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冷凍電鏡實現蛋白結構的原子水平解析
    冷凍電鏡實現蛋白結構的原子水平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25:16 近日,德國馬普研究所Holger Stark及其課題利用冷凍電鏡實現蛋白結構的原子水平解析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Henderson表示,如果低溫電鏡保持這樣的勢頭繼續發展,技術問題也得以解決,那麼低溫電鏡不僅會成為解析蛋白結構的第一選擇,而是主流選擇。這個目標已經離我們不遠了。1.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阮病毒蛋白是治療澱粉樣蛋白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思路
    然而,酵母蛋白已被廣泛研究,已知它們與哺乳動物阮病毒蛋白或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亨廷頓病的發病機制中發現的其他澱粉樣蛋白具有共同的特徵。因此,釀酒酵母已被廣泛用於纖維素中蛋白質的聚集特性及其增殖的基礎研究。
  • 中國科大成功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科學家團隊開展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首次報告了從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澱粉樣血管病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的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這一成果為理解阿爾茨海默病的結構基礎提供了新認識,亦有助於相關藥物開發。相關研究發表於29日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於發病機制不明確,人們很難從根本上阻止阿爾茨海默病病程的進展。目前已知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大特徵,就是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在斑塊和血管壁的沉積。
  • 西湖大學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結構:「開關」雙構象
    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好比是一把「鎖」,病毒要想進入人體細胞,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新冠病毒的「鑰匙」是其S蛋白,而ACE2則是病毒入侵的「鎖」。通過解析生物結構可以了解病毒細胞是如何與人類受體結合,進而入侵人體的。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朊病毒(prion)是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它們會破壞神經組織,並且是幾種影響人類和動物的災難性但罕見的疾病---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的原因。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患病後通常表現為腦細胞組織出現空泡,出現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腦內解剖發現澱粉樣蛋白質纖維(通俗的理解就是患病後牛的大腦慢慢變成一堆海面狀的渣渣)並伴隨全身症狀,以潛伏期長、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為特徵。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
    因此,解析出病毒表面S蛋白的結構對指導藥物設計和選擇有重要意義。現在,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以及核磁共振。一個是cryo,cryogenic,表示冷凍;另一個是EM,electric microscope,電子顯微鏡。cryo-EM解析S蛋白可以概括為三步:提純並冷凍→電鏡拍照→算法重構三維模型。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施一公目前常用的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主要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晶體向來以其規律性和對稱性而備受推崇,直到17世紀才漸漸被科學地研究。晶體衍射技術可以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但是該方法的局限之處在於,樣品必須是可結晶的。針對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溶解度低,難以結晶或者不可結晶,則需要考慮使用其他的技術進行結構解析。
  • 2019-nCoV突刺蛋白冷凍電鏡結構獲解析
    2019-nCoV突刺蛋白冷凍電鏡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1 11:00:0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Jason S.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其中,研究人員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構建了新冠病毒 S 蛋白的預融合構架是三個聚體,發現每個單體上都有細胞受體結合點位。對比新冠與非典的 S 蛋白,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新冠病毒和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 2(ACE2)的結合力是 SARS 病毒的 10-20 倍。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對於新冠病毒(2019-nCoV)突刺蛋白冷凍電鏡結構進行詳細觀察揭示的秘密。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