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晉以及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中,戰亂頻發,民不聊生,軍隊裡沒有軍糧,就吃「兩腳羊」,也就是俘虜,這是血腥和殘酷的,但是在人類的倫理道德中,吃人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是違背倫理道德的,是慘絕人寰的。
也就是說,人們骨子裡厭惡、反對吃人,反對動物們同類相食,其實,這是刻在基因裡的。
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島上,存在著很多與世隔絕的部落,這些部落非常原始,人們可以保持著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傳統的生活方式。
上個世紀50年代,人們發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其中的一個名為fore的原始部落裡,盛行著一種致命傳染病。
這種傳染病被命名為「庫魯病」,庫魯病人發病時的症狀很奇怪,甚至有點像電影裡的「喪屍」。
「庫魯」這個詞在當地人的語言中是「打冷戰」的意思,因為這種病人會出現不自覺的抽搐現象。
此外,病人走路跌跌撞撞,不自主運動,肌肉痙攣,像跳舞一樣,而且時常昏睡,伴有頭痛。
最可怕的是,到了病程晚期,庫魯病人有加重的痴呆,還有的人會神經異常,開始毫無理由地狂笑不止,想停也停不下來。
他們甚至會笑得倒在地上打滾,哪怕從一堆篝火上滾過去也渾然不知,更不會停止發笑,因此這種病也被稱為笑病。
癲狂之後便是死亡——這是庫魯病人唯一的歸宿,也就是說庫魯病一旦發病,致死率是100%,而且患者多在發病3~6個月內死亡,非常可怕,到這種病的潛伏期缺很長,可達數月甚至數十年。
可是,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疾病呢?
通過調查,人們發現當地的成年男性得這種病的機率非常小,但對婦女和幼兒的致病率卻很高。
這種性別差異性加重了庫魯病的神秘性。
為了研究庫魯病,科學家們將病人屍體解剖,發現庫魯病人的腦中會出現奇怪的蛋白斑塊,還有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把腦組織搞得像海綿一樣有很多孔洞。
後來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庫魯病人是被一種「病毒」感染的,而他們之所以會得這樣的病,是因為他們部落中有一個駭人聽聞的習俗——食屍。
是的,這個部落非常特殊,是個食人族部落,他們有在葬禮中吞食死者臟器的習俗,他們認為這是對死者的尊重。
在舉行葬禮時,部落中的男性有食用死者肌肉的資格,女性和兒童就只能食用臟器如腦子等。
所以,女性和兒童正是食用了被感染的腦子,才會有很大機率罹患這種致命疾病的可能。
後來,部落在世界衛生組織和澳大利亞政府的幹預下,禁止了這種人吃人的陋習,發病率才逐漸下降。
庫魯病人感染的這種「病毒」,是朊病毒。
但朊病毒卻不同於一般病毒,嚴格意義上來說,它甚至都不能算是一種病毒。
有生物學知識基礎的人都知道,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內部只有一種遺傳物質,或RNA或DNA。
比如新冠病毒就是RNA病毒,而人類史上肆虐3000年的天花病毒是DNA病毒。
但朊病毒卻非常詭異,既不是RNA病毒,也不是DNA病毒!
朊病毒沒有遺傳物質,朊病毒中的「朊」是蛋白質的另一種名稱,所以顧名思義,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本質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質!
朊病毒侵入生物體內,與體內的正常蛋白結合,使正常蛋白發生摺疊錯誤,變成了致病朊蛋白。
就這樣一個致病分子變成了兩個,這兩個又去與其他正常蛋白結合,變成了四個,周而復始,指數複製,引起病發。
而且,這種病並不只是在人類之間傳播,動物之間的傳染被發現得更早。
早在三百年前,人們從綿羊和小山羊中首次發現了感染朊病毒的「羊癢病」。
這些羊患病時奇癢難熬,常在粗糙的樹幹和石頭表面不停摩擦,以致身上的毛都被磨脫落,因此得名。
該病廣泛傳播於歐洲和澳洲,患病動物興奮、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瘙癢、癱瘓直至死亡。
後來又在水貂、鹿、貓等動物身上發現了腦組織海綿狀病。
1996年春天在英國暴發的「狂牛症」也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主要的致病原因就是「同類相食」。
當時當時的英國人為了追求利潤,讓牛長得更快,於是將牛羊的內臟磨成粉加入到牛的飼料中,讓牛進食。牛本身是草食動物,被強制飼餵動物飼料後,攝入了同類的蛋白,被朊病毒感染,就導致了狂牛症的出現。
那些亂世中吃人的人很有可能也會被感染朊病毒病,但是當時的醫學不發達,人們多想到的是吃人者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大自然是神奇的,仿佛一切冥冥之中就安排好了,倫理道德看似無形,其實是客觀具體的。
自然規律不允許違背倫理的事情發生,就如近親繁殖會加重基因缺陷的發生一樣,「同類相食」的禁忌也是刻在高等動物基因裡的,如果觸犯就會受到懲罰,朊病毒病就是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