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奇點(科學狐)·第十三期「文明的出現,壓制了人類內心最可怕的一面」
從古至今,關於「人類同類相食」的記載就從沒有斷過。
饑荒、戰亂、天災……強烈的生存渴望,為了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最低層次「活下去」,人們放下了「文明的遮羞布」,尋找著一切能保證自己活下去的東西,而出現「同類相食」,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滿滿寫著「吃人」兩字,但這兩個字,無論是表意還是含義,都是確實存在的——人類同類相食的歷史,其不僅局限在中國,東西方都存在過大量人吃人的慘劇。
1943年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由於城市被德軍圍城,導致其出現了空前的大饑荒,人吃人的慘劇大量出現,以至於在戰後,有2000多個「食人魔」被抓捕。
1972年的烏拉圭空難中,飛機失事撞上安地斯山脈,倖存者由於挨餓,選擇了同類相食。
而在中國,出名的食人事件莫過於隋朝末年的諸葛昂與高瓚了,為了互相攀比懸浮,竟然互相請彼此吃人肉。
「昂後日報設,先令美妾行酒,妾無故笑,昂叱下,須臾蒸此妾坐銀盤,仍飾以脂粉,衣以錦繡,遂擘腿肉以啖,瓚諸人皆掩目,撮肥肉食之,盡飽而止」——《耳目記》張鷟·著
……
人吃人的殘酷和恐怖,可見一斑。
實際上,人同類相食的現象,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常見,甚至你也是「食人族」的後代。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漫長的同類相食歷史
此前,國外的一項科學雜誌刊登了一項關於人類基因的研究,研究報告顯示:現代人的基因中,幾乎都有一個「人吃人」相關的基因——PRNP基因。
PRNP基因主要用於人體對抗朊病毒。
朊病毒,嚴格來說並不屬於病毒,而是一種能破壞人體大腦的傳染性病變蛋白質,疾病表現和狂牛症類似。
朊病毒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特點——它主要的傳染方式是人類間的同類相食,「食人」行為越多,朊病毒感染就可能越嚴重。
(朊病毒會破壞大腦,導致人出現手顫、傻笑等症狀 圖片來源丨CDC)
朊病毒,最早被科學家們發現於巴布亞紐幾內亞。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存在大量的食人部落,其中以弗雷(Fore)部落最為出名。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弗雷(Fore)部落的族人,就以食人而聞名。
也正因為這個部落的吃人習慣,導致朊病毒的大量傳播。
在弗雷(Fore)部落中,一直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疾病,當地人稱之為庫魯病(kuru,在當地語言中指代「顫抖」)。
感染了這個病的人,會出現手顫、傻笑等症狀,最後死亡。
但是科學家們在進行調查研究後,卻發現,儘管朊病毒感染高發,但是當地人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感染。
原來,在漫長的人吃人歷史中,弗雷(Fore)部落的人有一部分出現了更為強大的基因突變,讓他們演變出了吃了人肉,也不會被朊病毒影響的能力。
而在隨後的全球基因中,科研人員們發現,幾乎所有現代人的基因中都存在對抗朊病毒侵襲相關的PRNP這個多樣化的基因。
據推算,這個基因存在了最少長達50萬年。而這些研究結果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全都是「食人族」後代。
「同類相食」的記憶早已經深深地寫在了我們的基因裡
在舊石器時代(長達約260萬年,距今一萬年之前),有些人類(以及其他已滅亡的人族成員)學會了吃人。
在對古人類的調查中,考古學家們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有了吃人的習慣。比如在古人類遺蹟中,就發現了大量有人類啃咬痕跡的人體骨頭。
(有明確證據顯示,北京猿人就有同類相食的習慣)
當然,這並非就是說早期人類就以同類相食為生。但是在人類歷史上,由於各種原因,比如食物短缺等,同類相食的現象的確比我們想像的要常見。
(明清時期中國食人區分布圖,數據來源:《明清時期災荒食人現象研究》)
> 在《史記》、《資治通鑑》等記載中,大量出現「人相食」、「啖其肉」等和「同類相食」有關的詞語。> 在五胡亂華的年代,無辜的老百姓甚至被拿去當糧食,出現「兩腳羊」等稱呼。>白居易曾寫過「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人吃人的慘劇可見一斑。……
在人類歷史上,吃人的事件,或許足以寫成幾本厚厚的書籍。其中多數的「同類相食」,只是為了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最低層次活下去。
文明時代,人類發明了很多美好的東西——科學、藝術、法律、仁義禮智信……正是這些美好東西的出現,壓了制我們內心中真實而陰暗的那一面,人的本質其實也是動物。
人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才能有文明,才能有愛和和平。
但當連生存都成問題時,文明就無從談起了。(本期完)
參考資料:[1]Balancing Selection at the Prion Protein Gene Consistent with Prehistoric Kurulike Epidemics[J].Science.2003.04.25[2]韓生成, 田波. 朊病毒的基因及其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的研究[J]. 科學通報, 1998(19):2017-2025.[3]李冬木[1]. 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J]. 文學評論, 2012(1):116-128.[4]陳嶺. 明清時期災荒食人現象研究[D]. 南京師範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