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2020-11-30 生物谷

 

朊病毒病是一類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eform encephaiopathies,TSEs)。人類朊病毒病主要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庫魯病(kuru)、吉斯特曼-施特勞斯症候群(gerstmann-str ussler-scheinker syndrom,GSS)、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等。動物朊病毒病包括羊瘙癢病(scrapie)、傳染性水貂腦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麋鹿和騾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CWD)和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等。目前認為,朊病毒病是由正常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形成了具有感染性、部分蛋白酶K抗性和去汙劑不可溶性的朊病毒(PrPSc)。感染朊病毒Chandler毒株的小鼠神經瘤細胞系SMB-S15是一種可觀察到朊病毒的持續複製,但不影響細胞生長和分裂的細胞模型,經硫酸戊糖(pentosane sulfate,PS)處理後可清除PrPSc;經白藜蘆醇(resveratrol,RES)處理後可有效抑制PrPSc的體外複製,並消除其在體內的感染力。

為了利用朊病毒感染細胞模型,探索朊病毒清除過程中外泌體內蛋白的差異表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謝姆斯耶·吾拉音、石強、高晨等利用同位素標記相對與絕對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技術,分別從朊病毒感染細胞系SMB-S15、對照細胞系SMB-PS以及暴露於白藜蘆醇4 d(RES4)和8 d(RES8)的SMB-S15細胞中提取外泌體,並對這些提取的外泌體中蛋白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

結果發現:從4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總計檢出4 809種蛋白質,隨著朊病毒的清除,外泌體中蛋白質變化多樣,其中下調蛋白略多於上調蛋白。可能涉及的重要通路包括帕金森綜合症、阿爾茲海默症和亨廷頓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通路。

本研究發現在用白藜蘆醇和硫酸戊糖清除朊病毒過程中,隨著朊病毒的清除,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隨之發生變化,提示外泌體可能參與朊病毒在細胞間的傳遞。(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五屆)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Exosomes?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學中的應用有助於病毒感染及病毒宿主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蛋白組學技術在及其感染機制研究中的應用案例病毒寄生於宿主細胞中,需要不斷地適應和改變宿主的環境。他們能夠編碼多種多功能蛋白質,這些蛋白能與宿主蛋白發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以完成病毒的各種功能。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推出了「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亮點研究及技術進展」專題,為廣大業內專家及用戶介紹基於蛋白組學或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研究應用及技術進展,增強業界專家與儀器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技術文章,謹以此致敬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後深耕的研究學者。
  • T細胞通過外泌體轉移DNA 起始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結果有助於理解早期階段開始的細胞過程,並解釋了免疫系統的不同細胞群如何交流以對病原體產生有效反應。CNIC研究人員證明,納米囊泡中含有的線粒體DNA會激活受體細胞的警覺狀態,從而激活抗病毒遺傳程序。這些稱為外泌體的納米囊泡由T淋巴細胞產生,並通過細胞間接觸被樹突細胞吸收。
  • 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應用於病毒結構、功能及感染機制研究
    如果能夠對這兩種病毒蛋白層面的差異進行分析,那麼就能夠掌握病毒顆粒侵染偏向的線索。基於iTRAQ試劑的定量蛋白質組學能夠很好的完成相似樣品在蛋白層面的差異比較。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iTRAQ試劑(116和117)來標記不同兩種不同的肽段樣品,等量混合後,使用SCIEX高分辨質譜儀進行數據採集。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Hepatology:鑑定血清外泌體中與膽管癌相關的蛋白生物標誌物
    為了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來自西班牙的研究者,利用高效的外泌體分離方法,分別從CCA、PSC,和HCC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分離得到外泌體,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從中篩選出新的生物標記物,具有作為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Hepatology上。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朊病毒(prion)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通過理化檢測可以明顯看到兩種表型對應的蛋白質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其中一種以抗SDS的高分子量聚集體的形式存在。這種聚集形式就是LEF-10的朊病毒態,這種狀態可以通過敲除朊病毒態賴以存在的分子伴侶而使其解聚,這個過程就是朊病毒的「治癒」。他們通過逐步截短,最後在LEF-10中鑑定出一段僅有23個胺基酸殘基的朊病毒結構域,該結構域不同於所有已知朊病毒結構域。
  • 病毒中有朊病毒
    如果許曉東的假設成真,他或將成為首次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的研究者。 跨學科研究朊病毒 關於朊病毒的研究進展十分緩慢,因為朊病毒雖然名叫病毒,卻不同於傳統的病毒。它只是一種出現了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但能夠以自身為模板引發可溶性蛋白質出現聚集,進而引起機體異常。眾所周知的狂牛症、阿爾茨海默氏症,都與這類蛋白密不可分。
  • 賽默飛:病毒感染中基於代謝及脂質組學的亮點研究成果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推出了「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亮點研究及技術進展」專題,為廣大業內專家及用戶介紹基於蛋白組學或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研究應用及技術進展,增強業界專家與儀器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技術文章,謹以此致敬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後深耕的研究學者。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他發現,LEF-10在極少量的細胞中能形成有較強螢光信號的斑點。而大部分的細胞中LEF-10都是均勻分布在細胞中的。它名叫病毒卻不是病毒,而是一類出了bug(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朊病毒具有感染性,有時會造成致命的疾病。眾所周知的狂牛症、阿爾茲海默症,都與這類蛋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其分子量約50000道爾頓,他將這種蛋白質治病因子首次命名為「朊病毒」朊是蛋白質的舊稱。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探究分泌和攝取用於細胞間通訊的外泌體和其他...
    比如,在HIV病毒感染期間的HRS剔除通過阻止通常在質膜上截留病毒顆粒的tetherin(由BST2編碼)降解而減少了從質膜上釋放的病毒。鑑於tetherin也將源自MVB的外泌體保留在質膜片(plasma membrane patch)上,這可能還減少了外泌體和源自質膜的EV的分泌。HRS結合到蛋白的泛素部分上,從而將蛋白靶向運送到ILV中。
  • 探究分泌和攝取用於細胞間通訊的外泌體和其他胞...
    比如,在HIV病毒感染期間的HRS剔除通過阻止通常在質膜上截留病毒顆粒的tetherin(由BST2編碼)降解而減少了從質膜上釋放的病毒。鑑於tetherin也將源自MVB的外泌體保留在質膜片(plasma membrane patch)上,這可能還減少了外泌體和源自質膜的EV的分泌。HRS結合到蛋白的泛素部分上,從而將蛋白靶向運送到ILV中。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2018年9月,德國科學家在著名學術期刊Nature上報導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蛋白質組學、磷酸化修飾組學分析ZIKV蛋白和寄主細胞的相互作用。他們不僅發現了伊波拉病毒蛋白VP30和人類蛋白RBBP6之間相互作用的有力證據,還確定了RBBP6與VP30結合的23個胺基酸區域。在第二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比較兩種黃病毒(DENV和ZIKV)與兩種宿主(人和蚊子)間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探索了蚊子傳播引發臨床症狀的登革熱和寨卡病毒。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線索四:LEF-10僅在少量細胞中表現為聚合體形式  後來,許曉東又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在了LEF-10蛋白上,觀察LEF-10在原生細胞中到底是什麼樣子。他發現,LEF-10在極少量的細胞中能形成有較強螢光信號的斑點。而大部分的細胞中LEF-10都是均勻分布在細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