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Virol:朊病毒通過腸道擴散到大腦,怎麼做到的?

2020-12-07 生物谷

2015年8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感染性蛋白如何引發疾病擴散到大腦,這或可幫助對致死性大腦疾病的患者進行診斷,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個體在食用被感染性蛋白—朊病毒汙染的食物後,朊病毒就會通過腸道侵入到個體大腦,該研究或將幫助對朊病毒疾病的診斷,朊病毒疾病包括克雅二氏症及狂牛症等。

早在20年前這種疾病非常罕見,當時229名患者死於克雅二氏症,朊病毒是一種具有異常形狀的感染性蛋白,其可以通過食用汙染的肉類在人群和動物之間傳播,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尚不清楚朊病毒通過腸道侵襲到大腦中的分子機制。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就朊病毒如何在小鼠機體中通過腸道入侵到大腦中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研究者發現,朊病毒在擴散到大腦之前必須在小腸內壁建立自身特殊的結構,而腸道內壁一種名為淋巴集結的特殊結構是機體的部分免疫系統,而且可以形成機體對於汙染食物的第一道防線,朊病毒就會攔截淋巴集結來引發感染。

在後期感染階段朊病毒並不會在大腸內壁建立類似於補丁樣的斑塊結構,在此階段朊病毒可以在淋巴結和脾臟中被檢測到。據最新估計在英國大約有2000感染朊病毒的患者,但這些患者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在常規的闌尾切除手術中研究者對來自其機體的組織進行了分析。

研究者表示,我們的估測或許並不能鑑別出處於早期感染階段的患者,而處於早期階段朊病毒並不會越過小腸進行感染;當朊病毒進入大腦後,其就會破壞神經細胞引發一系列神經病變,比如記憶缺失、人格改變甚至移動困難。

最後研究者Neil Mabbott說道,是否所有個體通過腸道朊病毒感染繼而發展為神經系統疾病我們不得而知,後期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尋找是什麼因子可以增強機體對朊病毒的一感染,這對於研究朊病毒的致病機制及開發保護性措施或療法來抑制朊病毒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The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in the small intestine, not the large intestine, play a major role in oral prion disease pathogenesis

David S. Donaldsona, Kathryn J. Elseb and Neil A. Mabbotta#

Prion diseases are infectious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characterised by accumulations of abnormally folded cellular prion protein in affected tissues. Many natural prion diseases are acquired orally and following exposure the early replication of some prion isolates upon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FDC) within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GALT) is important for the efficient spread of disease to the brain (neuroinvasion). Prion detection within large intestinal GALT biopsies has been used to estimate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 prevalence. Howeve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al GALT to oral prion pathogenesis were unknown.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created mice that specifically lacked FDC-containing GALT only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ur data show that oral prion disease susceptibility was dramatically reduced in mice lacking small intestinal GALT. Although these mice had FDC-containing GALT throughout their large intestines, these tissues were not early sites of prion accumulation or neuroinvasion. We also determined whether pathology specifically within the large intestine might influence prion pathogenesis. Congruent infection with the nematode parasite Trichuris muris in the large intestine around the time of oral prion exposure did not affect disease pathogenesis. Together,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small intestinal GALT are the major early sites of prion accumulation and neuroinvasion after oral exposure.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isk to infection and the pre-clinical diagnosis of disease.

相關焦點

  • PLoS Pathog:朊病毒或會通過神經入侵的方式擴散到大腦中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朊病毒向大腦的擴散或許並不會通過直接跨越血腦屏障傳播的方式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朊病毒進入大腦機制,相關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抑制神經變性的新型療法提供思路。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但朊病毒的感染機制卻全然不同,它並不是通過DNA或者RNA信息複製,這種蛋白質病毒其實是沒有遺傳物質的,僅通過同化宿主的蛋白質進行傳播。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物的有毒蛋白聚集物的存在,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毒性蛋白聚集物來治療這種疾病的嘗試並未取得成功。這項新的研究提供的關於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能夠促進這種疾病產生的新證據可能導致人們探究直接靶向朊病毒的新療法。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人類大腦樣本中這些朊病毒水平較高,與早髮型疾病和年齡較小的死亡密切相關。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有毒蛋白質聚集的存在,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惰性蛋白來治療疾病的嘗試並未成功。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20多年來,狂牛症已擴散到了歐洲、美洲和亞洲的31個國家,受到狂牛症牽連的國家有100多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恐慌。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狂犬病是不是朊病毒,有何區別?醫生為您講清楚
    母嬰之間的感染:孕婦感染狂犬病後,通過胎盤感染到胎兒,導致胎兒患病;或者哺乳期婦女經過乳汁感染給嬰兒,導致嬰兒患病。朊病毒傳播途徑。遺傳性疾病及家族性朊病毒傳染,隨著食人族的消失,現在已經基本上看不到這類患者。朊病毒也可以通過同類相食行為進行傳播,朊病毒被人們稱為殭屍病毒,有其特定的道理。如狂牛症,瘋鹿病都是以這種方式傳播。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神秘的朊病毒,能讓人狂笑而死,也能讓動物患上這種著名的傳染病
    那麼,狂牛症是怎麼傳播的呢?說起來,就和庫魯病一樣,吃同類的屍體。原來,當一頭肉牛被宰殺,割去身體各個部位去賣之後,還會留下一些賣不掉的部分。為了「物盡其用」,響應「光牛」行動,人們就會把那些參與部分做成肉骨粉,添加到牛飼料裡,讓它們「落葉歸根」。就這樣,牛吃了同伴的腦子,結果感染了朊病毒,導致朊病毒迅速傳播。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科學家解剖後發現,這些牛的大腦都已經像庫魯病患者一樣,因此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它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狂牛症。 然而狂牛症並不不是起源,庫魯病才是。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Cell Rep:草本植物也會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
    ,草本植物也可以結合、吸收並且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引發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傳染原,其引發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包括牛海綿狀腦病、綿羊瘋癢病、人類的克雅氏病及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WD),所有的致死性腦部疾病都會在機體潛伏數年。
  • Sci Trans Med:克-雅病患者皮膚中存在朊病毒
    2017年11月24日/生物谷BIOON/---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種類似於狂牛症的疾病,該疾病是由蛋白質的錯誤摺疊(朊病毒)導致大腦出現致命性損傷。CJD患者的大腦會出現微型的海綿狀孔洞,同時會出現運動障礙、視覺問題,並最終導致死亡。
  • 生物學家在研究朊病毒如何殺傷腦細胞
    20年前發現降解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Alfred  Goldberg在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撰文探討了當大腦被稱做朊病毒的特殊骯髒蛋白感染時廢物處理系統所出的問題。朊病毒通過按照自身結構重建正常蛋白結構來引發Creutzfeldt-Jakob病(或在牛身上引發「狂牛症」)。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1986年在英國發生的「狂牛症」(牛海綿腦病),嚴重打擊了當時的養牛業,並直接危及到了人類健康,至今餘波未平。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2015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euron和Cell Report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維持長效記憶的秘訣,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朊病毒樣蛋白質對於維持小鼠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記憶非常關鍵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只有通過合適的方法證實和嚴謹的邏輯論證,從不同的角度拿到充足的證據,證明現象與原因間的「必然性」,才能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即便有了研究方向,論證的過程往往也沒有那麼容易。研究朊病毒,許曉東將面對重重困難:他的課題組既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經驗,也沒有合適的工具和技術體系。朊病毒研究對他們來說,幾乎是完全陌生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