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草本植物也會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

2020-12-07 生物谷

2015年5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草本植物也可以結合、吸收並且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引發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傳染原,其引發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包括牛海綿狀腦病、綿羊瘋癢病、人類的克雅氏病及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WD),所有的致死性腦部疾病都會在機體潛伏數年。

研究者Claudio Soto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朊病毒可以從野生動物和植物向人類機體傳播,但我們需要大量的研究來揭示朊病毒的傳播機制,而且公眾也應該對其有所認知; 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首次診斷出CWD,該疾病當時已經在美國22個州引發的擴散。

文章中研究者分析了用感染性腦部藥品孵育的小麥根部及葉片的感染性朊病毒的保留能力以及感染性,結果發現甚至在高稀釋度下朊病毒也會吸附結合到小麥的根部也葉部,當小麥被倉鼠食用後,動物就會感染朊病毒;隨後研究人員表示,當植物暴露於被朊病毒感染的倉鼠和麋鹿的尿液中時,我們也會在植物中檢測到感染性朊病毒的存在。

隨後研究人員發現,植物可以通過被汙染的土壤來攝取朊病毒,並且將其運輸至植物的不同部位,而植物的不同部位就會扮演感染性朊病毒載體的角色,因此植物在環境中朊病毒汙染及疾病傳播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儘量降低動物暴露於CWD的風險,CDC的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該避免食用那些看起來患病或CWD陽性的麋鹿,而在朊病毒感染區域的捕獵者最好儘量減少捕獵的頻率,下一步研究人員希望將研究推向受汙染的環境中來進一步揭示朊病毒的感染和傳播途徑及機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Grass Plants Bind, Retai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fectious Prions

Sandra Pritzkow, Rodrigo Morales, Fabio Moda3, Uffaf Khan, Glenn C. Telling, Edward Hoover, Claudio Soto

Prions are the protein-based infectious agents responsible for prion diseases. Environmental prion contamination has been implicated in disease transmission. Here, we analyzed the binding and retention of infectious prion protein (PrPSc) to plants. Small quantities of PrPSc contained in diluted brain homogenate or in excretory materials (urine and feces) can bind to wheat grass roots and leaves. Wild-type hamsters were efficiently infected by ingestion of prion-contaminated plants. The prion-plant interaction occurs with prions from diverse origins, including chronic wasting disease. Furthermore, leaves contaminated by spraying with a prion-containing preparation retained PrPSc for several weeks in the living plant. Finally, plants can uptake prions from contaminated soil and transport them to aerial parts of the plant (stem and leave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plants can efficiently bind infectious prions and act as carriers of infectivity, suggesting a possibl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rion contamination in the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the disease.

相關焦點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而朊病毒樣蛋白是一種類似於朊病毒的蛋白,朊病毒可以引發庫傑二氏病和狂牛症等。當長效記憶在大腦中形成後,就會在神經元間建立新的連接來幫助儲存記憶,但這種物理性的連接必須作為一種記憶來進行維持,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記憶都會消散,很多研究者目前都在尋找可以維持長效記憶的分子,但目前並沒有任何頭緒;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所發現的記憶性分子是朊病毒蛋白的正常版本,朊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並不像其它蛋白,朊病毒會進行自我增殖,同時還會誘導其它蛋白呈現出可替換的形狀。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朊病毒(prion)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開始他認為病原體可能是細菌或病毒,他發現當地有一種風俗,分吃死人的腦片,一次,他將偷偷帶回來的腦片研碎,取出一部分進行培養,觀察是否有細菌和病毒,但什麼也沒有找到。忽然,他若童心萌發似地嘗試進行一次新的實驗,從培養液中抽取一些蛋白質顆粒的懸浮液,注入到猩猩的腦子裡。蛋白質會成為病原體嗎?好奇心促使他進行了這項實驗。觀察一直持續了近兩年。
  • 病毒中有朊病毒
    因為南昊所在的許曉東課題組第一次在病毒中發現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中被發現過。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追了20年的奇怪現象 對於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許曉東來說,這次的研究結果更像是為他困惑了近20年的謎題找到了答案。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J Virol:朊病毒通過腸道擴散到大腦,怎麼做到的?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個體在食用被感染性蛋白—朊病毒汙染的食物後,朊病毒就會通過腸道侵入到個體大腦,該研究或將幫助對朊病毒疾病的診斷,朊病毒疾病包括克雅二氏症及狂牛症等。早在20年前這種疾病非常罕見,當時229名患者死於克雅二氏症,朊病毒是一種具有異常形狀的感染性蛋白,其可以通過食用汙染的肉類在人群和動物之間傳播,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尚不清楚朊病毒通過腸道侵襲到大腦中的分子機制。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但如果我告訴你連這種喪屍片的情節在真實世界也有跡可循,你會不會覺得有些毛骨悚然呢?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被發現 阿爾茲海默症是怎麼回事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美國人曾經這樣的下定論「你們做不出來」,而今,我們的科學家用事實證明了我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們的科學家將整個病毒的生長的過程完整的完成,證明了這種病毒的存在,因為研究這種病毒有很好的前景,我們知道的阿爾茲海默症就和這種病毒有關,如果能夠攻克這種病毒,那麼意味著阿爾茲海默症可能會得到治癒。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朊病毒病是一類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目前認為,朊病毒病是由正常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形成了具有感染性、部分蛋白酶K抗性和去汙劑不可溶性的朊病毒(PrPSc)。
  • 朊病毒病來了,千萬別被嚇「軟」!
    臨床為何會這麼重視它的院感防控呢?送樣時需按照《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要求送樣。3.朊病毒病傳染性強嗎?朊病毒病傳染性較弱。朊病毒病病人的感染因子主要集中於中樞神經系統。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而庫魯病的致病源正是後來被發現的Prion(朊病毒)。克雅氏病是一種罕見的主要發生在50-70歲之間的可傳播的腦病,受感染的人可以有睡眠紊亂,個性改變,共濟失調,失語症,視覺喪失,物理,肌肉萎縮,肌陣攣,進行性痴呆等症狀,並且會在發病的一年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