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病來了,千萬別被嚇「軟」!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 | 張翔  

審核 | 沈飛飛 劉波


近日,醫院神經內科收治了一位病人,男性,60歲,因「雙側進行性視力下降40餘天」收治入院,後診斷考慮克-雅病,遂緊急報告感染管理辦公室,諮詢感染防控措施。這種疾病通常散發,但遇到以後處理很麻煩。那麼克-雅病到底是什麼病呢?疑似病例和臨床診斷病例如何確診呢?感染防控措施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克-雅病到底是什麼病呢?臨床為何會這麼重視它的院感防控呢?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又稱亞急性海綿狀腦病(subacut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SSE),是一種由朊病毒(prion)感染引起的,以大腦皮層、基底節、小腦和脊髓神經細胞變性脫失和膠質細胞海綿狀增生為主的朊病毒病,這種病十分罕見(有數據顯示,克-雅病主要為散髮型,其發病率為1-2人/百萬)。之前歐洲流行的狂牛症,就是由於牛感染了這種稱之為朊病毒的病原體所致,並且當人食用了病牛的肉以後,也可能會被感染。最關鍵的是,人一旦感染髮病後,和狂犬病一樣,病死率100%!所以臨床十分重視它的醫院感染預防。



2.確診克-雅病的實驗室檢測有哪些?哪裡能做?


克-雅病以散髮型為主,其特徵性實驗室檢測有以下幾種:

1)腦脊液 14-3-3 蛋白檢測為陽性;

2)腦組織病理學檢測顯示具有典型/標準的神經病理學改變,即出現海綿狀變性;

3)腦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存在蛋白酶抗性 PrPSc的沉積;

4)腦組織 Western 印跡法檢測存在蛋白酶抗性PrPSc。


腦組織活檢一般都在屍檢時進行,且操作過程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因此一般不常規開展。據了解,中國CDC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可以開展腦脊液14-3-3蛋白檢測。送樣時需按照《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要求送樣。


3.朊病毒病傳染性強嗎?


朊病毒病傳染性較弱。朊病毒病病人的感染因子主要集中於中樞神經系統。血液、尿液和糞便幾乎沒有傳染性,傳播能力較低,與病人的日常接觸不會傳染。國外研究證實,散髮型和遺傳型克雅氏病佔該類疾病的99%以上,醫源性傳播的概率非常低。已知的醫源性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使用商品化的硬腦膜移植物和人松果體提取的生長激素。其他途徑如神經外科手術、角膜移植和使用未充分消毒的腦電極等也偶有傳播,但病例數極少。我國開展朊病毒病監測以來,還未發現醫源性傳播造成的克雅氏病病例。儘管如此,我們的醫院感染防控意識仍然不能減弱,畢竟這類疾病一旦發生醫源性傳播,後果將不堪設想!


4.遇到朊病毒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時,醫院感染防控工作該如何開展?


朊病毒病非常罕見,一般不太容易遇到,一旦醫院收治了這類患者,應該按照規範要求做好防控工作。朊病毒病不同於一般傳染病,普通接觸不會傳染,關鍵是要做好患者所用可復用醫療器械的滅菌,尤其是對於患者使用過的神經外科手術器械及腰穿器械滅菌,角膜、硬腦膜移植等可能傳播朊病毒病的關鍵環節,要按照規定做好科學防範工作,確保不發生院內感染。


朊病毒,也有稱為朊毒體、朊粒,目前認為是一種不含核酸、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感染性蛋白粒子,由細胞表面的正常朊蛋白轉變而成的異常形式,具有感染性,對消毒因子高度耐受,能使核酸失活的物理方法(如煮沸、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等)和化學方法(如核酸酶、羥胺、鋅離子作用)均對其無影響,只有採用特殊滅菌方法才可將其滅活。


根據《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WS/T 367-2012)規定,朊病毒消毒方法為:


➤ 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宜選用一次性使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後應進行雙層密閉封裝焚燒處理。


➤ 可重複使用的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汙染的物品處理流程見下表。


可重複使用的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汙染的物品處理流程


注意事項:

➤ 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險組織汙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險物品,使用後應立即處理,防止乾燥;不應使用快速滅菌程序;沒有按正確方法消毒滅菌處理的物品應召回重新按規定處理。

➤ 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險組織汙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險物品,不能清洗和只能低溫滅菌的,宜按特殊醫療廢物處理。

➤ 使用的清潔劑、消毒劑應每次更換。

➤ 每次處理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換個人防護用品,進行手的清潔與消毒。


5.前面提到用1mol/L氫氧化鈉溶液消毒被汙染的物品,那麼該如何獲得1mol/L氫氧化鈉溶液呢?


氫氧化鈉屬於危險化學品,可以預先採購專人專櫃保管,需要時臨時配置。根據計算公式,將40g固體氫氧化鈉溶於1L蒸餾水,即為1mol∕L氫氧化鈉溶液。


注意事項: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強鹼性,腐蝕性很強,配製時需要小心,防止噴濺灼傷皮膚。

       

雖然朊病毒病十分罕見,致死率極高,但是當我們真正遇到它的時候,也不必過於慌張,掌握科學的防控知識,便可沉著應對!


來源:江蘇感控之窗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PNAS:人腦脊液中的朊蛋白定量——助力朊病毒病藥物開發
    降低腦中的天然朊蛋白(PrP)水平是治療或預防人朊病毒病的有吸引力的策略。任何PrP降低治療劑的臨床開發將需要適當的藥效學生物標誌物:用於量化PrP的實用且穩健的方法,並且可靠地證明其在活體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減少。最近,研究人員評估了基於ELISA的人類腦脊液(CSF)中人類PrP定量的潛力,作為PrP減少治療的生物標誌物。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吉斯特曼-施特勞斯症候群(Gerstmann-Straussler -Scheinker syndrome)和庫魯病(kuru)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人類退行性腦病的例子。在動物中,羊搔癢症和牛海綿狀腦病(稱為狂牛症)都是朊病毒病。在健康人群中,錯誤摺疊蛋白被細胞丟棄並被分解成它們各自的胺基酸。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人類大腦樣本中這些朊病毒水平較高,與早髮型疾病和年齡較小的死亡密切相關。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有毒蛋白質聚集的存在,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惰性蛋白來治療疾病的嘗試並未成功。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這種病毒導致的疾病,叫朊病毒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是一種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所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大量沉積在細胞中而引起的一種致命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致死率高達100.0%。 簡單地說,朊病毒不是病毒,而是一種特殊的變異的蛋白質,基本上和正常的蛋白質沒有多大區別。
  • 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如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俗稱狂牛症)和紐幾內亞震顫病(Kuru),是由於蛋白的異常摺疊而產生的,能夠導致漸近性神經變化和死亡。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朊病毒病是一類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人類朊病毒病主要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庫魯病(kuru)、吉斯特曼-施特勞斯症候群(gerstmann-str ussler-scheinker syndrom,GSS)、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等。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朊病毒(prion)實質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觸到了生物體內正常的C型PrP蛋白,導致C型的變成了SC型,通過蛋白變構來批量複製自己。所以,朊病毒依然是由基因編碼的,通過改變正常PrP蛋白的構象來實現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朊病毒病不止有CWD、狂牛症、人類克雅氏病,還有羊搔癢症、貓科動物海綿狀腦病(狂貓症)、水貂傳染性腦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庫魯病(蓋杜謝克深入食人祭祀部落對該病的研究曾獲197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等,是能引起人類及哺乳動物腦部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同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擁有相似的致病機制。
  • 吃海鮮時,千萬別點一頭鮑魚,不然結帳被嚇到,你知道原因嗎?
    吃海鮮時,千萬別點一頭鮑魚,不然結帳被嚇到,你知道原因嗎?導語: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天價的帳單,上面有頂級和牛、野生大黃魚、黑白頂級魚子醬、鮑汁扣花膠等二十多道菜,再看看總消費金額,我數了好幾次,竟然是6位數,也就是說吃一頓飯花了幾十萬,這果然是富豪家庭的晚宴。
  • PLoS Pathog:朊病毒或會通過神經入侵的方式擴散到大腦中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朊病毒病和傳播性海綿狀腦病(TSEs)是由朊病毒修飾所引發的無法治癒的大腦疾病,朊病毒能通過汙染的食物、外科器械和血液進行傳播,朊病毒的傳播會在人類中引發庫魯病的流行,在牛中引發牛海綿狀腦病的發生,進而在人類中引發克雅氏病。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新實驗治療有效減緩朊病毒病發作 並延長小鼠壽命
    8月1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小組發表在臨床醫學權威期刊《JCI Insight》上的一份新報告,通過對實驗小鼠使用實驗療法,有效減緩了由朊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的發展,並大大延長了齧齒動物的壽命。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基因禁忌:原始部落中朊病毒肆虐,原來是因為他們有這個習慣
    庫魯病人感染的這種「病毒」,是朊病毒。但朊病毒卻不同於一般病毒,嚴格意義上來說,它甚至都不能算是一種病毒。有生物學知識基礎的人都知道,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內部只有一種遺傳物質,或RNA或DNA。
  • 今再發頂刊探索治療朊病毒的新方法
    然而很快他得到了一個壞消息,他一生的摯愛Sonia Vallabh,經測試呈陽性(PRNP D178N)突變,該突變可導致遺傳性朊病毒病,並於一年前奪走了Sonia母親的生命。Sonia當時27歲。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左右,而且該突變具有很高的遺傳性,這意味著除非找到治療或治癒方法,否則她極有可能患上這種疾病。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好奇小夥不信邪,結果被嚇軟了
    好奇小夥不信邪,結果被嚇軟了!從畫面中可以看到,這男子是拿了利器去割這鯨魚的肚子。沒過多久,意外是發生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有什麼感觸想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來和我們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