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拯救妻子,他轉行病毒學!今再發頂刊探索治療朊病毒的新方法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Bord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能會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這一工作發表在《NucleicAcids Research》上,值得一提的是,通訊作者Sonia M Vallabh與Eric Minikel是一對夫妻。

在這對夫婦相識之前,Minikel是一位城市規劃建築師,在2011年12月他27歲時,他仍然在MIT的校園裡像一位普通的大學生一樣在進行城市設計和規劃方面的博士研究。

然而很快他得到了一個壞消息,他一生的摯愛Sonia Vallabh,經測試呈陽性(PRNP D178N)突變,該突變可導致遺傳性朊病毒病,並於一年前奪走了Sonia母親的生命。Sonia當時27歲。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左右,而且該突變具有很高的遺傳性,這意味著除非找到治療或治癒方法,否則她極有可能患上這種疾病。

Minikel意識到,自己要去拯救Sonia,然後他們開始在夜間業餘學習病毒學知識。他們利用夜間時間閱讀論文與其他的科學家聯繫,參加會議。

最終他們都離開了之前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在那裡他們開始追逐曾經對於他們不可實現的夢想—每天醒來並肩奮鬥與發現治療Sonia的方法,至今已經九年。

他們開通了一個博客用來科普相關病毒學知識,在2013年他們共同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這個博客得到了來自社會的捐款,每筆社會的捐款都被用於在Bord研究所進行阮病毒的研究。

令人歡呼雀躍的是,在疫情中,他們在2020年3月20日迎來了一個新的男嬰Kavari Minikel Vallabh。像他的大姐姐達魯卡(Daruka)一樣,卡瓦裡(Kavari)也走了很長一段路:他通過IVF-PGD出生,以確保他不會遺傳Sonia的朊病毒遺傳突變。Daruka已經十六歲,是個非常健康的孩子。

研究背景

朊病毒病是一種致命的,目前無法治癒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這種病非常罕見,但通常會引起快速的神經變性。美國每年報告約300例阮病毒病。影響人類的阮病毒疾病最常見的是克雅氏病。牛海綿狀腦病,通常稱為狂牛症。阮病毒疾病是由於破壞正常人類大腦病毒蛋白質的結構而引起的,在大腦中產生了有毒的團塊。由於病毒蛋白對疾病至關重要,因此降低患者體內病毒蛋白的水平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方法。

降低大腦中的朊病毒量表達是治療朊病毒病毒病的一種假說,研究最近表明,在預防性和延遲給藥範例中,在腦內感染阮病毒的小鼠中,反義寡核苷酸(ASO)介導的PrP抑制作用延長了生存期並延遲了疾病的發作。在這裡,研究了這種治療方法在各種範式,改變劑量和給藥方案,病毒株,治療時間點以及檢查症狀,生存率和生物標誌物讀數方面的功效。用其他靶向PrP的ASO綜合以前的研究的發現,並證明了對另外四種病毒株的治療效果。

研究詳情

該研究證明了<25%的PrP抑制作用足以延長生存期並延遲預防範式中的症狀。在檢測到病理變化後,通過單劑量降低PrP的ASO可以逆轉神經炎症和神經元損傷標誌物的升高。慢性ASO介導的PrP抑制可在任何時候開始直至神經病理學的早期徵兆,其益處類似於組成型雜合PrP敲除。

人們已經考慮使用治療性寡核苷酸通過靶向其RNA來降低PrP(19),但是在動物模型中,由於藥物傳遞和分布挑戰而受阻的早期嘗試並未產生任何效果,被設計用於降低其他單個靶蛋白水平的基因靶向療法最近顯示出有希望的靶標參與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Sonia等發現在腦脊液(CSF)中推注降低PrP的反義寡核苷酸(ASO)可以使感染病毒的小鼠的生存期延長61–98%。儘管雜合敲除動物對減少50%的PrP表現出明顯的對照,但尚未確定賦予受益所需的最小PrP敲除閾值。儘管之前的實驗表明,經ASO處理的動物腦組織病理變化延遲出現但並未研究對治療後已確立的神經病理變化的潛在影響。

通過對HEPA1-6細胞中約500種ASO進行細胞篩選,強大的ASO隨後接受四點劑量反應實驗。最後,C57BL / 6N小鼠接受推注劑量的活性ASO 1和2以表徵體內效價為了產生具有10個鹼基的對稱對稱側接2'O-甲氧基乙基(MOE)修飾核苷酸的ASO,圍繞ASO 1和2個活性位點進行了優化。小鼠隨後接受700μg劑量的五種新候選ASO之一,其通過單次大劑量腦室內注射(ICV)來遞送。八周後,通過qPCR對皮層和胸部的Prnp mRNA抑制進行了定量。結合每周動物體重和神經系統檢查數據,這些數據可確定ASO 5和6的優先級。表1顯示了所有ASO的化學修飾。

ASO是由糖,主鏈和其他化學修飾物的各種組合合成。先前已證明具有兩種化學製劑的三種PrP靶向序列可保護受到病毒感染的小鼠。使用ASOs 1和2以及化學匹配的非靶向對照的體內研究證實了體內靶RNA和蛋白質的減少,並且表明降低RNA才能對感染阮病毒的小鼠產生有益的作用,這表明寡核苷酸通過RNase-H介導的機制起作用。

對活性ASO 1和2的結合位點進行了優化,以設計和合成一組具有混合PS / PO主鏈和10個鹼基的脫氧核苷酸缺口的ASO。給藥後八周的監測中,每周的神經系統檢查均未發現任何結果,行為觀察和體重增加軌跡可與生理鹽水對照組動物相媲美。選定的化合物(ASO 5和6)達到了與先前報導的相似的靶標結合水平,其中活性序列在500μg劑量後一周內將皮質PrP RNA降低了約一半,新設計的化合物顯示出相當的作用時間。與對照組相比,症狀終點分別延遲了108%和80%。這些靶向PrP的ASOs延遲了疾病的發作,這反映在治療動物的體重減輕和症狀累積上,對照ASO 3證實PrP降低是ASO對抗病毒疾病的作用機制,表明在預防和延遲治療範例中,ASO介導的PrP降低了延長的生存率和延遲的疾病進程。

研究了足以在接種病毒的小鼠中起到保護的最小PrP抑制水平。因此,在阮病毒病中,劑量依賴性的PrP降低轉化為劑量依賴性的獲益,至少21%的RNA抑制可延長生存期。由於所有病毒株都具有相同的PrP底物,因此假設通過遺傳或藥理學方法降低PrP會有效改變整個菌株中的pr病毒疾病。為了檢驗這一假設,用五種不同來源的先前先前表徵的小鼠適應實驗室病毒菌株對小鼠進行了攻擊,PrP降低的動物在各種品系中均會延遲疾病的發生並延長生存期。

該研究進一步表徵了病理學的時間過程後,評估了病理學生物標誌物是否以及如何響應降低PrP的治療。為了評估NfL對治療的反應,表明與疾病相關的變化開始發生後,ASO介導的PrP降低可以逆轉病理。這是首次在阮病毒感染的動物中證實了疾病的可翻譯生物標誌物的藥理學逆轉。

儘管使用了不同的ASO鹽水處理動物中的BLI會通過疾病終末急劇上升,而活性ASO 1處理動物中的BLI則通過終末終點保持較低水平。與NfL相比,星形膠質增生在治療後的任何時間點都不會反彈,即使這些小鼠以類似的延遲時間表發展出典型的pr病毒疾病。這些發現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降低PrP可以逆轉病理變化,觀察到達到症狀終點的時間急劇增加,這是由於健康壽命的增加以及初始症狀下降的減緩而驅動的,體現在體重,症狀和病理方面。

以120 dpi的處理可延長大多數動物的生存時間,使體重減輕一些恢復(圖7B),並減輕症狀的積累和減少。失去行為能力到132和143 dpi的時間點,分別相當於到達終端終點的時間的81%和85%,大多數或所有動物(分別為22/23和23/23存活的動物)已經從其各自的峰值體重下降。到143 dpi的時間點,缺陷也很明顯。在這些時間點,ASO治療僅對少數動物有效。35%經ASO處理的動物在手術後即刻存活,比鹽水處理的對照組存活時間長10%(約17天)。這樣做的壽命更長(平均85天),儘管體重或巢建沒有任何可衡量的恢復。到156 dpi時,當7/23(30%)的擬治療小鼠已經達到疾病的終末終點時,降低PrP的治療無效。

該研究詳細的證實了降低PrP的ASO可以在預防和延遲治療範式中延長腦內接種的病毒疾病模型的生存期,而非靶向PrP的ASO則不能。

證實先前的降低PrP的ASO可有效對抗病毒疾病發現。降低PrP的ASO可以在預防和延遲治療範式中延長腦內接種的病毒疾病模型的生存期,而非靶向PrP的ASO則不能。這些數據提供了關於阮病毒疾病中ASO作用機理的重要說明,尤其是PrP的這一背景,在此確認RNAse H介導的而不是適體的體內作用機制非常重要。

在劑量反應研究中,觀察到Prnp RNA抑制程度與生存期之間存在明顯的關係PrP的藥理學和遺傳學降低均對測試的五種病毒菌株中的五種有效,並且未觀察到耐藥性的出現。對Prnp RNA敲除和功效之間的定量關係的觀察增強了PrP還原的效力,這是發現和確定of病毒疾病的寡核苷酸療法的優先順序的關鍵標準。

這些數據對於確定CSF PrP濃度作為降低PrP藥物的藥效生物標誌物也很重要。驗證了ASO的體內作用機制,PrP降低程度與疾病延遲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及此處觀察到的各種阮病毒株的功效。給定的降低PrP劑量的給藥方案的有效性可能取決於疾病的階段,這表明可能需要根據試驗人群的臨床情況來調整劑量方案和試驗終點。

該研究結果為降低PrP可能是一種有希望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樂觀的依據,可以用於預防高風險人群中沒有發生疾病過程的病毒病發作。

參考文獻:Eric Vallabh Minikel et al, Prion protein lowering is a disease-modifying therapy across prion disease stages, strains and endpoint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0). DOI: 10.1093/nar/gkaa616

來源:生命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淚目:為拯救妻子,他轉行病毒學!發頂刊探索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
    近日,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Bord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能會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這一工作發表在《NucleicAcids Research》上,值得一提的是,通訊作者Sonia M Vallabh與Eric Minikel是一對夫妻。
  • 為拯救無藥可醫的妻子,漢語專業的他轉行研究病毒
    他摯愛的妻子 Sonia Vallabh 被診斷出攜帶了 PRNP(D178N)基因突變,這一基因突變將導致朊病毒病,而 Sonia在哈佛期間,他們在實驗室並肩攜手,每天醒來只為實現心中似乎不可實現的夢想——找到治癒朊病毒病的方法。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精彩演說,猛戳視頻↓↓↓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2009年,Susan Lindquist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稱她們在酵母中篩選出了200餘種符合朊病毒蛋白標準的序列。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他在2013年底的組會上對已有的工作做了總結,並將下一階段的目標定為:證實LEF-10是朊病毒,為「朊病毒廣泛存在假說」提供更多實例。論證之路上的一波三折在探索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從「觀察現象」到「提出假設」只是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0:44 來源: >    生命經緯2007年2月2日訊  小鼠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發現,朊病毒疾病或許可以得到治癒。
  • 打破外國科研壟斷,中國科學家發現藏在病毒中朊病毒
    圖片:南昊  蛋白膠上的「異常信號」  時間回到2002年,許曉東剛從中科院微生物所來到英國雷丁大學,跟隨著名病毒學教授伊恩·瓊斯(Ian Jones)讀博士。當時他的課題是研究昆蟲杆狀病毒中幾種晚期表達因子。  那時候,蛋白的研究手段還沒有現在這麼豐富。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如果AD是一種雙重朊蛋白病,病理進展由朊病毒導致,澱粉蛋白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都只是朊病毒的「遺骸」,那麼現有的治療探索或許將迎來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2019年11月2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公告,有條件批准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甘露特鈉膠囊上市。
  • 《中國科技網》病毒中首次發現朊病毒 我科學家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
    《中國科技網》 2019年1月23日  記者22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許曉東副教授團隊通過對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多年研究,確定其為一個病毒編碼的朊病毒,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帶來曙光,其相關科研成果以《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為題,於1月21日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Prusiner認為它是一種蛋白質侵染顆粒。1980年,英國的一些養牛場裡出現了非常奇怪的牛瘟,許多牛發了瘋一般,跌跌撞撞、運動失調、緊張顫抖,並且表現出許多過激行為。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毒性蛋白聚集物來治療這種疾病的嘗試並未取得成功。這項新的研究提供的關於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能夠促進這種疾病產生的新證據可能導致人們探究直接靶向朊病毒的新療法。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主任Stanley Prusiner博士說道,「我認為這毫無疑問地表明Aβ和tau都是朊病毒,而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在這種疾病中,這兩種不好的蛋白一起破壞了大腦。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壽命有關,這一事實應當會改變我們開發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徹底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這篇論文所做的。
  • 歷經10年,他帶領團隊發現「病毒中的病毒」,登上人民日報
    2019年1月的一天,一條「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的帖子登上了微博熱搜,朊病毒被認為與老年痴呆症有關係,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自從「發現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登上《自然通訊》,許曉東就成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名人」,只是這位「名人」沉默了太久,以至於當他的名字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這雖然與許曉東多年來執著於少人問津的基礎科學研究有關,但更多地,還是因為他曾經離開科研太久。1989年北京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後,許曉東曾在黑龍江省牡丹江製藥廠擔任過三年的助理工程師。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新的證據表明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可以驅動這種疾病 - 發表於2019年5月1日的「科學轉化醫學」- 可以引導研究人員探索直接關注朊病毒的新療法。「我相信這表明,澱粉樣蛋白β和tau都是朊蛋白,並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其中這兩種流氓蛋白質一起摧毀了大腦,」該研究的醫學博士斯坦利普魯西納說。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病毒中有朊病毒
    因為南昊所在的許曉東課題組第一次在病毒中發現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中被發現過。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追了20年的奇怪現象 對於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許曉東來說,這次的研究結果更像是為他困惑了近20年的謎題找到了答案。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朊病毒蛋白由宿主基因PRNP編碼,正確摺疊的蛋白質不僅沒有致病性和感染性,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錯誤摺疊後則會轉變為具有感染性的朊病毒(prions),能夠使許多哺乳動物患病,給人類健康帶來了重大威脅。199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S. B. Prusiner教授最先描述了朊病毒,即蛋白質感染因子。
  • 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
    原標題:歷經10年,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病毒中的朊病毒許曉東:做點不一樣的事(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圖為許曉東在實驗室工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許曉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英國雷丁大學病毒學博士,主要研究杆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他歷經10年持續探索,帶領團隊在病毒中首次發現了朊病毒,證實了「朊病毒廣泛存在」的假說。許曉東是幸運的。
  • Nature子刊:研究揭示治療朊病毒感染機制
    2020年5月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自然科學學院院長,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Tricia Serio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新論文中,報導了朊病毒抵抗治療的內在機制。 「晶核」是當病毒彼此附著並改變形狀時形成的分子簇。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