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重大!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2020-09-25 前瞻網

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科學家們從緬因州灣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海岸附近的地中海的表層海水中撈出了這些被稱為原生生物的生物。

他們發現大量的病毒DNA與兩種不同的原生生物有關,分別是choanozoans和picozoans。

儘管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一些並沒有緊密的親緣關係,但在這兩個類群的許多成員身上都出現了相同的DNA序列。

緬因州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Julia Brown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說:「這些生物體之間的遠親關係就像樹木和人類一樣,甚至比這還要遠。」

「這些病毒能夠感染我們發現的所有生物體,這是非常、非常不可能的。」

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之後,Brown和她的同事們得出結論,原生生物很可能把這些病毒當作食物吃掉了,而不是偶然吸收了它們的DNA或者被它們感染。

他們的發現在線發表在9月24日的《微生物學前沿》雜誌上。研究小組說,這可能會重塑我們對整個海洋食物網的看法,這個誰吃誰的網絡連接著從微小細菌到植物、藍鯨的一切。

然而,一位專家表示,這項研究並不能最終證明原生生物確實吃了病毒。

「單獨的細胞的病毒序列的檢測……很難回答這些病毒顆粒是如何進入細胞的問題,」維也納大學淡水微生物生態學家克裡斯蒂安·格裡伯勒(Christian Griebler)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他說,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證明這些原生生物如何以及是否吞食病毒,如果是這樣,它們從這些微小的零食中獲得了多少營養。

Griebler指出,有細胞核保存DNA的原生生物,即真核生物,在過去已經被證明攜帶病毒DNA。

然而,他說,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細胞最初是如何吸收病毒的。

濾食的原生生物可能會從周圍的水中吸入自由漂浮的病毒,或者它們可能會攜帶上水中的病毒,這些病毒依附在海洋中的其他微小物質顆粒上。

此外,一種叫做噬菌體的病毒會感染細菌細胞,而以細菌為食的原生生物可能會無意中吸收這些病毒,他補充道。

但是一個大問題仍然是,作為食物源的病毒對於那些能夠吞食它們的原生生物來說有多重要,布朗說。

「過去有關原生生物消耗病毒的少量研究是在受控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的,但是這些分離的原生生物並不能代表海洋中大量存在的物種,而且它們與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定論。」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科學家、資深作者Ramunas Stepanauskas表示。

為了找到原生生物吃病毒的真實證據,Stepanauskas和他的團隊來到了廣闊的海洋。

研究小組從緬因州灣和地中海總共收集了近1700個原生生物個體;儘管choanozoans和picozoans主要出現在緬因灣的水樣中,但他們捕獲了10多個不同原生生物群體的細胞。

然後,研究小組將水樣通過一種叫做流式細胞儀的儀器發送出去。流式細胞儀可以根據細胞的物理特性對漂浮在水中的細胞進行分類。

從那裡,他們分析了與每個分選細胞相關的DNA;其中包括細胞本身的DNA、附著在細胞表面的任何微生物以及被困在細胞內的任何生物體。

Brown說,這種基因組收集技術「不會區別基因組DNA和細胞中已經存在的任何其他DNA,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能看到病毒DNA和可能存在的任何相關細菌。」

總的來說,病毒DNA出現在來自緬因州海灣的51%的原生生物和來自地中海的35%的原生生物中,這些病毒大多數是噬菌體,或者是感染細菌的病毒。

但是在choanozoans和picozoans組中,100%的樣本都含有病毒的DNA序列,但是相比之下細菌的DNA卻很少。

這暗示原生生物是孤立地吸收了病毒,而不是通過攝食被感染的細菌。

「我們看到……在這兩組中病毒的水平升高了,並且在這兩組中所有的成員中都是一致的,」特別是與其他原生生物相比,Brown說。

在排除了所有這些原生生物都被病毒直接感染的可能性後,研究小組認為這些病毒要麼是粘在了細胞的外部,要麼是在流式細胞儀中偶然與細胞分類在一起。

但他們發現,「我們在這些細胞中看到的病毒水平高於意外分類的數量,」Brown說。

她補充說,不同原生生物種群之間病毒水平的差異也使得病原體不太可能隨機附著在原生生物身上。

儘管有這些數據,Griebler說,對於病毒DNA是如何最終進入原生生物體內的,仍然有其他的解釋,包括原生生物消耗被感染的細菌細胞的可能性。

他說,為了明確排除這種可能性,該研究的作者必須檢查在原生生物中發現的病毒序列是否也出現在細菌細胞中,以及這些細菌細胞出現在原生生物細胞內的頻率。

此外,Griebler補充說,如果這些病毒確實代表了一種食物來源,病毒提供的營養物質的數量仍然需要計算。

他指出:「一個粗略的計算表明,當原生動物細胞吃掉一個細菌細胞時,它需要吃掉100個(或更多)病毒顆粒來獲得相同數量的碳。」

「原生動物」——真核原生生物——「似乎不太可能從病毒飲食中滿足對碳和營養的需求。」

這就是說,雖然choanozoans以攝食細菌而聞名,但picozoans的飲食仍然有些神秘。

2007年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一篇報告發現,picozoa的取食器太小,無法捕獲細菌細胞,但大到足以吞噬直徑小於0.000006英寸(150納米)的顆粒,其中可能包括病毒。

Stepanauskas指出:「Picozoa是海洋中一群非常神秘的原生生物。」

他說,在一個特定的原生生物群落中,它們可以佔到15%,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沿海水域的原生生物。因此,了解Picozoa是否吞噬病毒可以重塑我們對海洋中營養物質流動方式的理解。

Stepanauskas說:「如果你把海洋原生生物或海洋病毒的生物量結合起來,生物量比所有鯨魚的總和還要大。」

「我們用肉眼看到的較大的生物體……它們完全依賴於微生物」,通過食物網將營養物質輸送上去。

他補充說,病毒不僅感染細胞,而且可以被視為食物網中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發現代表了「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通過吞噬病毒,原生生物可以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產生連鎖反應,既可以限制感染細菌細胞的病毒數量,也可以將營養物質從病毒中轉移到食物鏈的更高層次,Brown說。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livescience.com/virus-eating-organisms.html

相關焦點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發現大量的病毒DNA與兩種不同的原生生物有關,分別是choanozoans和picozoans。儘管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一些並沒有緊密的親緣關係,但在這兩個類群的許多成員身上都出現了相同的DNA序列。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終於填上了生態圈的空缺
    病毒體型微小,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無處不在。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 終於填補了食物鏈的空缺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pixabay科學家在大洋表面找到了噬食病毒的浮遊生物。這項「改寫生物書」的發現,或許能為海洋生態研究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式。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只感染並裂解殺死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它們以病毒為食?,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
  • 病毒真的超越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嗎?以病毒為食科學家首次發現
    就連我們人類也逃不出這個天然的法則,因為自然法則伴隨著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但是病毒這種是生物非生物的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它好像完全獨立在生物圈之外,它似乎不在食物鏈當中,但是卻感染蠶食著生物圈中的生物,科學家們以往並沒有找到任何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這看上去非常不符合常理,要知道我們人類有時候也無能為力,比如面對病毒,多數時候我們真的拿它沒辦法!
  • 為什麼人類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而很少以食肉動物為食
    首先,食草動物一般是比較溫和的,易捕捉,反觀,食肉動物,大多數都是非常兇猛的,很難獵殺,強行捕捉可能會反傷到自己而人類對於肉類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說人類很少從食肉動物中獲得足夠的肉類。
  • 科學家稱在英國新冠變異毒株中發現17種突變 意義重大
    科學家認為,這種突變的意義重大,因為正在研究的大多數新冠疫苗都針對這種蛋白起作用。英國COG的科學家發現這種變異病毒的毒株後一直在對其進行研究。他們表示,已經在進化的毒株中發現了17種突變。變異病毒的刺突蛋白發生了「很多」變化,而病毒正是通過刺突蛋白附著在人體細胞上並引起疾病。科學家稱,刺突蛋白的改變具有重大意義,因為正在研究的大多數新冠疫苗(包括已經獲批的輝瑞和BioNTech聯合研發的疫苗)都針對這種蛋白起作用。
  • 細菌能以金屬為食?科學家發現新物種,世紀預言被證實
    近日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以金屬為食的細菌體,從而結束了長達一個世紀以來科學界對以金屬錳為食的微生物的探索。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體,並將錳作為其主要能量(卡路裡)來源。裡德貝特教授表示:「這些細菌體可以說是人類發現的第一批利用金屬錳作為食物來源的細菌。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一個奇妙之處就在於,它們能代謝掉我們看似不可能的物質(例如金屬),並產生對細胞有用的能量。」
  • 首次發現以錳為食和能量來源的細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這種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有人預測這類微生物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從未被發現或描述。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一個奇妙之處在於,它們可以代謝看似不太可能的物質,比如金屬,產生對它們的細胞有用的能量。」這項研究還揭示,這種細菌可以利用錳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這一過程被稱為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此前,科學家們已知道有一些細菌和真菌可以氧化錳,或者剝奪錳的電子,但是他們只是推測尚未被發現的微生物可能能夠利用這一過程來促進生長。
  • 自然界之中的食腐動物,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那麼,這些生物的存在具有意義嗎?如果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沒有了它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說到食腐性動物,我們會想到動物中的分解者。除了分解者之外,地球上還有消費者以及生產者。相信大家都知道,分解者是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微生物,消費者則是我們人類以及其他動物,而生產者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
  • 微生物所創新之路——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為此,首先搭建了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高通量篩選平臺,建設微生物菌種及基因資源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微生物資源,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同時,還進一步優化病毒與免疫的基礎研究平臺,為防治突發病、保障人民健康做出重要貢獻。利用微生物技術建立新型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基地,為應對能源、資源、環境的挑戰提供技術支撐。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成聯繫基礎研究與工業發展的智慧財產權發源地。
  • 形狀像沙粒,所以取名為沙粒病毒
    它的形狀像沙粒,所以取名為沙粒病毒,是病毒的一個小分支。現在發現的已經有13種沙粒病毒,其中對人類致病的有4種。沙粒病毒由包膜和分節段的單鏈 RNA組成。易被熱(56℃)、紫外線、酸、鹼、脂溶劑等滅活。可以用細胞培養(猴腎和地鼠腎)分離病毒。每種病毒有其單獨的自然寄主。這些鼠受感染後,長期攜帶病毒和排出病毒,排出的病毒可以汙染水源和食物或形成氣溶膠飄浮空中而傳播給人。
  • 我國首次從土中提取古人類DNA 對釐清現代人起源問題意義重大
    「我們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的研究,則將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9萬年,並證明迄今發現最早佔據青藏高原的是丹尼索瓦人,這是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張東菊指出。白石崖溶洞遺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該遺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體質人類學、古蛋白和鈾系測年技術分析,研究人員確認其為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我們人類其實是食腐動物
    今天我們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被歸為雜食動物類,因為我們既能吃糧食蔬菜水果這樣的植物性食物,也能食用肉類蛋奶這樣的動物性食物,食譜很廣很雜。食腐,並不一定是說要吃腐爛的屍體(事實上這是食腐的最高境界,可不是誰都能達到的),而是說食用已經被微生物處理過的半發酵食物,這裡的「腐」,意思是被微生物初步加工過。這些能初步處理食物的微生物,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酵母菌。
  • 人類對微生物的發現與探索之路
    人類對微生物的了解、探索任重而道遠,對微生物組的研究有望為人類健康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之道。地球上微生物的誕生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遠早於人類的誕生。然而,人類與微生物卻「相識」甚晚,自1676年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觀察到細菌開始,僅短短的幾百年,但這一發現為人類揭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 自然界中有沒有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並沒有發現能夠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病毒是一種靠寄生才能生存的類生物,因此,它可能存活於任何有生命的地方。而且病毒有非常強大的繁殖能力(複製),所以一旦病毒找到了宿主開始繁殖,對於宿主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那麼,病毒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有沒有天敵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近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他們發射到火星的洞察號火星登陸器,對於火星有了一次新的發現,這次發現將會給意義十分重要,因為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探測到火星內部的微弱震動信號,這個信號很可能就是火星地震的信號。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2015年4月,中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屬世界首次,相關成果已經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