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了噬食病毒的生物

2020-11-25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病毒體型微小,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無處不在。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尋找「噬病毒體」

  實際上,這並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噬病毒體」。早在2008年,法國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能感染、消滅病毒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斯普特尼克」(Sputnik,俄文意為「衛星」)。但想要找到食用病毒的生物,卻沒那麼簡單。此前,科學家就發現一些原生生物體內有病毒的DNA,因此懷疑它們有可能吃下了病毒;更何況,一些實驗表明,原生生物也的確能夠以病毒為食。但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Bigelow Laboratory for Ocean Sciences)的拉穆納斯·斯特潘納烏斯卡斯(Ramunas Stepanauskas)研究員認為,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生生物並不能代表自然界中的情況。為了了解在自然情況下原生生物是否真的以病毒為食,斯特潘納烏斯卡斯的團隊決定前往海岸,搜集浮遊原生生物的信息。

  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總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single-cell genomics),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

  這些原生生物來自十多個不同的門。其中,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值得注意的是,在皮膽蟲(picozoan)和聚胞動物(choanozoan)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雖然有些原生生物可能以細菌為食,而噬菌體會寄生在細菌中,從而「搭便車」成為原生生物的晚宴,但是皮膽蟲和聚胞動物樣本中只有大量病毒DNA,卻很少出現細菌DNA,這足以排除「搭便車」的可能性。並且,2013年的一項研究還指出,皮膽蟲的進食「器官」大小並不足以吞噬細菌,吃下病毒倒是綽綽有餘。研究團隊稱,加上之前的實驗室研究,我們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團隊的分析結果於9月24日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上。

  不論是對於皮膽蟲還是聚胞動物研究來說,這都是激動人心的發現。一方面,聚胞動物長3~10微米,是動物和真菌的近親,與海綿的鞭毛細胞(choanocyte)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另一方面,皮膽蟲長度不到3微米,且自發現以來,科學家都未弄清皮膽蟲的膳食是什麼,畢竟如前所述,它們的「嘴」可吃不下細菌。

  「病毒含有豐富的磷和氮,或許能給皮膽蟲和聚胞動物的夥食增添一些重要的營養元素。」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朱莉婭·布朗(Julia Brown)指出。既然病毒不只消滅其他生物,還會反被其他生物消滅,在食物鏈中缺少的那一個節點,如今也能補上了。

  填補生態圈空缺

  對於像斯特潘納烏斯卡斯這樣的海洋微生物學家來說,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既然原生生物能直接調控病毒的數量,這對海洋生態圈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此前,最常用於解釋海洋中病毒的角色的模型是「病毒分流模型」(viral shunt model),即病毒能夠入侵並裂解海洋中的微生物,將它們以可溶性有機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的形式送回食物鏈底端。

  考慮到新研究的結果,論文的作者團隊認為,要想解釋海洋中生物和病毒的動態平衡,不只有「病毒分流模型」這一個辦法。以往的模擬研究顯示,這類簡單的病毒-宿主-捕食者(virus-host-consumer)模型最後都會導致病毒和微生物之間激烈的資源競爭,從而導致其中一方的勝利和另一方的消失。而這次發現的原生生物能直接噬食病毒的證據,實際上穩定了這三者之間的交互,維持了平衡。

  斯特潘納烏斯卡斯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則支持了「病毒穿梭模型」(viral shuttle model)。這個模型提出,原生生物食用病毒,能直接將病毒含有的有機材料從食物鏈底層向上輸送;而病毒本身裂解其宿主,則將這些生物的有機材料送往食物鏈底層。這樣一來,病毒就擔任了食物鏈中的「穿梭車」,幫助維持海洋環境中的養料平衡。團隊指出,過往已經有研究支持了這個新增「病毒連接」的存在。例如,2016年發表於《自然》的一項研究發現,病毒DNA與向食物鏈上方輸送的有機物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病毒的確可能在食物鏈中擔任「輸送養料」的「穿梭車」。

  「病毒穿梭模型」的簡化圖;在這個模型中,病毒既將其宿主裂解成溶解有機物,送至食物鏈底端,又被小型浮遊生物(例如皮膽蟲和聚胞動物)食用,將自身包含的有機物送至食物鏈上端。(製圖:羅丁豪)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新結果並不是終點。知道有原生生物能以病毒為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然而,這只是新研究方向的一個起點;要闡明病毒在海洋生態中的角色,我們仍需大量的研究。但現在我們總算知道,就連「感染一切」的病毒,也會淪為小小單細胞生物的晚餐,在大自然的動態平衡中,沒有誰可以成為漏網之魚。羅丁豪

  參考文獻:

  [1] Wu, K. (2020). There are more viruses than stars in the universe. Why do only some infect us? National Geographic. 16 April, 2020. Retrieved 29 September, 2020 from: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uk/science-and-technology/2020/04/there-are-more-viruses-stars-universe-why-do-only-some-infect-us.

  [2] La Scola, B., Desnues, C., Pagnier, I. et al. (2008). The virophage as a unique parasite of the giant mimivirus. Nature 455, 100–104. doi: 10.1038/nature07218.

  [3] Brown, J.M., Labonté, J.M., Brown, J. et al. (2020). Single Cell Genomics Reveals Viruses Consumed by Marine Protists. Front. Microbiol. 11:524828. doi: 10.3389/fmicb.2020.524828.

  [4] Seenivasan, R., Sausen, N., Medlin, L.K., &Melkonian, M. (2013). Picomonas judraskeda Gen. Et Sp. Nov.: The First Identified Member of the Picozoa Phylum Nov., a Widespread Group of Picoeukaryotes, Formerly Known as 『Picobiliphytes』. PLoS ONE 8(3): e59565.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9565.

  [5] Miki, T., &Yamamura, N. (2005). Intraguild predation reduces bacterial species richness and loosens the viral loop in aquatic systems: 『kill the killer of the winner』 hypothesis. Aquat. Microb. Ecol. 40, 1-12. doi: 10.3354/ame040001.

  [6] Guidi, L., Chaffron, S., Bittner, L. et al. (2016) Plankton networks driving carbon export in the oligotrophic ocean. Nature 532, 465-470. doi: 10.1038/nature16942.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據媒體報導,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
  • 病毒真的超越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嗎?以病毒為食科學家首次發現
    但是病毒這種是生物非生物的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它好像完全獨立在生物圈之外,它似乎不在食物鏈當中,但是卻感染蠶食著生物圈中的生物,科學家們以往並沒有找到任何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這看上去非常不符合常理,要知道我們人類有時候也無能為力,比如面對病毒,多數時候我們真的拿它沒辦法!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 終於填補了食物鏈的空缺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pixabay科學家在大洋表面找到了噬食病毒的浮遊生物。這項「改寫生物書」的發現,或許能為海洋生態研究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式。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終於填上了生態圈的空缺
    病毒體型微小,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無處不在。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
  • Nature:噬病毒體mavirus讓單細胞生物對巨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2016年12月13日/生物谷BIOON/---所有的有機體---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處於眾多病毒的持續攻擊之中。因此,多種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防禦系統進化出來讓寄生物(如病毒)處於控制之中。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真核生物中發現一種新類型的抗病毒防禦機制:一種病毒讓宿主對另一種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微生物學前沿》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微生物領域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美國一個微生物研究團隊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地區進行樣本採集工作。
  • 三種噬食配偶的動物:雄蠍交配後被吞食[組圖]
    盤點動物世界中雌性噬食交配伴侶現象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自然界動物的一些生活習性時常令科學家匪夷所思,比如相同物種之間的噬食現象,而且雌性發生交配後吞食雄性的現象十分奇特,相反卻很少存在交配後雄性吞食雌性。
  • 病毒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科學家至少找出了三種
    從19世紀,病毒這個詞進入人類生活開始,科學家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病毒的研究,但是,到了21世紀,人們依然沒有發現病毒的「天敵」。因此,天敵是指A主要危害B,或者主要以B為食。而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一種生物可以危害到病毒,即便是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在面對病毒時也很難發揮作用,更沒有一種生物是以病毒為食的。
  • 自然界中有沒有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的生物都有天敵,不同物種間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平衡且完整的生態。簡單的說就是老鼠吃糧食,貓吃老鼠,這樣的遞進關係。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並沒有發現能夠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病毒是一種靠寄生才能生存的類生物,因此,它可能存活於任何有生命的地方。
  • 五種噬肉生物都是怎麼整死人的?
    敏銳的編劇們其實應該馬上意識到,這些詭異的噬肉生物將會是絕佳科幻影片的硬核原型……順便期待一下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的《Alien: Covenant》,看預告片都已經激動萬分了。  ▽以下五種病原體和蟲子以人體為食▽  啃噬身體的細菌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儘管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一些並沒有緊密的親緣關係,但在這兩個類群的許多成員身上都出現了相同的DNA序列。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單獨的細胞和病毒序列檢測,很難回答這些病毒顆粒是如何進入細胞的問題。Griebler說,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證明這些原生生物如何以及是否吞食病毒,如果是這樣,它們從這些微小的零食中獲得了多少營養?他指出,有細胞核保存DNA的原生生物,即真核生物,在過去已經被證明攜帶病毒DNA。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細胞最初是如何吸收病毒的。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以病毒為食的生物。科學家們從緬因州灣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海岸附近的地中海的表層海水中撈出了這些被稱為原生生物的生物。他說,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證明這些原生生物如何以及是否吞食病毒,如果是這樣,它們從這些微小的零食中獲得了多少營養。Griebler指出,有細胞核保存DNA的原生生物,即真核生物,在過去已經被證明攜帶病毒DNA。然而,他說,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細胞最初是如何吸收病毒的。
  • 病毒在自然界沒有天敵?
    ,對此的認知一直未改變,直到 2008 年才有了新的突破,地中海大學的 Bernard La Scola 和 Christelle Desnues 在這一年發現了一種能感染並消滅其他病毒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Sputnik」(俄文,意為「旅伴」)[3],並引入了一個新的種類:噬病毒體(virophages,基於 bacteriophage,噬菌體)[4]。
  • 食屍鬼傳說,與跨越300年的朊病毒
    若吾愛葬於地下,則不免為地底蟲蟻所食,若吾愛曝於高臺,則恐為蠅蛆所噬,不如落入親友腹中,以示其愛重,慰其憂思。 謎底終於解開了,庫魯病患者的腦組織中一定存在著某種能夠感染宿主的病毒,那福魯族人又是怎麼患上庫魯病的?
  • 病毒是生物嗎?地球上有多少種病毒?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
    其實,一直到今天,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科學家們仍然各執一詞,觀點不一。這也表明,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的生命形態,它無法自己進行新陳代謝,也不具備酶系統,而且如果宿主的免疫系統特別強大,病毒也是沒有辦法複製和增殖的,只能通過直接宿主的傳播,轉移到其它生物的身上。
  • 世界上有沒有哪種生物能夠專門以病毒為食?
    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之間的特殊物質,嚴格意義上來說,病毒並非生物,只是在擁有宿主寄生環境之後,才具有複製和繁衍的生物活性。從目前的認知來看,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專門以病毒為食。而當病毒或者病毒的子代脫離宿主環境以後,病毒就失去了物質和能量來源,只能依靠自身的耐受性在媒介中進行傳播,被動地去尋找下一個宿主。從病毒的大小來看,它們一般都是在10幾納米到上百納米之間,非常非常的微小,如果拿一個病毒和原子筆的筆珠相比,就相當於我們人體與地球相比,因此不會有什麼生物可以專門以這麼小的病毒為食,主要是太小、看不到、也沒有營養。
  • 科學家燒腦了!病毒既非生物也不是「非生物」,它到底是個啥?
    (網絡圖片) 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屬於「類生物」,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既非生物也不是非生物,目前無法列入「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藉由感染的機制,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但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