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屍鬼傳說,與跨越300年的朊病毒

2021-01-13 騰訊網

若吾愛葬於地下,則不免為地底蟲蟻所食,若吾愛曝於高臺,則恐為蠅蛆所噬,不如落入親友腹中,以示其愛重,慰其憂思。

1957年,一位名叫蓋杜謝克的學者來到了島國巴布紐幾內亞的原始森林中,探訪當地土著——福魯族人(Fore people)。

他聽一位醫生說起,當地正在流行一種奇怪的疾病,患者多為女性或者兒童。患病的人會出現肌肉震顫、行走困難、肢體僵硬等症狀,患者的情緒也變幻莫測,可以突然從悲傷變為狂喜,並突然爆發大笑,有時候會在笑聲中死去。在疾病晚期,患者出現痴呆、記憶喪失、不能言語等表徵,多數患者於病後3~24個月內死亡。當地人將這種疾病稱之為「庫魯」,意為「震顫」。

圖1 庫魯病兒童

當地人認為庫魯病來自於巫術詛咒的結果,這些患者肯定身上有某些罪孽,才會成被巫師選中的人。在當地人的描述中,為了讓人患上庫魯氏病,巫師要取受害人身體的一部分或者排洩物,可以是一片指甲,一根頭髮,也可以是血液或者尿液。將之用樹葉包裹,製成專門的「庫魯包」,再將庫魯包沉入沼澤中,每天晃一晃,直到受害者出現震顫的症狀,並且這種詛咒十分惡毒,還可以波及親友,讓他們也患上庫魯病。

擁有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蓋杜謝克當然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他下決心探究疾病背後真正的原因。所有的臨床表現都是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加上該病在當地的廣泛流行,很容易讓人想到是否是微生物作祟,但很遺憾,在患者身上並未查找到致病性的細菌或者病毒,對患者進行屍檢,也沒有檢查到腦部的炎性病變。那麼是否是當地的飲食有問題呢,他仔細檢測了當地的土壤和水源,仍然一無所獲。

難道真的是某種人類無法理解的力量導致的嗎?蓋杜謝克無法相信。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59年,蓋杜謝克收到了一名美國獸醫的信,信中指出,庫魯病的症狀和羊的瘙癢症症狀極為相似。瘙癢病是從18世紀開始就在英國的山羊和綿羊之中流行的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除了症狀相似外,這位獸醫還表示,庫魯病患者的神經系統中出現了澱粉樣斑塊和空泡,這也和瘙癢症是一樣的。到這裡,身為病毒學家的蓋杜謝克高度懷疑這是一種由某種非常規病毒引起感染性疾病,但是疾病流行的原因仍然並不清楚。

為了證明這種疾病的傳染性,蓋杜謝克使用庫魯病患者的腦組織,研磨之後製成懸液接種到健康黑猩猩體內,經過漫長的觀察期之後,這隻猩猩出現了明顯的類似庫魯病的症狀。而將發病猩猩的腦組織蛋白再轉移到其他黑猩猩體內,同樣可以引起發病。

謎底終於解開了,庫魯病患者的腦組織中一定存在著某種能夠感染宿主的病毒,那福魯族人又是怎麼患上庫魯病的?

圖2 黑猩猩

原來,在福魯人的觀念裡,對於過世親人的屍體如果埋葬的話,屍體可能被地下的各種小蟲吃掉,如果在地上的話,屍體就會被蛆蟲吃掉,這些都是對屍體的褻瀆。因此,為了表達他們對過世的人的愛,以及對逝者的悼念,他們會在死者的葬禮上將屍體分著吃掉。死者的腦組織一般會被分發給女人和兒童,在享用時,帶有病毒的組織接觸到他們的黏膜因而使他們患上了庫魯病。

因為對庫魯病的研究,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認為引起庫魯病以及羊瘙癢病的是一種非常規病毒,這種病毒與正常病毒相比,具有較長的潛伏期而且並不會引起宿主的免疫應答,而且,蓋杜謝克並沒有在這種病毒中發現DNA。後來,另一位科學家將這種病毒命名為「prion」,即朊病毒——一類僅由蛋白質組成的具有感染能力並且可繁殖的病原體,朊病毒也是造成狂牛症的病原體,這位科學家就是史坦利 布魯希納,1997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圖3 蓋杜謝克(左)和布魯希納(右)

如今,因為人吃人的現象減少,庫魯病也幾乎絕跡,這其中不得不提蓋杜謝克的貢獻,一代科學界巨星已於2008年隕落,但科學的故事永不落幕。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Carleton_Gajdusek

2、 Asher DM. Kuru: memories of the NIH year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Nov;363(1510):3618-3625. DOI: 10.1098/rstb.2008.4002.

3、 Liberski PP. Kuru: a journey back in time from papua new Guinea to the neanderthals' extinction. Pathogens (Basel, Switzerland). 2013 ;2(3):472-505. DOI: 10.3390/pathogens2030472.

4、Whitfield JT, Pako WH, Collinge J, Alpers MP. Mortuary rites of the South Fore and kuru.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8;363(1510):3721-3724. doi:10.1098/rstb.2008.0074

相關焦點

  • 克蘇魯神話生物——食屍鬼
    食屍鬼(Ghoul)是美國小說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創造的克蘇魯神話中的一類生物,初登場於《皮克曼的模特》。它們是邪穢的人型生物,長有犬類般的臉和利爪。它們以腐爛的屍體為食,禁忌的傳說中稱人類可以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過程轉變為食屍鬼。
  • 我們已知的終極病毒「朊病毒」,電影喪屍的靈感來源
    朊病毒(示意圖片:Pixabay)朊病毒,一種主要寄宿哺乳動物身上,破壞中樞神經的病毒。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Prusiner認為它是一種蛋白質侵染顆粒。1980年,英國的一些養牛場裡出現了非常奇怪的牛瘟,許多牛發了瘋一般,跌跌撞撞、運動失調、緊張顫抖,並且表現出許多過激行為。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2019年5月,諾獎得主Stanley B.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PLoS Pathog:朊病毒或會通過神經入侵的方式擴散到大腦中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朊病毒向大腦的擴散或許並不會通過直接跨越血腦屏障傳播的方式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朊病毒進入大腦機制,相關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抑制神經變性的新型療法提供思路。
  • 病毒中有朊病毒
    因為南昊所在的許曉東課題組第一次在病毒中發現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中被發現過。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追了20年的奇怪現象 對於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許曉東來說,這次的研究結果更像是為他困惑了近20年的謎題找到了答案。
  • 決定人類是否淪為喪屍的關鍵:朊病毒
    朊毒體(Prion),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因其發作後具有病毒的特性,會控制生命體的中樞神經,生命體會受一種變異的神經中樞控制,不惜一切吃同類的肉而傳染到同類身上,故又被廣泛稱為朊病毒。朊病毒一旦在人類身上爆發,人類就會淪為沒有理智和情感的喪屍,恐怖片中的情節便有可能上演。
  • 朊病毒是如何遺傳的?
    1986年在英國發生的「狂牛症」(牛海綿腦病),嚴重打擊了當時的養牛業,並直接危及到了人類健康,至今餘波未平。其病原即是朊病毒。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朊病毒是一種不含有任何DNA或RNA、傳染性極強的蛋白質顆粒。作為一種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朊病毒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動物中傳播的呢?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麼?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1982年美國神經科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從患有羊瘙癢症的病羊腦中第一次分離出了這種病原體。其中沒有任何DNA或RNA的遺傳物質。他將這種病原體命名為朊病毒。布魯希納也因為此次發現,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朊病毒也不是一種病原體的獨特名字,而是一大類蛋白質的總稱。
  • 朊病毒基因揭秘北京猿人可能是早期食人族(圖)
    第1頁:2003年非洲朊病毒DNA揭秘全球不同種族都有抗食人基因第2頁:關注北京猿人頭蓋骨傷痕處1939年德國學者論證最早食人族第3頁: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多於軀幹與被食的尼安德特人頭顱情形相似 2003年非洲朊病毒DNA揭秘全球不同種族都有抗食人基因 2003年,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科林奇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發現了人類大腦中的一種朊病毒——當代食人族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庫魯病患者攜帶著它,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那裡才終止了食人惡習,而人肉宴的主力軍婦女兒童最易感染庫魯病
  • 科學網—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朊病毒疾病早治療或許有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0:44 來源: >    生命經緯2007年2月2日訊  小鼠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發現,朊病毒疾病或許可以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