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噬病毒體mavirus讓單細胞生物對巨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2020-11-25 生物谷

2016年12月13日/生物谷BIOON/---所有的有機體---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處於眾多病毒的持續攻擊之中。因此,多種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防禦系統進化出來讓寄生物(如病毒)處於控制之中。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真核生物中發現一種新類型的抗病毒防禦機制:一種病毒讓宿主對另一種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2月8日那期

Natur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ost genome integration and giant virus-induced reactivation of the virophage mavirus」。

鞭毛蟲咖啡廳洛博金斯(

Cafeteria roenbergensis

)是全世界所有海洋中發現的單細胞生物,它主要以細菌為食,因而在海洋食物鏈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咖啡廳洛博金斯和它的近緣物種能夠被巨病毒CroV感染,而且CroV最終會殺死宿主細胞。巨病毒編碼上百種蛋白,產生複雜的被稱作「病毒工廠」的細胞質複製位點,這些病毒工廠也含有正常情形下位於細胞核中的RNA聚合酶等酶。這種酶複雜性接著會吸引更小的被稱作噬病毒體(virophage)的病毒,從而導致噬病毒體寄生在位於同一個宿主細胞內部的巨病毒CroV的病毒工廠中。一種被稱作mavirus(Maverick-related virus)的噬病毒體能夠有效地抑制CroV複製,而且當共感染的細胞裂解時,這僅導致mavirus病毒顆粒釋放,不會產生新的CroV病毒顆粒。根據古諺語「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mavirus存在時,咖啡廳洛博金斯細胞群體可能因此在CroV感染中存活下來。

保護作用僅在同時感染時才存在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Matthias Fischer和Thomas Hackl弄清楚了這個病毒-噬病毒體-宿主系統中的重寄生(hyperparasitism)現象。他們證實mavirus高效地將它的基因組插入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這個過程被稱作DNA整合。在它的整合狀態下,mavirus基因是沉默的,也就是沒有mavirus蛋白會產生。然而,當CroV感染含有整合的mavirus基因組的細胞時,mavirus基因處於活性狀態,而且產生新的噬病毒體顆粒。Fischer和Hackl觀察到在這些初始感染的細胞中,CroV複製並沒有受到抑制,這可能是因為在共感染期間,存在更慢的mavirus反應。當這些細胞裂解時,CroV和mavirus顆粒都會釋放出來,接著在隨後的共感染事件期間,mavirus能夠阻止CroV複製。這會阻止CroV顆粒進一步產生,保護細胞群體中仍然健康的那一部分免受CroV感染。

因此,基於mavirus的抵抗裂解病毒CroV的適應性免疫僅在細胞群體水平中發揮作用,但不會在被CroV感染的單個細胞中發揮作用。每個被CroV感染的細胞註定會死亡,但是在裂解期間,通過釋放重新激活的mavirus顆粒,這種死亡的細胞利他地提供一種防禦措施,從而能夠保護其他的細胞免受CroV感染。

即便缺乏巨病毒時,marvirus也會得到維持

Fischer說,「這個例子也表明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是對它們的宿主有害的。mavirus已與它的宿主建立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作為一種噬病毒體,mavirus若要能夠複製則需要同時被一種可共處的巨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在不含CroV的宿主細胞群體中,mavirus可能會滅絕。然而,通過自身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mavirus被動地通過這種細胞得以維持,因而能夠長時間地以這種狀態持續存在,除非CroV感染激活這種潛伏的mavirus。明顯地,這種宿主細胞也從mavirus的存在中獲得益處,這是因為它保護這種細胞群體免受CroV感染導致的死亡。」

這種新發現的防禦機制的生態學作用仍然是未知的。Fischer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是在受到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開展的,因此我們不能夠評價自然環境下基於噬病毒體的適應性免疫的重要性。但是,鑑於我們知道要尋找什麼,我們能夠篩選其他的單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以便尋找整合的噬病毒體存在的跡象,這將讓我們首次評估這種抗病毒防禦系統在環境中如何廣泛地存在。這是另一個例子說明能夠在微生物之間發現顯著的生物學相互作用多樣性。」(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Host genome integration and giant virus-induced reactivation of the virophage mavirus

Matthias G. Fischer & Thomas Hackl

doi:

10.1038/nature20593

相關會議推薦


2017」腫瘤免疫+」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3.10 -3.11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tumor/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了噬食病毒的生物
    據研究估算,世界上病毒的數目大約是1031,比宇宙中的恆星總數還要多1億倍,總重量則與250億人的體重相當。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會被病毒感染。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
  • Nature:帶有寄生病毒的巨病毒
    專題:Nature報導「巨病毒」(giant virus)分離毒株來自英國Bradford的一個冷卻塔。最初因其大小(是最大已知病毒的三倍大,而且大於很多細菌)該病毒被誤為一種細菌,它是在名為「Acanthamoeba polyphaga」的原生動物中發現的。當它被識別為一種病毒時,它被稱之為一種模仿病毒(mimivirus,因其與細菌相似而得名),正式稱謂為APMV (Acanthamoeba polyphaga mimivirus)。
  • 病毒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科學家至少找出了三種
    雖然病毒的種類繁多,但是從目前來看,對人有威脅只有200多種,而大部分的病毒只對自然界中的某些生命體有威脅或者以某些生物為寄主(對該生物沒有表現出傷害性),比如蝙蝠身上雖然攜帶著多種病毒,但是蝙蝠並沒有症狀的表現。
  • 綜述:變溫動物的適應性免疫
    view of adaptive immunity》一文,於2018年3月19日發表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系列綜述, 2018 IF: 41.982)。然而,記住所有這些進化屬性,,在所謂的進化『大爆炸』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顯著的適應性免疫特徵是早期的有顎類脊椎動物(gnathostomes)在相當短的一段時間內產生的,最有可能出現在滅絕的盾皮魚類(placoderms)(Fig 2)。
  • Nature:重大發現!嘌呤能受體P2RX7對適應性免疫系統是有益的
    2018年7月11日/生物谷BIOON/---多年來,人們已形成一種觀點:身體中的一種獨特的被稱作嘌呤能受體P2RX7的蛋白的功能是觸發先天性免疫反應。這被認為是不好的,因而會被阻斷。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身體中長壽的CD8陽性記憶T細胞與這種蛋白之間的關聯性,而這會影響身體中的免疫記憶。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9:00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
  • Nature | piRNA前體產生的機制
    此外,piRNA通路的結構使其既能對快速進化的病毒和轉座子提供適應性的、基於序列的免疫,又能對保守的宿主基因提供免疫。在大多數動物的生殖細胞中,piRNA能使轉座子沉默,而體細胞piRNA的功能則在進化過程中不斷丟失、獲得、再丟失【1】。
  • 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解析生物材料體內免疫應答
    該研究運用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分析了兩種生物材料(聚丙烯補片和絲素補片)在軟組織修復過程中的系統性免疫反應特徵,比較了兩組外周血免疫細胞的比例以及與免疫細胞中激活、遷移相關的功能標誌物表達情況,顯示絲素補片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材料已經在臨床被廣泛應用,如腹部疝修復使用的補片,軟骨修復中使用的支架,肌腱重建中使用的人工韌帶等等。
  •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52:14 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M. Davis研究小組用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從感染伊波拉病毒的處於不同疾病階段的恆河猴身上採集了大約10萬個免疫細胞,並逐個細胞地研究了這些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和蛋白活性。他們通過使用一種名為Seq-Well的可攜式低成本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開展這項研究,也是有史以來首次對感染BSL-4級病原體的單細胞進行測序。
  • /陳耀凱/張國中等解析新冠無症狀感染及重症感染適應性免疫應答...
    考慮到適應性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控制和清除病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不同臨床症狀中的變化有助於闡明COVID-19的保護性免疫機制,並對疫苗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COVID-19患者在感染後短時間內能夠產生不同水平的特異性識別SARS-CoV-2病毒的IgG抗體【3,4】。
  • Sorting nexin 5介導了病毒誘導的自噬和免疫
    Sorting nexin 5介導了病毒誘導的自噬和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3:53:08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薩諸塞州總醫院Ramnik J.
  • ScienceSignaling|單細胞測序揭示記憶CD8+T細胞的早期前體及分子決定
    +T細胞在應答病毒感染的分化過程中的基因表達模式進行檢測,揭示了siIEL的CD8+T細胞各亞群在分化不同階段具有轉錄異質性,代表著功能不同的組織駐留記憶細胞(Trm)亞群及一群早期Trm前體。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2001NIH-HHMI Research Scholar,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Mentor: Ethan Shevach), 1997-1999BS, Biologic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1995主要研究:1,免疫前體細胞分化為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命運決定機理
  • Nature重磅:新研究顛覆了單細胞生物進化多細胞生物的核心理論
    單細胞生物怎麼進化成多細胞生物?在進化史上,有許多重大的轉變,從微觀的單細胞世界向多細胞動物世界的飛躍,就是其中之一。長期存在的觀點認為:多細胞動物是從類似現代海綿細胞的單細胞祖先進化而來的。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6月12日發表在《nature》最新研究結果,顛覆了生物學家對動物進化史長達一個世紀的理解。
  • Nature:揭示免疫系統產生龐大的抗體庫來對抗感染機制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
  • Nature:揭示m6A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
    2017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被稱作T細胞的白細胞調節著我們的身體對外源物質作出的免疫反應,即我們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暨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了解到一種近期發現的RNA表觀遺傳標記發生的變化如何調節T細胞和它們作出的這種免疫反應。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結果表明,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且在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
  • 病毒存在的奇葩理由,是大自然的免疫系統?還是毫無目的的生存?
    但對於有損於我們自身的生物,則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清除。於是乎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細菌和病毒,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而對於病毒和細菌來說,它們的結構遠遠達不到如此複雜的程度。病毒和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也就是說一顆細胞就是它們生命的全部。不過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細菌雖然是一顆單細胞,但其中生命活動和繁衍的基本場所和結構一應俱全。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伊波拉糖蛋白的結構doi | 10.1038/nature18615David Stuart 及同事發表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第一個無配體結構。該糖蛋白是負責宿主細胞附著和膜融合的惟一病毒蛋白,因此從邏輯上來說也是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一個目標。
  • Nature 中文摘要 28 April 2016
    我們使用對大於600 um的浮遊生物的全球原位成像調查數據,發現在這一範圍內的很大一部分生物量是由巨型原生生物有孔蟲組成,這是一個由很多脆弱的單細胞海洋生物組成的超群,其中包括稀孔蟲和放射蟲(例如Collodaria 和棘骨蟲)。就全球而言,我們估計世界海洋200m深度內的有孔蟲內的碳的現存量為0.089 Pg,相當於整個海洋生物碳存量的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