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發現!嘌呤能受體P2RX7對適應性免疫系統是有益的

2020-12-04 生物谷

2018年7月11日/生物谷BIOON/---多年來,人們已形成一種觀點:身體中的一種獨特的被稱作嘌呤能受體P2RX7的蛋白的功能是觸發先天性免疫反應。這被認為是不好的,因而會被阻斷。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身體中長壽的CD8陽性記憶T細胞與這種蛋白之間的關聯性,而這會影響身體中的免疫記憶。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7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purinergic receptor P2RX7 directs metabolic fitness of long-lived memory CD8+ T cells」。

圖片來自Victor Segura and Rita Serda/NIH。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實驗醫學與病理學系教授Stephen Jameson博士解釋道,「如果你清除蛋白P2RX7,那麼你就會不再產生這些記憶T細胞。事實證實這種蛋白對適應性免疫系統來說是一件好事。」

一旦這些記憶T細胞產生,它們就會在多年內保護身體免受某些病毒感染和再感染。然而,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讓身體不再免疫阻止感染的方法。

Jameson說,「我們發現當某些藥物用於控制小鼠中的神經病理性慢性疼痛時,這些記憶T細胞就會開始丟失。突然之間,你可能很容易受到感染,你原本不容易再次受到感染。」

這一發現可能對製藥公司和其他的研究人員是有益的。這允許他們開始提出和研究諸如如何在靶向神經病理性慢性疼痛的同時又不影響免疫系統之類的問題。(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Henrique Borges da Silva, Lalit K. Beura, Haiguang Wang et al. The purinergic receptor P2RX7 directs metabolic fitness of long-lived memory CD8+ T cell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04 July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282-0

相關焦點

  • 綜述:變溫動物的適應性免疫
    下文是鄔長松老師對此篇綜述的譯文,點擊閱讀原文跳轉至個人博客:http://www.wuchangsong.com/適應性免疫系統起源於5億年前的變溫(冷血)脊椎動物。傳統上,適應性免疫系統是由表達重組激活基因(Rag)依賴抗原受體的淋巴細胞和MHC組成的。
  • 適應性免疫系統包括( )
    適應性免疫系統包括( ) A.巨噬細胞 B.NK細胞 C.B1細胞 D.B2細胞 E.αβT細胞 查看答案解析
  • JOPT:理解調節淚腺分泌的嘌呤能受體及其信號通路
    在一篇綜述文章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斯格本斯眼科研究所/麻省眼耳科醫院(Schepens Eye Research Institute/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的Robin Hodges和Darlene Dartt介紹了關於嘌呤能受體(purinergic receptor)如何影響淚腺功能以及如何與神經遞質相互作用的最新信息。
  • 中國科學家Nature發文,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TCR-CD3)複合物(包含全部8個亞基)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通過對結構分析,揭示了TCR和CD3亞基在膜外側以及膜內識別、組裝成功能複合物的分子機制,從而回答了免疫領域關於T細胞受體結構的基礎科學問題,對解析T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也為開發基於T細胞受體的免疫療法提供關鍵結構基礎。
  • Nature:噬病毒體mavirus讓單細胞生物對巨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因此,多種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防禦系統進化出來讓寄生物(如病毒)處於控制之中。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真核生物中發現一種新類型的抗病毒防禦機制:一種病毒讓宿主對另一種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 Nature重大突破!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2020年4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胰腺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能用免疫療法來治療--一種利用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的方法。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
  • Science| 新發現!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儘管二者信號類型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此類受體均含有LysM結構域,且可識別幾丁質寡聚糖或其衍生物(如:NOD)激活下遊的信號通路。那麼,解析植物中的幾丁質和結瘤因子受體是如何啟動免疫或根瘤共生的差異信號機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意義。不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共生和防禦信號轉導的調控機制,而且對合理利用共生細菌提高非豆科植物的抗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腫瘤免疫學院IO秒懂系列24】I-O治療:適應性免疫隨時間的變化
    > 歡迎來到腫瘤免疫學院,上期內容主要介紹免疫生物標記物的概念以及其在評估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活性中的作用。
  • Nature重磅!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可以調控體液免疫反應!
    現在,研究揭示了大腦和身體相互作用影響健康各個方面的複雜方式--從情緒到免疫功能。脾作為淋巴系統的一部分,有助於免疫防禦;該器官是免疫系統適應性分支中啟動反應所需活動的主要中樞,該分支負責處理針對特定致病因子的防禦。脾是大腦自上而下控制的一個目標。
  • Nature:揭示免疫系統產生龐大的抗體庫來對抗感染機制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
  • 清華大學祁海課題組Nature:「冥想」、「禪修」過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首先,作者開發了一種新型去除小鼠脾神經的手術,發現這種小鼠在疫苗接種後所能產生的漿細胞(抗體分泌細胞)數量有明顯缺陷,暗示了脾神經衝動信號對B細胞應答有促進作用。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
    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姜姍姍)多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在生物研究學裡都是高熱度的話題,北京時間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陳耀凱/張國中等解析新冠無症狀感染及重症感染適應性免疫應答...
    免疫反應失調是COVID-19的疾病本質之一。考慮到適應性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控制和清除病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不同臨床症狀中的變化有助於闡明COVID-19的保護性免疫機制,並對疫苗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COVID-19患者在感染後短時間內能夠產生不同水平的特異性識別SARS-CoV-2病毒的IgG抗體【3,4】。
  • 一種新發現的機制可以使免疫系統檢測並應對HIV
    現在,挪威科學技術大學(NTNU)分子炎症研究中心(CEMIR)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免疫系統可以檢測和應對HIV感染的方法,這可以提高治癒疾病的機會 。他們的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Nature Immunology:真菌感染的dectin-1受體識別相關研究介紹
    天然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主要是通過吞噬細胞(phagocytic  cell),如巨噬細胞  、中性粒細胞,攝取並殺死入侵機體的病原體,之後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激活適應性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e  system)。
  • Nature:揭示m6A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
    2017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被稱作T細胞的白細胞調節著我們的身體對外源物質作出的免疫反應,即我們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暨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了解到一種近期發現的RNA表觀遺傳標記發生的變化如何調節T細胞和它們作出的這種免疫反應。
  • 被縮短的免疫系統受體是如何幫助調節細胞活性的?
    ,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完整且沒有功能的縮短版的免疫相關蛋白受體,或能與細胞膜上的天然對應物相結合,其或許能指示新型藥物、療法和仿生身體部位的途徑。儘管攜帶縮短結構的趨化因子受體此前被認為在生物學研究上並不重要,但研究者卻發現,兩種名為CXCR4和CXCR5的縮短版的受體或能與相應的配體結合,並在蛋白質功能的發揮上扮演關鍵角色。研究者Shuguang Zhang說道,關於短受體能識別其各自配體的意外發現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認識到生物學中一個新的調節系統,受體就好比我們拿著茶杯的手,而我們並不需要5個指頭來拿起茶杯,2個指頭就足夠了。
  • 遺傳發育所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沈前華研究組與謝旗研究組合作,鑑定大麥中的一個新的E3泛素連接酶與大麥多個MLA受體互作,並泛素化免疫受體蛋白,通過UPS系統介導對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