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Immunology:真菌感染的dectin-1受體識別相關研究介紹

2020-12-06 生物谷
首頁

»

Nature報導

» Nature Immunology:真菌感染的dectin-1受體識別相關研究介紹

Nature Immunology:真菌感染的dectin-1受體識別相關研究介紹

來源:生命經緯 2006-12-27 09:17

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可以被宿主細胞的受體識別。兩篇最新發表的文章表明C型凝集素受體(C-type  lectin  receptor,CLR)  dectin-1對於體內細胞因子的生成以及殺滅不同的真菌病原體是必需的。文章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上〔1.2〕。

天然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主要是通過吞噬細胞(phagocytic  cell),如巨噬細胞  、中性粒細胞,攝取並殺死入侵機體的病原體,之後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激活適應性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e  system)。宿主對入侵微生物的識別依賴於進化上原始的生殖系編碼(germline-encoded)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這個受體可以識別對於微生物來說高度保守而又極為重要的分子模式。最為了解的PRR家族是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它可以識別細菌和病毒,並誘導可引發免疫反應的信號通路。除了TLR之外,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和膜相關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也是重要的模式識別受體。其中C型凝集素家族中最重要的受體是dectin-1,它由髓性細胞表達,是自然殺傷細胞受體樣C型凝集素家族的一員。值得注意的是,天然免疫(見備註2)和適應性免疫在調控機體免受真菌侵害方面是相互協調,共同起作用的〔3〕。Brown〔1〕和Iwakura〔2〕以及他們的同事通過研究dectin-1基因敲除型小鼠,揭示dectin-1對於小鼠體內應對真菌感染是必需的。

  兩篇文章的作者都製作了dectin-1缺陷型小鼠,研究了該受體缺乏的情況下機體對真菌感染的反應。正常情況下,Dectin-1表達於樹突細胞(見備註1)、巨噬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一部分T細胞,在識別可溶性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聚合物β-葡聚糖(主要存在於真菌的細胞壁中)時具有免疫調節活性〔4.5〕。其他的真菌細胞壁組分可以被吞噬細胞和樹突細胞表達的TLR識別。之前有研究暗示,TLR2和dectin-1的協作才實現了對酵母多糖(zymosan)的識別。

兩篇文章將dectin-1對β-葡聚糖的識別以及隨後的細胞因子生成聯繫起來。確實地,在硫代乙酸鈉(thioglycollate,TG)誘導dectin-1缺失的巨噬細胞中,β-葡聚糖誘導細胞因子生成的過程被徹底阻斷,如無法檢測到TNF,  IL-12和IL-10的表達,但是呼吸爆發(respiratory  burst)維持正常〔1.2〕。在dectin-1缺失的中性粒細胞中,呼吸爆發僅僅減弱而已〔1.2〕,這可能是因為細胞對酵母多糖的識別和結合被削弱而非徹底被抑制〔1〕。

在dectin-1缺失的骨髓來源的樹突細胞中,由酵母多糖引起的IL-10和IL-12表達是正常的〔1.2〕。這看起來暗示著,在樹突細胞中除了dectin-1對β-葡聚糖識別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受體參與對酵母多糖的識別和反應。這個結論與一種來自繡球菌(Sparassis  crispa)的可溶性酵母多糖對dectin-1缺失的骨髓樹突細胞的刺激相一致,導致了TNF  和IL-12的生成降低,同時樹突細胞成熟過程受損〔2〕。

Dectin-1可以識別幾種真菌種類,包括假絲酵母(Candida)和肺孢子蟲(Pneumocystis),同時它可以介導對真菌顆粒的吸收和殺滅過程〔6〕。Iwakura和同事使用卡氏肺孢子蟲(Pneumocystis  carinii,P.carinii)  感染鼻腔的模型研究了dectin-1缺失型小鼠中真菌生長和細胞因子生成情況〔2〕。P.  carinii在免疫缺損患者身上能引起肺炎,而在健康個體身上卻無症狀。在P.  carinii感染早期,dectin-1缺失型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更具敏感性,肺中囊腫數量更多。然而,最後所有小鼠都表現出感染,表明適應性免疫系統在消滅真菌中的重要作用。可的松(cortisone)處理(引起免疫缺失)的dectin-1缺失型小鼠,在接受P.  carinii感染後,dectin-1缺失型小鼠的肺比起正常小鼠含有更多的囊腫,在感染後期情況也是如此。這種不同與肺泡巨噬細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  中氧爆發(oxidative  burst)的降低有關。這些細胞中細胞因子的生成主要由dectin-1非依賴性的分子機制介導,即接頭分子(adaptor  molecule)MyD88依賴性的分子機制。

Brown和同事研究了dectin-1缺失型小鼠對靜脈注射白假絲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  C.albicans)的反應〔2〕。比起野生型小鼠,這些小鼠的很多器官都表現出更低的生存率和更高的真菌負荷,同時dectin-1缺失的白細胞(leukocyte)在識別和殺死活體真菌顆粒方面表現偏弱。此外,作者採用腹膜感染模型(peritoneal  infection  model),使用活體白假絲酵母菌或更為簡單地單獨使用酵母多糖,研究炎症細胞的招募情況,發現dectin-1缺失型小鼠中得到的數值更低。

然而在使用白假絲酵母菌感染dectin-1缺失型小鼠後,兩篇文章得到不同的結果。Brown和同事的數據表明dectin-1對於抵抗白假絲酵母菌感染過程中是必需的,而Iwakura和同事則發現野生型和dectin-1缺陷型小鼠對白假絲酵母菌表現出類似的易感性。儘管引起結果上差異的因素有很多,如實驗採用不同的白假絲酵母菌,不同的缺陷型小鼠遺傳背景,感染方式各異等等,將有待於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有研究表明Dectin-1可以識別淋巴細胞上一個未知配體並調節T細胞功能〔7〕。然而,  dectin-1缺失的樹突細胞對T細胞的活化並沒有表現出明顯不同。Iwakura和同事發現dectin-1缺失的T細胞的增殖是正常的,同時dectin-1缺失的樹突細胞的抗原遞呈活性(antigen-presenting  activity)以及dectin-1缺失型小鼠的遲髮型超敏反應(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response,DTH)  也是表現正常。

dectin-1的同源分子dectin-2也有類似研究〔8〕,其在多種真菌的菌絲相時期表現為模式識別受體(酵母相則不是)。但學者對於dectin-2識別的致病菌分子模式配體仍不清楚。因dectin-2缺少一個細胞內信號基序,它必需使用Fc受體γ鏈的信號通路來誘導配體內化(internalization)、NF-κB活化以及TNF、IL-1受體α的表達增加等。

宿主對於真菌的天然免疫反應牽涉到複雜的協同作用:不同PRR識別不同的真菌病原體分子模式,並激發細胞因子的生成,以及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活化。因為免疫缺損患者對真菌表現出更高的易感性,這方面研究的潛在應用價值是巨大的。抗真菌藥物耐藥性的產生,促使研究者們考慮通過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治療該類疾病。T輔助細胞2(Th2)亞型細胞因子的減少或T輔助細胞1(Th1)亞型細胞因子的增加都會增強抗真菌藥物的藥效。Toll樣受體現在也成為抗真菌藥物的靶點〔9〕。對識別真菌的不同天然免疫受體間協同作用的理解,就像這裡分析的兩篇研究類文章,都會為免疫調節的治療策略打下基礎。

深入閱讀:

1.          Taylor,  P.R.  et  al.  Nat.  Immunol.  8,  31–38  (2006).  

2.          Saijo,  S.  et  al.  Nat.  Immunol.  8,  39–48  (2006).  

3.          Romani,  L.  et  al.  Nat.  Rev.  Immunol.  4,  1–23  (2004).  

4.          Brown,  G.D.  et  al.  J.  Exp.  Med.  196,  407–412  (2002).    

5.          Willment,  J.A.  et  al.  Eur.  J.  Immunol.  35,  1539–1547  (2005).  

6.          Steele,  C.  et  al.  J.  Exp.  Med.  198,  1677–1688  (2003).  

7.          Ariizumi,  K.  et  al.  J.  Biol.  Chem.  275,  20157–20167  (2000).    

8.          Sato,  K.  et  al.  J.  Biol.  Chem.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18  October  2006  (doi:doi:  10.1074/jbc.M606542200).

9.          Sau,  K.  et  al.  J.  Biol.  Chem.  278,  37561–37568  (2003).

備註1:

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DC):專職性抗原提呈細胞,其主要通過吞噬作用、胞飲和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攝取抗原。DC表面表達的C型凝集素受體(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和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能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這一途徑分別攝取糖蛋白和微生物抗原。

備註2:

天然免疫應答是機體防禦感染性疾病的一防線,隨著對免疫系統的深入了解,非特異免疫系統的重要性逐慚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同時觸發了免疫學家對整個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行重新審視。在天然免疫中,對於宿主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通過有限的受體迅速識別大量不同的病原體並作出應答。美國免疫學家Janeway提出了模式識別理論,將天然免疫針對主要靶分子信號稱作病原相關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相對應的識別受體稱為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Nature:識別茉莉素植物激素的受體
    幾種重要植物激素的受體最近幾年已被發現,包括植物生長素(茁長素)、赤黴素和脫落酸的受體,而且結構-功能研究也顯示了它們的作用機制。現在,植物細胞識別「茉莉素植物激素」(生長調控、發育和防衛響應中的關鍵成分)也已被發現。
  • 吞噬體破裂的DNGR-1受體信號促進死亡細胞相關抗原的交叉呈現(Nature Immunology; IF:20.479)
    The receptor DNGR-1 signals for phagosomal rupture to promote cross-presentation of dead-cell-associated antigens. Nat Immunol 2020.
  • nature immunology: 肺結核治療新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劉翠華博士課題組在《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她們對於結核桿菌分泌的ptpA的致病機制的研究,並希望可以通過此研究成果針對ptpA或者其底物分子設計相關的藥物。 首先,作者利用HEK293T以及HELA報告基因模型檢測了ptpA對於外界刺激引起的下遊轉錄因子激活的調節作用。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於2019年8月8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人員發現RALF23引起FER與LLG1複合物來調控免疫信號。結構和生化結果表明LLG1(其對RALF23應答在遺傳上具有重要性)和相關的LLG2分別直接結合RALF23來引起RALF23LLG1FER和RALF23LLG2FER異源複合物的組裝。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Nature:揭示植物BRI1受體與配體BL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近年來人們對其作用及信號轉導通路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許多有意義的成果,重要的一點就是發現BRI1是BR的細胞膜受體,但是對於其如何結合的機制一直不清楚。我們的晶體結構顯示島狀結構域確實參與了配體的結合,但是只有島狀結構域是不夠的,其需要與臨近的亮氨酸基序骨架共同構成一個可以容納配體的小坑,受體與配體形成了很好的形狀與電荷互補,BRI1蛋白與BL識別的作用力主要由疏水相互作用構成,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受體可以結合許多結構不同的油菜素內脂化合物。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也提示,油菜素內脂的七元B環上的六位酮基氧和23位的羥基對於配體的選擇性是需要的。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Toll-like receptor 13)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動物先天免疫重要模式識別受體TLR13與細菌核糖體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並通過生化功能研究揭示了TLR13序列與構象共同依賴的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 Nat Comm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GnRH1R是一種7次跨膜受體,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 (GPCR)家族,研究表明該受體在垂體促性腺細胞,淋巴細胞和乳腺,卵巢和前列腺癌細胞上都有顯著表達, GnRH1R是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 (EMs)、及前列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直接靶點。
  • Nature:葉酸受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進展
    該項研究成功解決了葉酸受體極難表達、純化和結晶這一技術瓶頸,並成功解析了葉酸/葉酸受體FRα複合物晶體結構,系統闡述了葉酸與葉酸受體FRα的具體結合口袋及精確的相互作用位點。該項突破性的發現將為今後如何高效獲得靶向的抗癌藥物及其它相關藥物提供了精確模板和設計思路,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及應用價值。
  • 研究發現酸環境中識別凋亡細胞的受體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日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何勇寧研究組的論文,他們發現了能夠在酸性環境中特異性識別凋亡及壞死細胞的免疫受體,並揭示了相關分子機制。吞噬細胞對凋亡壞死細胞的識別需要通過其表面受體分子來實現。DEC205(CD205)是樹突狀細胞的主要表面胞吞受體之一,具有很高的抗原呈遞效率,因此被廣泛用於免疫療法中,誘導產生針對腫瘤、病毒等多種抗原的抗體。但DEC205自身的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相關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小肽信號作為細胞間互作的重要介質,其與受體作用的分子機制是近年植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PSK在細胞表面的受體是胞外區富含LRR基序的跨膜受體蛋白激酶PSKR,但是PSKR識別PSK的分子機制,以及結合PSK後的信號激活機制還是未知的。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才研究組與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研究組合作,通過結合遺傳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以及功能分析實驗,發現了PSKR識別PSK及識別後的激活機制。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擬南芥類受體激酶MIK2可以識別SCOOP,參與抗鐮刀菌免疫反應
    類受體激酶是植物生長發育、激素信號傳遞、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應答中的信號分子。植物基因組編碼數百種受體激酶和小肽,但是已知植物受體-配體對的數量有限。LRR-RK MALE DISCOVERER 1-INTERACTING RECEPTOR LIKE KINASE 2(MIK2)是一類類受體激酶。最初因其在AtLURE1小肽信號介導的花粉管伸長中被鑑定。
  • Nature:研究揭示激發態β2-腎上腺素受體的結構
    該研究報告了與不同激動劑(即BI167107、hydroxybenzyl isoproterenol和內源性激動劑「腎上腺素」)形成複合物的、完全具有活性的人β2-腎上腺素受體(β2AR)的三個結構。β2AR是一種「G-蛋白耦合受體」 (GPCR),後者是很多臨床藥物作為作用目標的普遍存在的膜蛋白。
  • Nature:IgA轉胞吞作用和抗原識別調控卵巢癌免疫
    以前,記憶B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被發現與卵巢癌的預後更相關,但這些反應的性質和功能相關性尚存爭議。有鑑於此,美國H. 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的Jose R. Conejo-Garcia等研究人員,發現IgA轉胞吞作用和抗原識別調控卵巢癌免疫。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旗下頂級子刊,明年啟動OA模式,會不會降低投稿難度呢?
    在當今的生物學的領域中,免疫學絕對是生物學中最受矚目的分支之一,同時也是與臨床結合最緊密的學科之一,無論是現在席捲全世界的新冠病毒還是當前最前沿的腫瘤免疫治療,都與免疫基礎和臨床研究息息相關,相關研究的文章也是浩如煙海,接下來小編將邀請本領域專家結合他們的投稿經驗向大家推薦「免疫領域十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