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的研究發現受體DNGR-1誘導的吞噬體破裂信號促進了與死細胞相關的抗原交叉呈遞。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21號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免疫學》雜誌。

研究人員發現DNGR-1是XP專一性受體,在與配體結合後誘發促進吞噬體破裂的信號。這有利於吞噬體內容物逃逸到細胞質中,在細胞質內它們經歷了內源性I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複合物加工途徑。DNGR-1的活性映射到其信號結構域,即使將其剪接成異源受體並在異源細胞中表達,它也會激活SYK和NADPH氧化酶從而完成對吞噬體的破壞。該研究數據揭示了先天性免疫受體的存在,該受體與配體結合導致內吞小泡破裂,從而允許MHC I類抗原呈遞外源抗原並調節適應性免疫。

研究人員表示,常規1型樹突狀細胞(cDC1)負責將許多病毒和腫瘤抗原交叉呈遞至CD8+ T細胞。DNGR-1(也稱為CLEC9A)高表達可用於分離小鼠和人體中的cDC1細胞,DNGR-1是一種結合死細胞碎片並促進細胞碎片相關抗原XP的受體。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receptor DNGR-1 signals for phagosomal rupture to promote cross-presentation of dead-cell-associated antigens

Author: Johnathan Canton, Hanna Blees, Conor M. Henry, Michael D. Buck, Oliver Schulz, Neil C. Rogers, Eleanor Childs, Santiago Zelenay, Hefin Rhys, Marie-Charlotte Domart, Lucy Collinson, Andres Alloatti, Cara J. Ellison, Sebastian Amigorena, Venizelos Papayannopoulos, David C. Thomas, Felix Randow, Caetano Reis e Sousa

Issue&Volume: 2020-12-21

Abstract: Type 1 conventional dendritic (cDC1) cells are necessary for cross-presentation of many viral and tumor antigens to CD8+ T cells. cDC1 cells can be identified in mice and humans by high expression of DNGR-1 (also known as CLEC9A), a receptor that binds dead-cell debris and facilitates XP of corpse-associated antigens. Here, we show that DNGR-1 is a dedicated XP receptor that signals upon ligand engagement to promote phagosomal rupture. This allows escape of phagosomal contents into the cytosol, where they access the endogenous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antigen processing pathway. The activity of DNGR-1 maps to its signaling domain, which activates SYK and NADPH oxidase to cause phagosomal damage even when spliced into a heterologous receptor and expressed in heterologous cells. Our data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innate immune receptors that couple ligand binding to endocytic vesicle damage to permit MHC class I antigen presentation of exogenous antigens and to regulate adaptive immunity. 

DOI: 10.1038/s41590-020-00824-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0-00824-x

相關焦點

  • 中俄美科學家揭示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治療炎症、神經變性等疾病的新型藥物,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與此前發現的1型大麻素受體結構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這兩類受體是人類內源性大麻素的陰陽兩面
  • 浙大系統地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
    浙江大學邊紅武課題組系統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責編 | 奕梵水稻作為單子葉植物的模式物種生長素共受體TIR1/AFB介導的信號傳導通路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過程【3-6】。生長素受體研究對於揭示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以及深入了解生長素參與植物諸多生理過程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Science:同期兩篇文章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突破性進展
    該項研究成功解析了五羥色胺受體1B及2B的兩個亞型晶體結構,從而突破了長期以來五羥色胺受體家族結構與功能研究的困境。五羥色胺(也叫血清素)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與激素,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五羥色胺控制著認知、學習、感情、情緒等腦神經活動;在外周神經系統中,五羥色胺控制著生殖、代謝、血管收縮、骨骼發育等生理功能。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吞噬體破裂的DNGR-1受體信號促進死亡細胞相關抗原的交叉呈現(Nature Immunology; IF:20.479)
    The receptor DNGR-1 signals for phagosomal rupture to promote cross-presentation of dead-cell-associated antigens. Nat Immunol 2020.
  • 科學家揭示慢性感染過程中早期前體T細胞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慢性感染過程中早期前體T細胞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5 14:39:22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Axel Kallies和Daniel T.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嵌合抗原受體工程細胞的治療前景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嵌合抗原受體工程細胞的治療前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7 13:43:29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Christopher E.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9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雲課題組和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孫金鵬課題組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2017-08-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語音播報   8月1
  • Nature:科學家首次解析出大腦門冬氨酸受體精細化結構
    ,該受體的功能障礙會引發一系列神經學疾病,比如阿爾茲海默氏症、帕金森疾病、抑鬱症等。這種受體名為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NMDA受體激活的機制,對於設計新型治療性藥物或提供新的思路。NMDA受體可以嵌入到大腦許多神經細胞的膜中,而且也會參與維持基本大腦功能的細胞間的信號轉導,比如學習和記憶力的形成;從結構上來講,NMDA受體由多個蛋白結構域組成,這些結構域組成一種類似熱氣球樣的結構,而底下則是由N端結構域(ATD)組成。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Cell:揭示章魚吸盤上的化學觸覺受體作用機制
    事實上,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章魚的這些腕足---更具體地說,它們身上的吸盤---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促使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力學特性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但是,很少有人研究過在分子水平上發生了什麼。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窺見了章魚腕足中的神經系統(它的運作基本上獨立於章魚的中樞大腦)是如何管理這一壯舉的。
  •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結構及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HRHR)屬於B類G蛋白偶聯受體,在細胞增殖、生長激素合成與分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內源性配體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後,GHRHR主要通過激活cAMP信號通路產生生理效應。
  • :白細胞介素1(IL-1)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揭示
    該文章報導了白細胞介素1 beta(interleukin 1beta,IL-1beta)與其受體IL-1RII和IL-1RAcP所組成的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分析,該結構揭示了白細胞介素1beta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該論文作者包括實驗員王冬立,張森燕,博士研究生劉曦,梅坤榮,以及碩士研究生李良。
  • 兩篇Nature揭示新冠病毒結合ACE2受體的晶體結構
    一種新型高致病性冠狀病毒(SARS-CoV-2)自2019年12月以來肆掠全球,應對這一疫情的關鍵是了解病毒的受體識別機制,調節其感染性、發病機制和宿主範圍。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了解SARS-CoV-2如何感染細胞有利於科學家們更快開發出更有效地預防或者治療性藥物。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儘管科學家們已鑑定出B族腸道病毒中柯薩奇病毒B的細胞受體,但是介導病毒進入的受體,特別介導埃可病毒和其他B族腸道病毒脫衣殼過程的受體,仍然是不清楚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George F.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
    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姜姍姍)多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在生物研究學裡都是高熱度的話題,北京時間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星形膠質細胞中的GLP-1受體信號調節脂肪酸氧化、線粒體完整性和功能
    星形膠質細胞中的GLP-1受體信號調節脂肪酸氧化、線粒體完整性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3:39:42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Jens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