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章魚吸盤上的化學觸覺受體作用機制

2020-11-28 生物谷

2020年11月8日訊/

生物谷

BIOON/---幾個世紀以來,章魚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想像力。它們有八個吸盤覆蓋的腕足,它們的外觀本身就很獨特,而它們在覓食時能用這些吸盤來觸摸和品嘗食物,更讓它們與眾不同。

事實上,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章魚的這些腕足---更具體地說,它們身上的吸盤---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促使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力學特性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但是,很少有人研究過在分子水平上發生了什麼。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窺見了章魚腕足中的神經系統(它的運作基本上獨立於章魚的中樞大腦)是如何管理這一壯舉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29日的Cell期刊上, 論文標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Chemotactile Sensation in Octopu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8。

這些研究人員在吸盤內的第一層細胞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傳感蛋白家族,這些傳感蛋白已經適應了對不能很好地溶解在水中的分子作出反應和檢測。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稱為化學觸覺受體(chemotactile receptor)的傳感蛋白利用這些分子來幫助章魚弄清它所接觸的東西,以及所接觸的物體是否是獵物。

論文通訊作者、哈佛大學分子與

細胞生物學

助理教授Nicholas Bellono說,「我們認為,鑑於這些分子不能很好地溶解,它們可能會在章魚的獵物和[它們觸摸的任何東西]的表面上被發現。因此,當章魚觸摸到螃蟹而不是巖石時,它的腕足知道,『好吧,我正在觸摸螃蟹[這是因為]我知道不僅有觸摸,而且還有這種味道。』」

此外,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化學觸覺受體對什麼作出反應以及它們隨後傳遞給細胞和神經系統的信號存在多樣性。

Bellono說,「我們認為這很重要,這是因為它可以促進章魚感知的複雜性,以及它如何利用它的半自主的腕足神經系統來處理一系列信號來產生複雜的行為。」

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發現烏賊和墨魚等其他頭足類動物中類似的受體系統。他們希望確定這種系統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發揮作用,並解答一些相對而言尚未被充分探索的問題,即這些生物如何進化以適應它們所在的環境。

論文第一作者、Bellono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Lena van Giesen說,「對海洋化學觸覺行為的了解並不多,有了這個受體家族作為模型系統,我們如今可以研究哪些信號對章魚很重要,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編碼的。這些關於蛋白進化和信號編碼的新見解遠遠超出了頭足類動物的範圍。」

論文共同作者、哈佛大學的Peter B. Kilian說,「它們為了解決環境中的問題而進化出的策略對它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這激發了科學家們和非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人們被章魚和其他頭足類動物所吸引,這是因為它們與其他大多數動物有著天壤之別。」

這些研究人員著手揭示這些化學觸覺受體如何能夠感知化學物,並檢測它們所接觸的東西中的信號,就像蝸牛周圍的觸角那樣,以幫助它們做出選擇。

章魚的腕足是獨特而複雜的。章魚約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元位於腕足上。鑑於這些腕足的運作部分獨立於大腦,因此它的一個腕足被切斷,它仍然可以伸手尋找、識別和抓取物品。

這些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吸盤中哪些細胞實際上是做檢測的。在分離和克隆出化學觸覺受體後,他們將它們插入到青蛙卵和人類細胞系中,以獨立地研究它們的功能。在青蛙或人類細胞中沒有這樣的受體,因此在研究這些受體的功能時,不會受到青蛙或人類細胞的幹擾。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細胞暴露於來自章魚獵物的提取物等分子,以及這些受體已知會作出反應的其他物品。一些測試物品是水溶性的,比如鹽、糖、胺基酸;其他的測試物品則不能很好地溶解,通常不被水生動物認為是感興趣的。令人驚訝的是,只有溶解較差的分子才會激活這些受體。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又回到實驗室裡的章魚身上,把這些同樣的提取物放在水箱的底部上,看看它們是否也對這些分子有反應。他們發現,這些章魚受體唯一作出反應的氣味劑是一類不溶解的稱為萜類分子(terpenoid molecule)的天然化學物。

Bellono說,「[章魚]僅對水箱底部上注入這類分子的部分作出高度的反應。」這讓這些研究人員相信,他們鑑定出的受體能夠識別這種類型的分子,並幫助章魚區分它接觸到的東西。「有了這種半自主的神經系統,它可以迅速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是收縮並抓住這隻螃蟹,還是繼續搜索?』」

雖然這項研究通過這些化學觸覺受體為章魚的這種水生觸覺-味覺提供了分子解釋,但是這些研究人員指出,鑑於大量未知的天然化合物也可能刺激這些受體來介導複雜的行為,因此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

Bellono說,「我們如今正在試圖研究這些動物可能檢測到的其他天然分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Lena van Giesen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Chemotactile Sensation in Octopu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8.

2.Touch and taste? It's all in the tentacles: Researchers uncover how the sensors in octopus suction cups work
https://phys.org/news/2020-10-octopus-suckers.html

相關焦點

  • 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 | Cell Press青促會述評
    觸手的神經系統包含中樞神經索和分布於吸盤內的神經節,因而章魚可以利用吸盤上的神經節感知並整合信號分子從而控制觸手甚至單個吸盤的自主行為。前人研究發現位於吸盤邊緣的上皮細胞在形態上與其他動物感覺受體細胞相似,這提示吸盤可能是其化學觸覺的感覺器官,然而,這種特殊感知方式下的刺激響應、分子及細胞學機制尚不清楚。
  • 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Cell Press述評
    觸手的神經系統包含中樞神經索和分布於吸盤內的神經節,因而章魚可以利用吸盤上的神經節感知並整合信號分子從而控制觸手甚至單個吸盤的自主行為。 前人研究發現位於吸盤邊緣的上皮細胞在形態上與其他動物感覺受體細胞相似,這提示吸盤可能是其化學觸覺的感覺器官,然而,這種特殊感知方式下的刺激響應、分子及細胞學機制尚不清楚。
  • 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
    觸手的神經系統包含中樞神經索和分布於吸盤內的神經節,因而章魚可以利用吸盤上的神經節感知並整合信號分子從而控制觸手甚至單個吸盤的自主行為。前人研究發現位於吸盤邊緣的上皮細胞在形態上與其他動物感覺受體細胞相似,這提示吸盤可能是其化學觸覺的感覺器官,然而,這種特殊感知方式下的刺激響應、分子及細胞學機制尚不清楚。
  • 章魚吸盤如何「觸摸嘗味」
    章魚憑藉其獨特的「觸覺—味覺」感覺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由於它們8條腕足上都有一個吸盤狀吸咀。10月29日,研究人員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細胞》(Cell)上報導了關於這種感覺能力如何工作的新證據。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章魚(或許還有其他海洋生物)是如何通過簡單地觸摸品嘗水下物體,來探索海底的。
  • 科學家揭示章魚觸覺感受外界刺激的分子基礎
    科學家揭示章魚觸覺感受外界刺激的分子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0:14 2020年10月29日,哈佛大學Nicholas W.
  • 2020年11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論文共同高級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的George Hajishengallis說,「免疫療法的重點是放在適應性免疫上,就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抑制癌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一樣。先天性免疫細胞,或者說髓系細胞(myeloid cell,也稱為髓樣細胞),並沒有被認為如此重要。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髓系細胞可能在調節腫瘤行為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 研究人員最終弄清楚章魚如何用手臂品嘗食物的
    他們的手臂上布滿了數百個吸盤,這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因為章魚只需觸摸一下即可真正品嘗到物體。當章魚在尋找食物或洗刷海底時必須深入黑暗的縫隙時,此功能非常有用。海洋中充斥著令人討厭的有害生物,因此,辨別善意食物與更有害物質的能力顯然是有利的。
  • 【科普一下】章魚吸盤的秘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這令人十分驚奇,尤其是知道了這些吸盤的組織在柔軟程度上接近水母組織以後。不過我們其實對於構成這些神奇吸盤的物質實在所知甚少。最近的一項深入研究揭示了章魚吸盤的部分秘密。先前的研究已經揭示了章魚吸盤的解剖結構,主要是依靠頂端的空腔和柔軟的側邊來製造壓力(差)來形成密閉的真空。
  • 科學家研究章魚吸盤表面,發現裡面有味覺受器
    (圖片來源:pickpik)近期,科學家研究發現章魚的吸盤類似於人類味蕾章魚的生理結構十分特殊,除了腦之外,章魚身上的觸手布滿複雜的神經網絡,換句話說:章魚的每隻觸角都有思考能力。也因為它們的特殊生理結構,科學家對於章魚的研究一直都非常熱衷。而這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章魚的吸盤表面布滿了某種細胞,具有可以讓章魚品嘗食物味道的功能。哈佛大學分子生物研究團隊近期發布了一項研究,分析了章魚吸盤在碰到不同物體時的行為與細胞內部的神經電位反應,他們設計了一個盒子內放置了不同物體,讓章魚僅能伸過觸手過去摸索。
  • 章魚的觸手能「嘗」出危險物
    《細胞》雜誌上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加州雙斑蛸的章魚在接觸不同物體時會出現不同反應。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章魚的吸盤上包含離散的感覺細胞群,使得它們可以通過接觸「嘗」出在水中不易擴散的難溶性分子。
  • Nature Neuroscience: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
    最近,科學家利用生物傳感器揭示了一種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病的分子機制。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3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僅會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症狀,而且注意力很難維持。
  • 最新研究發現:章魚能用觸手「品嘗」食物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9日報導,章魚在進食前能通過觸手「舔舐」來品嘗其獵物的滋味,研究人員說,這進一步證明頭足綱動物的8個附器類似於擁有「手」和「腦」的舌頭。據報導,章魚觸手上排列著吸盤,吸盤中有著用於對觸覺和味覺信號進行神經處理的細胞。
  • 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章魚能用觸手「品嘗」食物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新媒體專電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9日報導,章魚在進食前能通過觸手「舔舐」來品嘗其獵物的滋味,研究人員說,這進一步證明頭足綱動物的8個附器類似於擁有「手」和「腦」的舌頭。 據報導,章魚觸手上排列著吸盤,吸盤中有著用於對觸覺和味覺信號進行神經處理的細胞。
  • Nature重磅:受章魚吸盤突觸啟發的防水粘合貼片
    目前,人造的溼粘和幹粘粘合劑包括可以抽吸和毛細作用的多級蘑菇形或多孔結構、由納米顆粒組成的超分子結構以及利用多種聚合電解質製作的化學基結構。但研製製備簡單、性能良好、在乾燥和潮溼兩種環境下可重複使用同時能在吸附表面避免非化學性汙染的粘合劑仍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 章魚:地球上的異形大腦
    當然,我說的是章魚。這種有觸手的動物——以及它的頭足綱近親,包括魷魚和墨魚——是地球上最古怪、最像外星人的物種。
  • 三個心臟,滿身「大腦」,「外星生物」章魚又有一神奇能力被發現
    我們的神經元集中在腦部,而章魚的神經元在每一隻觸手上都有分布,這意味著每一隻觸手都有專屬的「大腦」,可以獨立行動,甚至在章魚整體死亡後觸手仍可以存活1個小時;每一隻章魚有3個心臟,其中一個較大的心臟為全身的血液循環貢獻力量,另外兩個小的心臟為鰓供血;
  • 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該課題組在其近年來對下丘腦調控基底神經節環路功能系列研究的基礎上,新構建了HDC-Cre大鼠(HDC為體內催化組胺合成的關鍵酶),並發現選擇性激活中樞組胺能神經系統的唯一起源下丘腦結節乳頭體核(TMN)到伏隔核(NAc)核心部的組胺能直接神經投射能夠通過作用於突觸前H3受體,改善由急性束縛應激誘導的焦慮和強迫症樣行為。
  • Cell:揭示一種引導細胞垃圾進行自噬的新機制
    用於清理垃圾的新受體細胞清理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是通過自噬。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將不需要的物質(即垃圾)吞噬到囊泡中,這些囊泡隨後沉積在稱為液泡或溶酶體的垃圾箱中。在那裡,這種垃圾受到降解,它的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得到重複使用。這種回收過程的關鍵是識別這種垃圾並將它結合到蛋白ATG8上的受體,其中這種蛋白排列在吞噬囊泡上。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圖片來自Cell,doi:10.1016/j.cell.2017.06.0122017年7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來自嗜熱裂孢菌(Thermobifida fusca)的I型CRISPR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的圖片,揭示出它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