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2020-11-27 生物谷

2020年3月21日訊/

生物谷

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3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s and Gi recognition by the human glucagon receptor」。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這些結構首次提供了GPCR與不同G蛋白亞型之間相互作用模式的詳細分子圖,並且出乎意料地揭示了許多調控G蛋白特異性的分子特徵,從而極大地加深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

GCGR是B類GPCR家族的成員,通過觸發肝臟中葡萄糖的釋放而對葡萄糖穩態至關重要,這使得成為2型

糖尿病

和肥胖的潛在藥物靶標。

儘管GCGR通常通過Gs信號發揮它的生理作用,但是它也可以與其他G蛋白(比如Gi和Gq)偶聯,從而導致多種細胞反應。在2017年和2018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解析出全長GCGR與一種負變構調節劑或部分肽激動劑結合在一起時的晶體結構,從而為B類GPCR的信號識別和調節提供了新的見解。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解析出GCGR與兩種具有相反生物活性的轉導蛋白結合在一起時的複雜結構而取得了進一步的進展。這項研究提供了對多效GPCR-G蛋白偶聯和G蛋白特異性的寶貴見解。值得注意的是,它揭示了GCGR的第六個跨膜螺旋(螺旋VI)在兩種G蛋白結合的GCGR結構中採用了相似的向外移位,從而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結合腔來容納Gs和Gi。這與基於先前確定的GPCR-G蛋白複合物結構提出的假設---螺旋VI的位置差異是Gs和Gi偶聯特異性的主要區分因素---相反。

在這些GCGR-G蛋白複合物結構中觀察到的這個共同的G蛋白結合口袋與GCGR的信號多效性是一致的,並且在激活各種信號通路中具有最大的效率。儘管GCGR通過這個共同的口袋與兩個G蛋白偶聯,但是它通過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來做到這一點,這解釋了G蛋白的特異性。測量到的GCGR和Gs之間的相互作用界面比GCGR與Gi之間的大得多,從而導致Gs與這種受體的結合親和力更高。這為GCGR與Gs的優先偶聯提供了結構基礎。

基於GCGR-Gs和GCGR-Gi複合物的結構,這些研究人員利用諸如誘變、G蛋白活化和細胞信號轉導等技術進行了廣泛的功能研究,以探究GCGR-G蛋白結合界面中的關鍵殘基在Gs和Gi激活中的作用。

這些結果表明GCGR中細胞內環和殘基側鏈的構象差異足以指導G蛋白選擇性。GCGR的第二個細胞內環(ICL2)和螺旋VII/VIII接頭促成的相互作用在Gs偶聯中起關鍵作用,而GCGR的其他兩個細胞內環ICL1和ICL3以及它的疏水性細胞內結合腔對於Gi識別更為重要。

這些發現擴展了有關GPCR激活、多效性偶聯和G蛋白特異性的知識。它們還為藥物發現提供了新的機會:設計有偏向的配體來選擇性阻斷一種特定的信號途徑,從而減少了副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Anna Qiao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Gs and Gi recognition by the human glucagon receptor.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5346.

2.Glucagon receptor structures reveal G protein specificity mechanism
https://phys.org/news/2020-03-glucagon-receptor-reveal-protein-specificity.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
  •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2020-03-20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他們的發現揭示了一種胰高血糖素受體的結構。這種胰高血糖素受體是糖尿病藥物開發的一種高度有希望的靶標。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5月1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of the full-length glucagon class B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Receptor,成功解析「B類」GPCR——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全長蛋白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蛋白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調控機制;2018年1月4日,吳蓓麗與趙強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的三維結構示意圖。GCGR參與調節人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
  •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5:36:36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rian K.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隨後新的GPCR結構陸續被解析;2011年,首個GPCR和下遊效應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人β2腎上腺素受體與Gs異源三聚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獲得解析,首次揭示了GPCR激活下遊Gs蛋白的分子機制,是GPCR研究領域的裡程碑;2015年,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解析了首個視紫紅質與視覺組遏蛋白(arrestin)完整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破解了GPCR與其下遊另一個關鍵信號蛋白—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和趙強研究員在蛋白質結構解析方面再次斬獲成果: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1月4日凌晨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Science:同期兩篇文章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突破性進展
    但是,因為五羥色胺功能複雜,受體繁多[在人體中共有14種不同的五羥色胺受體,其中13種受體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臨床用的五羥色胺調節劑具有非特異性,常引起毒性副作用,從而導致臨床用藥的失敗。五羥色胺受體與配體結合的分子機制是解決五羥色胺調節劑分子特異性的關鍵前提。但是由於五羥色胺GPCR受體是七次跨膜的膜蛋白,柔性較大,導致其蛋白質表達、提純與結晶難度極高。
  • 2020年3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doi:10.1126/science.aaz5346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
  • 復旦大學教授發表19頁綜述文章: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化學多樣性
    該論文長達19頁,耗時一年完成,對目前所有已知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小分子配體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進行了整合分析
  • 上海藥物所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論文報導了 beta2 腎上腺素受體(β2AR)融合Gs蛋白羧基端肽段(GsCT)的晶體結構以及GDP結合狀態下Gs蛋白(GsGDP)的晶體結構,並基於結構首次提出了beta2 腎上腺素受體-Gs蛋白複合物在形成過程的初始階段可能的分子模型。
  • 上海科學家再次完成高難度蛋白質結構解析 調控血糖的"大門"這樣打開
    :左為全長GCGR蛋白與小分子變構調節劑NNC0640以及拮抗性抗體mAb1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右為全長GCGR蛋白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X射線蛋白晶體衍射技術,觀察到了掌管血糖釋放的蛋白質機器——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被啟動的那一瞬間的景象。今天凌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2型糖尿病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在中國,血糖異常的人超過一億。人體內的血糖究竟是如何調節的?GCGR是其中關鍵的一員——它可以啟動機體提高血糖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