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piRNA前體產生的機制

2021-01-08 網易

  撰文 | 鹹姐

  PIWI相互作用RNA即piRNA,是2006年被發現的一類動物特有的小非編碼RNA,長度約為24-31個鹼基。不同於microRNA和siRNA,piRNA可以引導與之相互作用的PIWI蛋白靶向降解目的轉錄本,促進異染色質組裝和DNA甲基化。此外,piRNA通路的結構使其既能對快速進化的病毒和轉座子提供適應性的、基於序列的免疫,又能對保守的宿主基因提供免疫。在大多數動物的生殖細胞中,piRNA能使轉座子沉默,而體細胞piRNA的功能則在進化過程中不斷丟失、獲得、再丟失【1】

  在生殖細胞中,piRNA的生物合成伴隨著來自轉座子和piRNA簇的互補轉錄本的相互切割,這個過程被稱為「桌球循環」(ping-pong cycle)【2】。桌球循環產生成對的piRNA(「啟動」和「應答」piRNA),它們在5』-端有10個鹼基的重疊,並在「應答」piRNA的下遊有多個「尾隨」piRNA產生。具體來說,「桌球循環」由一個結合了PIWI蛋白的「啟動」piRNA對前體轉錄物進行剪切所啟動的,PIWI裂解得到的5』-單磷酸基片段被作為piRNA前前體(pre-pre-piRNA)傳遞給相應的PIWI蛋白,隨後被裂解。由此產生的5』裂解片段被稱為piRNA前體(pre-piRNA),其3』-末端可被3』,5』-核酸外切酶Trimmer進一步修飾剪切為成熟長度,同時被甲基轉移酶Hen1催化發生2』-O-甲基化,從而成為「應答」piRNA。

  Hen1介導的2』-O甲基化作用可以保護成熟的piRNA不被降解,並加強其與PIWI蛋白的結合。與此同時,pre-pre-piRNA的3』端裂解片段作為新的pre-pre-piRNA與下一個PIWI蛋白結合,並再次被裂解,產生一個新的結合了PIWI的pre-piRNA,然後,經過Trimmer和Hen1在3』-端的加工成為成熟的「尾隨」piRNA,而這次得到的3』切割片段也被引入到下一個PIWI蛋白中,作為新的pre-pre-piRNA,自此,在「應答」piRNA下遊連續產生了一系列「尾隨」piRNA。piRNA生物生成的這兩條途徑就導致了piRNA的依賴於靶序列的擴增(通過「桌球循環」)和piRNA序列的擴增(通過「尾隨」piRNA的產生)【1,3】(圖1)

  

  圖1 動物生殖細胞中piRNA生物合成模型

  雖然,目前對於piRNA生物合成的機制大致可以歸納為上述模型,但是,這個模型中仍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pre-piRNA的具體產生機制。目前,人們認為核內切酶Zucchini(小鼠中稱為MitoPLD或PLD6),作為線粒體外膜蛋白,是催化pre-pre-piRNA裂解為pre-piRNA的主要酶,但是卻缺乏直接證據,並且其切割方式也一直存在著模稜兩可甚至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因為「尾隨」piRNA通常以一個5』-端的尿嘧啶鹼基(U)開始,人們認為在體內Zucchini的裂解優先發生在鹼基U前面(+1U偏好);但是另一方面,純化的Zucchini在體外又表現出非特異性的核糖核酸內切酶活性。

  因此,為了更準確地分析pre-piRNA的產生機制,近日,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Yukihide Tomari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題為Zucchini consensus motifs determine the mechanism of pre-piRNA production的文章,建立了Trimmer敲除桑蠶細胞系,並利用一個無細胞系統,首次詳細準確地揭示了pre-piRNA產生的兩條平行機制——依賴於Zucchini和不依賴於Zucchini,強調了多路復用系統對強大而靈活的piRNA生物合成的重要作用。

  

  為了準確地研究pre-piRNA是如何從pre-pre-piRNA生成的,就必須阻止Trimmer 對pre-piRNA的進一步加工。因此,本文的研究人員首先在桑蠶細胞系BmN4中用CRISPR-Cas9敲除Trimmer,產生Tri-KO細胞系。經小RNA測序分析顯示,與野生型細胞中大量的成熟piRNA所產生的單一峰不同,Tri-KO細胞系中的小RNA長度呈現明顯的雙峰分布,作者將長度小於30nt的峰所代表的pre-piRNA稱為N型,而大於30nt的那一類稱為E型。在研究人員敲低了Tri-KO細胞中的Zucchini(BmZuc)的表達後,他們發現,BmZuc介導了E型pre-piRNA的生成,並且這種介導不依賴於pre-pre-piRNA所結合的PIWI蛋白的類型;而N型pre-piRNA則是通過與BmZuc無關的、由下遊互補piRNA引導的剪切所生成的。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與N型pre-piRNA相比,由BmZuc介導產生的E型pre-piRNA發生2』-O-甲基化的作用效率更高,其分子更穩定。

  隨後,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無細胞體系,在體外模擬再現了BmZuc介導的E型pre-piRNA的產生,其需要RNA解旋酶Armitage的參與,並依賴於ATP,而且BmZuc的酶切作用表現出U鹼基偏好。在這個系統中,研究人員發現,BmZuc並不總是立刻在U鹼基前切割,而且天然的E型pre-piRNA也僅表現出適度的+1U偏倚。因此,本文的研究人員認為,之前所提出的U鹼基偏好並不能完全解釋BmZuc的切割機制。為了全面、無偏倚地研究BmZuc的底物特異性,研究人員在Tri-KO細胞中進行了質粒文庫篩選,重點研究了出現頻率最高的6個鹼基後,確定了一段對BmZuc精確切割非常重要的共同基序(10A, 2A, 1U, 0U, +1U, +4C),該基序的全部突變將導致BmZuc不切割,從而影響pre-piRNA的產生。因此表明,pre-pre-piRNAs的序列對桑蠶pre-piRNAs的產生起著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地實驗表明,PIWI蛋白的種類可以影響BmZuc的這種底物特異性以及下遊「尾隨」piRNA的產生。換句話說,雖然+1U與 「尾隨」piRNA的產生緊密相連,但它本身並不是BmZuc介導的切割的先決條件,在果蠅Piwi結合的piRNA和小鼠MILI-和MIWI結合的粗線期 pre-piRNA中觀察到的強+1U偏倚可能反映了這些PIWI蛋白影響下,「尾隨」piRNAs的高效產生。

  綜上所述,本文證明了桑蠶的pre-piRNA是由兩個平行的內切酶機制產生的——Zucchini介導的切割和PIWI催化的切割(圖2)這種多路復用系統支持了只有兩種PIWI蛋白的桑蠶的強大而靈活的piRNA生物合成過程。與此同時,證明單一的+1U偏好不足以確定Zucchini的切割位點,首次揭示了Zucchini的切割發生在pre-pre-piRNA上的之前未被認識的一段共有基序上,並且這個過程需要RNA解旋酶的參與,且伴隨著pre-piRNA的2』-O-甲基化,為piRNA生物合成模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2 桑蠶pre-piRNA的產生和3』-端成熟模型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1966-9

  

  製版人:Kira

  參考文獻

  1. Ozata, D. M., Gainetdinov, I., Zoch, A., O』Carroll, D. & Zamore, P. D. PIWI-interacting RNAs: small RNAs with big functions.Nat. Rev. Genet.20, 89–108 (2019).

  2. Brennecke, J. et al. Discrete small RNA-generating loci as master regulators of transposon activity in Drosophila.Cell128, 1089–1103 (2007).

  3. Gainetdinov, I., Colpan, C., Arif, A., Cecchini, K. & Zamore, P. D. Single mechanism of biogenesis, initiated and directed by PIWI proteins, explains piRNA production in most animals.Mol. Cell71, 775–790 (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Zucchini共有基序決定pre-piRNA產生的機制
    Zucchini共有基序決定pre-piRNA產生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9:16:50 日本東京大學Yukihide Tomari研究組發現,Zucchini共有基序決定pre-piRNA產生的機制
  • Nature:顛覆常規!揭示細胞產生piRNA新機制
    儘管它們在產生基因組多樣性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們也能夠導致致命性突變或不孕不育。正如細菌利用CRISPR/Cas9系統識別和切割入侵它們的DNA的病毒,真核生物已進化出多種策略來保護它們的基因組和沉默這些自私基因。小調節RNA調控著很多這樣的基因組防禦機制,而且也已產生重大的生物技術創新。
  • Nature:重大進展!新研究揭示piRNA產生機制
    2020年2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微小基因組防禦者---由稱為piRNA的短鏈RNA組成---的更多細節,這些微小基因組防禦者通過保護可產生精子和卵子的生殖細胞的基因組來確保生育能力。
  • 研究揭示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細胞前體的產生機制
    研究揭示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細胞前體的產生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8 11:13:02 近日,德國雷根斯堡大學Markus Feuerer及其研究組發現,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Treg)細胞的前體存在於次級淋巴器官中
  • Nature:「泛素-蛋白酶體」中基質降解的調控機制
    在「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該系統通過降解受損的或多餘的蛋白而在真核細胞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中,註定要被破壞的基質被「泛素鏈」共價修飾,隨後又被蛋白酶體降解。現在,一個新的調控機制已在人體細胞中被識別出來,蛋白酶體活性通過這個機制來被「泛素鏈」的長度調控。「去泛素化」酶Usp14可以通過修剪「泛素鏈」來抑制與泛素結合在一起的基質的降解。
  • Nature:噬病毒體mavirus讓單細胞生物對巨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真核生物中發現一種新類型的抗病毒防禦機制:一種病毒讓宿主對另一種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巨病毒編碼上百種蛋白,產生複雜的被稱作「病毒工廠」的細胞質複製位點,這些病毒工廠也含有正常情形下位於細胞核中的RNA聚合酶等酶。這種酶複雜性接著會吸引更小的被稱作噬病毒體(virophage)的病毒,從而導致噬病毒體寄生在位於同一個宿主細胞內部的巨病毒CroV的病毒工廠中。
  • Nature | piRNA信號通路新調控因子
    piRNAs會將MIWI2帶到鄰近的轉座元件轉錄本上,但是MIWI2指導從頭甲基化(de novo genome methylation)的具體機制還不得而知。生殖細胞產生精子和卵子是生殖和遺傳的重要基礎
  • Nature:細胞分裂中獨立於紡錘體的卵裂溝形成機制
    在後生動物細胞分裂的「教科書」模型中(該模型建立在對較大海洋動物細胞和Candida elegans細胞所做的一個世紀的研究基礎之上),有絲分裂紡錘體被假設引導卵裂溝的位置。現在,以檢驗這一模型是否足以解釋一個較小細胞(果蠅成神經細胞)的非對稱分裂過程中的卵裂溝位置為目的的實驗表明,它是不能的。
  • Nature: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
    這些具有高度抗藥性的分離菌種產生信號作用分子「吲哚」,它能激發易感皮膚中的藥物外排泵和其他保護機制。「超級細菌」基因強悍難治但易防新型超級細菌抗藥性極強可能全球蔓延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超級細菌遭熱炒國內藥企澄清無解藥超級細菌或激活醫療產業鏈超級細菌為「耐藥基因」 人類抗生素時代終結?
  • Koala基因組逆轉錄病毒侵襲後的piRNA反應
    我們推測,繞過剪接會產生一種保守的分子模式,將前病毒基因組轉錄本引導到pRNA生物發生機制,而這種「先天」的piRNA反應抑制轉位,直到產生反義piRNA,從而建立序列特異性的適應性免疫。氧化K 63855睪丸中簇狀體產生的pRNAs的大小分布。G.一種顯示從氧化K 63855睪丸團簇中衍生的pRNAs核苷酸組成的序列標誌。H.
  • Nature細胞利用活性氧ROS適應低氧的分子機制
    所有後生動物都依賴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OXPHOS)消耗氧氣來產生能量。此外,在低氧時,OXPHOS利用氧氣產生活性氧,從而驅動細胞適應,這種現象發生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Ca2+是最著名的充當第二信使的離子,但Na+的作用僅僅是充當膜電位的介質。
  • 鑑定出剪切piRNA前體的核酸酶Trimmer
    Papi蛋白(手)正在幫助Trimmer蛋白(兔子)剪切裝載在PIWI蛋白(蘋果)上的pre-piRNA(蘋果皮)的一個末端,這反映著pre-piRNA剪切機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鑑定出一種被稱作Trimmer的酶,該酶參與這類小RNA的產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2月25日那期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Pre-piRNA 3'Trimmer in Silkworms」。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博士研究生劉軻莉以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 Scd1)為研究切入點,首次揭示了Scd1與琥珀酸之間的調控關係,及其決定脂肪前體細胞向米色脂肪細胞分化的調控機制,為預防和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米色脂肪細胞,一種能夠消耗脂肪進行呼吸產熱的「好」脂肪,被認為是抵抗肥胖的有效治療方式而備受關注。
  •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9:48 英國愛丁堡大學Yanick J.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Nature中文摘要 17 September 2015
    同時根據研究成果,可以在122種真核生物中預測超過100萬種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Spawning rings of exceptional points out of Dirac cones狄拉克錐的例外點迴環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5/n7569/full/nature14889.html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OIG-1沿D型神經元的突觸外周,以暫時被控的方式圍繞神經突觸被定位,並需要突觸前和突出後配偶體的適當選擇。本文展示細胞內部的分子機制,不需要細胞間進行特定交流而能維持多細胞模式。通過感受單個細胞所處的局部擁擠,分子機制將通過傳遞並活化黏著斑激酶(FAK,也稱作PTK2)運行,致使基因控制膜穩態的適應。在細胞處於低度擁擠狀態下,FAK通過抑制FOXO3和TAL1從而抑制ABC轉運體A1(ABCA1)的轉錄。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1】。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2】。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細胞核團類結構的神經發生發育機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對於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種類特點以及產生神經元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所知甚少。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