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

2021-01-07 生物谷

對抗菌素有抗藥性的細菌菌種的出現,是臨床環境中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但人們對它們出現的過程卻不是很了解。利用暴露於濃度不斷增大的氟喹諾酮抗菌藥「諾氟沙星」的一個大腸桿菌連續培養物所做實驗表明,少數自然出現的抗藥變體能保護其種群的絕大部分。這些具有高度抗藥性的分離菌種產生信號作用分子「吲哚」,它能激發易感皮膚中的藥物外排泵和其他保護機制。

「超級細菌」基因強悍難治但易防
新型超級細菌抗藥性極強可能全球蔓延
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
超級細菌遭熱炒國內藥企澄清無解藥
超級細菌或激活醫療產業鏈
超級細菌為「耐藥基因」 人類抗生素時代終結?

這種利他行為使較弱的成分能夠存活,並有機會進行有益的突變。對細菌的細胞內通信的使用情況進行更多研究,對於用以控制抗藥性細菌感染的臨床幹預手段的合理設計可能會被證明是有價值的。本期封面上的「紅十字」圖是用數位化手段從大腸桿菌種群的圖像生成的。(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354

Bacterial charity work leads to population-wide resistance
Henry H. Lee ,Michael N. Molla,Charles R. Cantor,James J. Collins

Bacteria show remarkable adaptability in the face of antibiotic therapeutics. Resistance alleles in drug target-specific sites and general stress respons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individual end-point isolates1, 2, 3, 4, 5, 6, 7. Less is known, however, about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resistant strains. Here we follow a continuous culture of Escherichia coli facing increasing levels of antibiotic and show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isolates are less resistant than the population as a whole. We find that the few highly resistant mutants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the population’s less resistant constituents, in part by producing indole, a signalling molecule generated by actively growing, unstressed cells8. We show,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that indole serves to turn on drug efflux pumps and oxidative-stress protective mechanisms. The indole production comes at a fitness cost to the highly resistant isolates, an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that this bacterial altruism is made possible by drug-resistance mutations unrelated to indole production. This work establishes a population-based resistance mechanism constituting a form of kin selection9 whereby a small number of resistant mutants can, at some cost to themselves, provide protection to other, more vulnerable, cells, enhancing the survival capacity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in stressful environments.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就是基因突變?
    在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的篩選下,細菌和真菌會在藥物靶點基因產生突變而表現出抗藥性,這種不可逆的方式曾經被認為是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
  • 為什麼蚊子會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殺蟲劑是對付蚊子等多種昆蟲的主要防禦手段之一,但它們本身就具有一系列風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風險便是產生抗藥性。目前,《生態學》(Oecologia) 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蚊子對常用的農業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但它們的天敵卻沒有,這就為蚊子的繁殖創造了完美的環境。這樣一來,在某些地區,使用殺蟲劑反而可能導致蚊子數量增加,這是非常矛盾的現象。
  • 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是全球性威脅
    預計到2050年,抗藥性超級細菌將壓倒醫療系統,逆轉一個世紀以來醫學進步的價值,並在2050年奪走比癌症更多的生命,除非加快努力阻止耐藥細菌的發展。雖然大多數解決這一問題的研究都集中在新藥的開發上,但法國一系列優雅的研究卻以一種不同尋常的角度分析了醫療環境中可能藏匿耐藥細菌的表面類型。
  • Nature:細菌交流關鍵機制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化學系以及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如何相互交流的一個關鍵機制,這是霍亂和其它細菌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研究突破,也將導致一個完全新類型的抗生素的產生。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雜誌上。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 細菌可以通過空氣來傳播抗藥性基因
    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細菌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但現在抗藥性的一種傳播方式還沒有引發人們的警覺,一項新研究表明,產生抗藥性的基因正在空氣中傳播。 如果上面的話令您感到不安,相信我,您不孤單。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近日,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站在上帝視角,解析了細菌與耐藥性之間的這場貓鼠遊戲。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耐藥菌」謎團對抗多重耐藥性的細菌正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全球性挑戰。
  • 雜草產生抗藥性的機理究竟是什麼?專家告訴你正確解釋!
    冬小麥田闊葉雜草對苯磺隆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最初苯磺隆使用量為11.3~16.9g/hm2,現使用量為15~22.5g/hm2。水稻田稗草對丁草胺也產生了較高的抗藥性。大豆田禾本科雜草對精哇禾靈、高效氟毗甲禾靈等除草劑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這些雜草對除草劑的抗藥性,將進一步導致除草應用量的增加,而用量的增加又會降低作物的選擇性,引起作物產生藥害。
  • 新的「超級昆蟲」:蟑螂會對從未使用過的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據外媒報導,目前已出現一些對最好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 現在另一種昆蟲很快就會獲得「超級」綽號。
  • 機器學習Get新用途 用算法解決抗藥性細菌
    據外媒Gizmag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使用機器學習系統,來研究如何消滅抗藥性極強的細菌。
  • Nature |人類STING起源於古老細菌的噬菌體防禦機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真核生物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菌免疫系統中均具有對應的部分。例如,Argonaute已被證明是植物,昆蟲和動物的抗病毒RNA幹擾機制中的核心蛋白,也有報導指出它在細菌和古細菌中同樣具有免疫作用【2-4】。
  •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基因突變,可以解決結核病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由於結核病正在對許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預測哪些藥物可能有效至關重要。 科學家和醫生現在可以通過DNA測序預測哪種抗生素可以治療每一種感染背後的結核病類型。 這涉及從有活動性感染的人身上抽取結核細菌樣本,分析細菌的DNA圖譜,並鑑定目前存在的細菌菌株,以及他們可能對哪些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 中科院科學家在大腸桿菌抗藥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眾所周知,細菌感染是困擾全人類的健康問題之一。雖然自從青黴素問世以來,人類憑藉抗生素的發明有效緩解了這一問題。然而,隨之而來的細菌抗藥性卻讓許多努力付之東流。因此,抗藥性相關的機制研究及對策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問題。經過多年研究,國內外科學家發現在細菌眾多抗藥機制中,最普遍的一種機制是利用細胞膜上的多個藥物外排泵,將抗生素外排出細胞。
  • 利用生物防治不會產生抗藥性嗎?
    ,以及病毒對真菌、細菌、線蟲的寄生等。仔細考究來農用抗生素也算微生物源的農藥,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人長期服用抗生素對身體不好、且會產生抗藥性,那麼對於作物呢?答案是同樣的!這就算是今天跟大家提到的一個重點。舉個例子,人也會得炭疽病,草莓也會得炭疽病。
  • 科學家探明特殊細菌分解重油機制
    加拿大科學家最近查明了深藏於地下的一種特殊細菌如何分解重油和生產甲烷的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石油公司利用這種細菌更快更好地生產石油。 據最新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報導,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化學家斯蒂夫·萊特等人研究發現,這種細菌「吃」原油的第一步是將長鏈碳氫化合物分解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氫;第二步是生物降解,一部分細菌能將乙酸轉變成甲烷,另一部分細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氫生產甲烷。 這種依賴原油生存的細菌通常是先降解輕油,然後再降解重油,生產出甲烷。
  •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新型致命細菌
    美國埃默裡大學在本周發表的一篇關於美國病人的報告中表示,研究人員近日首次發現了一支可對抗多種抗生素的致命細菌菌株,就連被視為「最後防線」的粘菌素也對其奈何不得。這種狡詐多端、危險莫測的細菌屬於一種對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菌,簡稱CRKP,對目前已知的所有抗生素均有抗藥性,包括被稱為最後防線的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
  •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04: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和Gil Amitai合作發現了環GMP-AMP(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機制
  • 首次發現表觀遺傳變化也可導致真菌產生抗藥性
    人們之前認為只有真菌DNA發生的突變才會導致對抗真菌藥物產生抗藥性。目前的診斷技術依賴於對真菌DNA進行測序來尋找這樣的突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菌可以在不改變它們的DNA---它們的遺傳密碼---的情形下產生抗藥性。
  • Nature:重大突破!發現III型CRISPR-Cas系統新的作用機制
    2017年7月1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瑞士蘇黎世大學的Martin Jinek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史無前例地發現細菌保護自己免受侵入性病毒攻擊的一種新的防禦機制。當遭受入侵時,作為細菌免疫系統的CRISPR-Cas系統產生一種化學信號來激活第二種酶,從而協助降解這些入侵者的遺傳物質。這一過程非常類似於人先天性免疫系統的一種抗病毒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