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表觀遺傳變化也可導致真菌產生抗藥性

2020-09-23 wo小楓樹

人們之前認為只有真菌DNA發生的突變才會導致對抗真菌藥物產生抗藥性。目前的診斷技術依賴於對真菌DNA進行測序來尋找這樣的突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菌可以在不改變它們的DNA---它們的遺傳密碼---的情形下產生抗藥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7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pigenetic gene silencing by heterochromatin primes fungal resistance」。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真菌可以在沒有基因變化的情況下出現抗藥性。相反,真菌表現出表觀遺傳變化---不影響它們的DNA的變化,這表明真菌抗藥性的許多原因可能在以前被忽略了。

每年真菌疾病影響全球數十億人,據估計造成160萬人死亡。抗藥性真菌感染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中,如HIV感染者。目前有效的抗真菌藥物很少。

過度使用農業殺真菌劑也導致土壤傳播的真菌的抗藥性增加。真菌疾病每年導致世界上多達三分之一的糧食作物損失。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使用模擬抗真菌藥物活性的咖啡因處理一種稱為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酵母菌,觀察到這種酵母菌出現抗藥性。他們發現由此產生的抗藥性酵母菌在影響它們的DNA組裝方式的特殊化學標籤上發生了改變。一些基因被包裝在稱為異染色質的結構中,它使得基因沉默或失活,換言之,這種表觀遺傳變化導致這種酵母菌產生抗藥性。

這一發現可能為通過改進現有的表觀遺傳藥物或開發幹擾真菌異染色質的新藥物來治療耐藥性真菌感染鋪平道路。

改進的殺菌劑處理糧食作物可以限制農業損失,也可以減少環境中持續加劇人類感染的抗藥性真菌菌株的數量。

論文通訊作者、愛丁堡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康細胞生物學中心的Robin Allshire教授說,「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植物、動物和人類真菌病原體如何對非常有限的有效抗真菌藥物治療產生抗藥性產生影響,我們的團隊對此感到興奮。」

論文第一作者、愛丁堡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康細胞生物學中心的Sito Torres-Garcia說,「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真菌細胞可以通過改變它們的DNA的包裝方式,而不是改變它們的DNA序列來產生抗藥性。」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就是基因突變?
    在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的篩選下,細菌和真菌會在藥物靶點基因產生突變而表現出抗藥性,這種不可逆的方式曾經被認為是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
  • 飲食習慣會導致精子發生表觀遺傳變化,進而影響子女將來的健康
    此項研究表明:父母的低蛋白或高脂肪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他們成年子女的代謝紊亂,而轉錄因子ATF7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表觀遺傳是指在DNA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產生的可遺傳變化。DNA甲基化、基因組印記、基因沉默和RNA編輯等均為常見的表觀遺傳現象。
  • 表觀遺傳學變化促使細胞產生「永久性」癌變
    > 來自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MUL)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改變單一基因的表觀遺傳密碼足以導致健康的乳腺細胞開始連鎖反應並變得異常。這些發現可能幫助實現癌症的早期篩查,以及找到運用基因編輯技術的新型療法。表觀遺傳學改變是癌症的標誌,但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這些改變是否足以使健康細胞產生癌變。
  • 表觀遺傳修飾可跨代傳遞
    再者,這些新的認識首次描述了這種遺傳信息的生物學結果。這項研究證實母本表觀遺傳記憶是新的一代發育和存活所必不可少的。在其中發揮作用的是一種被稱作表觀遺傳的過程。表觀遺傳修飾對DNA的特定區域添加標記來吸引或阻擋激活基因的蛋白。因此,對每種細胞類型而言,這些表觀遺傳修飾逐步地產生典型的活性DNA和非活性DNA序列模式。再者,與DNA中固定不變的鹼基序列相反的是,表觀遺傳標記也能夠在終生發生變化,並且對環境或生活方式作出反應。比如,吸菸改變肺細胞的表觀遺傳組成,最終導致癌症產生。
  • 科學家證實表觀遺傳修飾可以跨代遺傳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強勁的證據證實不僅遺傳的DNA本身,而且遺傳的表觀遺傳指令,都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再者,這些新的認識首次描述了這種遺傳信息的生物學結果。這項研究證實母本表觀遺傳記憶是新的一代發育和存活所必不可少的。
  • Nature: 飲酒會導致大腦記憶中心的表觀遺傳變化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lcohol metabolism contributes to brain histone acetylation」的文章,發現酒精代謝產物對大腦組蛋白的乙醯化作用
  • 雜草產生抗藥性的機理究竟是什麼?專家告訴你正確解釋!
    (一)雜草抗藥性產生原因雜草抗藥性指雜草種群在使用正常的除草劑劑量下仍然能夠存活,雜草對農藥抵抗力的提高,並具有遺傳能力的一種表現。1970年美國第一次正式公開報導了歐洲千裡光對均三氮苯類除草劑西瑪津和阿特拉津產生了抗性。此後,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現了多種抗藥性雜草。
  • BMC Genomics:瑞典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變化具有可遺傳性
    家雞由於人的馴養基因組功能產生了快速而廣泛的改變。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這些改變是可遺傳的,儘管它們並未影響到DNA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BMC Genomics雜誌上。人類把紅原雞(Red Junglefowl)作為家禽飼養已經有8000的歷史。從進化上來看,數量巨大的、各種不同顏色、外形、大小的家禽幾乎是在某個有記錄的時間突然出現的。
  • 我學者發現DNA守護者及表觀遺傳載體更新機制
    記者23日從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悉,該院邱小波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乙醯化,而不是泛素化,介導了組蛋白通過特異的蛋白酶體降解。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著名期刊《細胞》上。該發現修正了科學界關於體細胞組蛋白不降解的論點,將開闢關於乙醯化介導蛋白質降解研究的新領域。
  • 表觀遺傳調控或可期待
    而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涉及不同器官系統的各種變化,這個過程受到多種細胞通路和分子機制的調控。那麼,是基因決定一切嗎?但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在基因序列無變化的情況下,基因表達,也即表型,也會發生改變,並遺傳給後代,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表觀遺傳的改變可能是隨機事件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後天的環境、生活習慣等外在條件也可以影響衰老。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 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可對 AML 患者預後產生影響
    然而,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包括:DNA甲基化,基因表達失調)可能會對患者的預後產生影響; 大多數成年AML患者用現在的治療方案不能治癒,只有約40%的年輕患者和10%的老年患者能夠達到長期生存。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並確定新的治療靶點很重要; 檢測AML患者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和預後相關的基因信息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急性髓系細胞白血病(AML)的分子危險分層主要依賴遺傳標記物。
  • 通過表觀遺傳修飾的方法提高麥角菌屬中麥角生物鹼的產量
    Biotechnology Lettersdoi:10.1007/s10529-019-02750-x發表時間:2019年 研究背景:麥角生物鹼是一類具有麥角靈環基本結構的吲哚衍生物,主要由麥角菌屬和麴黴菌屬等絲狀真菌產生
  • DNA決定遺傳因素嗎?表觀遺傳學告訴你
    實際上,環境和外部因素不會改變DNA的序列,但是它會影響基因解讀方式或表達方式的變化。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問題。表觀遺傳學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科學家說,這些方式各種各樣。比如,一種類型的表觀遺傳變化是DNA甲基化。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三羥基丁醯化
    它動態地調節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極大擴展了傳統遺傳密碼的信息含量。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學密碼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控著基因表達等眾多與染色質相關的生理進程。表觀遺傳密碼失調與多種疾病,例如腫瘤密切相關。因此,發現新組蛋白密碼並揭示其生物學功能,對深入了解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 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一方面,某些遺傳變異在技術水平上很難被檢測到;另一方面,很多遺傳病與表觀遺傳變異有關,但臨床醫生目前還無法對這些變異進行充分的解讀,也無法確定它們是否與某種疾病直接相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表觀變異通常被認為是導致基因沉默的啟動子超甲基化事件,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
  • 科學網—表觀遺傳「淘金熱」襲來
    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by Nik Spencer/Nature 一些奇思妙想似乎會突然冒出來,不過2008年,Chuan He卻有意地尋找這樣一個想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當時剛剛啟動資金支持高風險、高影響項目,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化學家He打算申請。
  • 單細胞測序助力中科院刊發《science》 表觀遺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安諾基因與動物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組以及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所翟琦巍研究組合作,在高脂飲食誘導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發現一類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RNA(tsRNAs)可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高脂誘導的父代代謝紊亂表型傳遞給子代,成果發表於Science。很多證據表明,上一代在環境壓力下產生的某些獲得性性狀可以"記憶"在配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
  • JBC:中科院朱冰團隊發現表觀遺傳系統選擇性保護常染色質區
    2016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在細胞增殖期間,DNA經複製後將遺傳物質傳給子細胞。DNA複製錯誤,如果未經修復的話,能夠導致基因突變。對單個有機體而言,一些DNA突變可能導致疾病,甚至是致命性的疾病。可靠的DNA修復系統存在於細胞中以便確保高效地校正複製錯誤,因而保護著基因保真度。
  • 外媒:遺傳不僅靠基因 表觀遺傳也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遺傳不是僅通過基因傳遞。一項新研究證實,表觀遺傳指令也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據阿根廷《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7月22日報導,該研究由德國弗賴堡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進行,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