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就是基因突變?

2021-01-17 天極網資訊

在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的篩選下,細菌和真菌會在藥物靶點基因產生突變而表現出抗藥性,這種不可逆的方式曾經被認為是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然而,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發現,卷枝毛黴菌(Mucor circinelloides)還有第二種產生抗藥性的途徑——利用表觀RNA幹擾(RNAi)來抑制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獲得暫時的、可逆的抗藥性。這是研究者們第一次通過常規的基因篩選法發現真菌內源基因的表觀突變。研究論文於7月27日發表在《自然》(Nature)上[1]。

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約瑟夫·海特曼(Joseph Heitman)表示:「經典的孟德爾基因突變是一個更加永久的結合,像是傳統的婚姻;而這些表觀突變是可逆的,更像是同居。當條件改變的時候,更容易回到以前的狀態。」

卷枝毛黴菌是一種真菌,它在空氣中以菌絲型存在,而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條件下以酵母型存在。這種真菌可以在免疫系統低下的人群中引起毛黴菌病(mucormycosis),雖不常見,但足以致命。在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免疫抑制劑他克莫司的作用下,卷枝毛黴菌的生長會從菌絲型轉為酵母型。西爾維婭·加洛(Silvia Calo)試圖找到卷枝毛黴菌產生對他克莫司抗藥性的基因突變,於是她在含有他克莫司的培養基中對卷枝毛黴菌進行了培養。結果發現,存活的菌落中有幾個的外觀與親代不同。研究者進而將這幾株菌分離出來進行了測序,結果並未在他克莫司的靶基因fkbA上發現突變。研究者們將這些菌株稱為表觀突變體(epimutant)。而且當培養基中不含有他克莫司之後,這些菌落又恢復到了類似於親代的外觀。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fkbA基因沒有發生突變的菌株產生了暫時的抗藥性呢?

圖1:卷枝毛黴菌野生株(WT)、fkbA突變株(fkbAΔ)、以及三個表觀突變株(EM1、EM2、EM3)分別培養在YPD培養基和含有他克莫司(FK506)、雷帕黴素(Rapamycin,現更名為Sirolimus,西羅莫司)以及環孢素A(CsA)的培養基中。來源:研究論文

fkbA的表達產物FKBP12是一個在真核生物中保守的肽基脯氨醯異構酶,他克莫司和雷帕黴素會與這種酶結合,從而抑制鈣調磷酸酶的活性,抑制菌絲態的生長。另一種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免疫抑制劑環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雷帕黴素類似,也能抑制菌絲態的生長,但它的作用機理不涉及FKBP12。研究者還使用了制黴菌素和兩性黴素B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表觀突變體僅能在含有他克莫司和雷帕黴素的培養基中生長。說明這一機制並不能產生多種耐藥性。

圖2:從圖1中恢復的三個表觀突變株又重新表現出了對他克莫司、雷帕黴素敏感,並保持對環孢素A敏感。來源:研究論文

研究者們通過對這些菌株中fkbA基因的表達分析發現,在含他克莫司的培養基上生長時,fkbA基因完全沒有表達;將這些菌株轉移到不含他克莫司的培養基上後,fkbA的表達量雖然較低,但可以檢測到;在繼續培養幾代後,這些菌株中的fkbA表達量恢復正常,並重新對他克莫司敏感。而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在卷枝毛黴菌中存在RNA幹擾機制,研究者們因此推測抗藥性與此相關。於是,他們對sRNA的含量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sRNA含量與fkbA的表達量負相關,即sRNA含量越高fkbA表達量越低。並且,他們還發現sRNA使fkbA沉默並不需要其它基因的參與。

因此,卷枝毛黴菌對他克莫司產生抗藥性使用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一種是基因突變後穩定而不可回復的抗性,而另一種則是通過RNA幹擾介導的暫時的、可復原的抗性。

雖然研究者們目前僅在兩種卷枝毛黴菌中發現了表觀突變現象,不過鑑於RNA沉默現象的廣泛性,他們認為其它的真菌以及細菌、病毒中也可能存在這種機制。目前已經有其他研究者意圖研究麴黴(Aspergillus)和鏈孢黴(Neurospora)中的類似現象。海特曼說:「這可能會像其它分子現象例如內含子(introns)或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的發現過程一樣,都是從一個特例開始的,我認為這個發現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普遍現象。(編輯:球藻怪)

更正說明:文章發布之初,誤將他克莫司、環孢素A和雷帕黴素寫成了「抗真菌藥物」,經讀者陸遠熙 指出後更正為「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免疫抑制劑」;並增加「雷帕黴素(Rapamycin,現更名為Sirolimus,西羅莫司)」這一內容,特此說明。(2014-07-30)參考文獻: Silvia Calo et al. 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 evoked via RNAi-dependent epimutations Nature (2014) doi:10.1038/nature13575?文章題圖:economist.com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基因突變,可以解決結核病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由於結核病正在對許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預測哪些藥物可能有效至關重要。 科學家和醫生現在可以通過DNA測序預測哪種抗生素可以治療每一種感染背後的結核病類型。 這涉及從有活動性感染的人身上抽取結核細菌樣本,分析細菌的DNA圖譜,並鑑定目前存在的細菌菌株,以及他們可能對哪些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 細菌可以通過空氣來傳播抗藥性基因
    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細菌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但現在抗藥性的一種傳播方式還沒有引發人們的警覺,一項新研究表明,產生抗藥性的基因正在空氣中傳播。 如果上面的話令您感到不安,相信我,您不孤單。
  • 雜草產生抗藥性的機理究竟是什麼?專家告訴你正確解釋!
    表6-1 全球主要抗藥性雜草及其生物型續表抗藥性雜草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雜草種群內存在遺傳差異。在雜草種群中,個體的多實性、易變性及多型性是對除草劑產生抗(耐)性的內在因素,而抗(耐)性生物型的產生則是通過除草劑選擇壓力導致基因突變的結果。
  • 首次發現表觀遺傳變化也可導致真菌產生抗藥性
    人們之前認為只有真菌DNA發生的突變才會導致對抗真菌藥物產生抗藥性。目前的診斷技術依賴於對真菌DNA進行測序來尋找這樣的突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菌可以在不改變它們的DNA---它們的遺傳密碼---的情形下產生抗藥性。
  • Nature: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
    對抗菌素有抗藥性的細菌菌種的出現,是臨床環境中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但人們對它們出現的過程卻不是很了解。這些具有高度抗藥性的分離菌種產生信號作用分子「吲哚」,它能激發易感皮膚中的藥物外排泵和其他保護機制。「超級細菌」基因強悍難治但易防新型超級細菌抗藥性極強可能全球蔓延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超級細菌遭熱炒國內藥企澄清無解藥超級細菌或激活醫療產業鏈超級細菌為「耐藥基因」 人類抗生素時代終結?
  • 學術動態 | 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與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
    pks+導致的結腸癌突變特性。 研究亮點:本研究以腸道微生物產生的多聚乙醯一肽的基因毒性物質(Colibactin)對體外培養的人類腸道幹細胞進行注射,colibactin可以導致基因損傷進而造成癌變的發生,以此研究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對於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直接影響和因果關係,為結直腸癌進一步的治療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大數據分析結果。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一般來說,這些額外的突變多數對生物體是有害的,但它們使適應環境成為了可能,比如發展出的紫外線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從那時起,困擾進化生物學家的問題就是,這種現象是自然的安排嗎?這種突變增加僅僅是基因自我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附帶的結果;還是,像一些研究者聲稱的那樣,突變率增加本身就是一種進化出的適應性,有助於細菌在壓力環境中更快地進化出有利的特徵?
  • KRAS和TP53基因突變通過促進ARF6途徑侵襲組織和逃避免疫
    已知有兩個基因突變誘導途徑,會增強胰腺癌侵襲組織和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期,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一過程的分子細節,為免疫治療提供了藥物靶點。KRAS和TP53基因突變與胰腺導管腺癌密切相關,後者是目前最常見的胰腺癌類型。通常,胰腺癌在被診斷時已經發展為惡性腫瘤,這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極低(不到10%)。因此,了解它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發展的可能有助於抗癌藥物的開發。
  • 利用生物防治不會產生抗藥性嗎?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生物防治就是不打農藥?什麼是生物農藥?我用了生物農藥算不算生物防治,算不算綠色有機?廣義上的生物防治發展至今應該範圍相當廣,除了以上提到過的,還包括對植物、動物、微生物等代謝產物的開發利用,甚至包括人工修飾,分子生物技術,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形成抗病植株等等。
  • 為什麼蚊子會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殺蟲劑是對付蚊子等多種昆蟲的主要防禦手段之一,但它們本身就具有一系列風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風險便是產生抗藥性。目前,《生態學》(Oecologia) 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蚊子對常用的農業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但它們的天敵卻沒有,這就為蚊子的繁殖創造了完美的環境。這樣一來,在某些地區,使用殺蟲劑反而可能導致蚊子數量增加,這是非常矛盾的現象。
  • 淡水宏病毒組揭示了新的功能性噬菌體抗藥性基因
    Freshwater viral metagenome reveals novel and functional phage-born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淡水宏病毒組揭示了新的功能性噬菌體抗藥性基因作者:Kira Moon 等期刊:Microbiome時間:2020.08影響因子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圖2. meta-mass-shift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在無菌或SPF小鼠中消化道不同區段已知質量差異的光譜計數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從圖譜的區別中發現了一個特定的分子家族,在有微生物和沒有微生物的小鼠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那就是膽汁酸。膽汁酸主要是由小鼠或人的肝臟產生的,幫助油脂的消化,同時可以作為信號分子在全身傳遞信息。
  • 新的「超級昆蟲」:蟑螂會對從未使用過的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人們已經知道蟑螂幾十年來對某種殺蟲劑產生抗藥性,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它們也能夠快速發展交叉抗藥性,甚至是從未使用過的殺蟲劑。而作為自然選擇的原則,那些倖存者繼續成為唯一的繁殖者,傳遞這些基因並最終使整個種群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這類似於與細菌和抗生素中出現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滅蟲者傳統上使用不同種類的殺蟲劑。這樣,即使一些蟑螂對其中一種化學物質免疫,其他殺蟲劑也應可以將其消滅。至少,這是它應該如何運作的理念。在這項新研究中,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測試了最有效的方法。
  • 食用菌誘變育種和基因突變指的是什麼?基因突變具體分為哪幾點?
    突變所引起的遺傳信息改變,既可能是不同胺基酸相互置換的錯義突變,也可能是突變胺基酸與野生型胺基酸相同的同義突變,還可能鹼基突變後形成終止密碼子,它是使蛋白質合成提前終止的無義突變。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具有某種染色體畸變型或基因突變型的細胞或個體,被稱為突變體。
  • 土耳其17歲少女基因突變身高2.13米,打破世界吉尼斯,成為最高
    從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變是指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複製自己,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突變基因。於是後代的表現中也就突然地出現祖先從未有的新性狀。
  • 結直腸癌患者常有的基因突變,你存在嗎?
    結直腸癌中的基因突變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Genes 突變(又稱表觀遺傳修飾)會改變癌細胞的特定基因。
  • 高中必考知識點之基因突變
    由於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具有隨機性)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不定向性)戰地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低頻性)筆記基因突變是產生新基因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 除基因突變 「太乾淨」也會導致兒童癌症
    )有史以來最全面的證據,並得出了重要的結論:ALL是由基因突變和接觸感染(exposure to infection)兩步過程導致的。具體來說,第一步涉及在胎兒出生之前發生的、能夠誘發兒童患白血病的基因突變。不過,只有1%天生攜帶這種基因突變的兒童會繼續發展成白血病。第二步與感染相關:通過接觸一種或多種常見感染,ALL也可能在兒童時期的晚些時候被觸發。不過,這主要發生在生命的第一年經歷了「乾淨童年」(『clean』childhoods,與其他嬰兒或年齡較大的兒童沒有太多互動)的兒童中。
  • 異型莎草對吡嘧磺隆的抗性與靶標突變
    AHAS是植物或微生物體內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三種支鏈胺基酸生物合成過程的第一階段的關鍵酶。AHAS抑制劑可以結合在AHAS通道的某些胺基酸位點上,阻斷底物進入AHAS的通道,進而使支鏈胺基酸的合成途徑受阻,導致植物不能進行細胞分裂而死亡。但隨著這兩種除草劑使用年限的增加,防除效果已大不如前。
  • 工業微生物菌種的選育、保藏和培養
    所謂增殖培養就是給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於所需菌株生長或不利於其它菌型生長的條件,以促使目標菌株大量繁殖,從而有利於分離它們。例如篩選纖維素酶產生菌時,以纖維素作為唯一碳源進行增殖培養,使得不能分解纖維素的菌不能生長;篩選脂肪酶產生菌時,以植物油作為唯一碳源進行增殖培養,能更快更準確地將脂肪酶產生菌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