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細菌交流關鍵機制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1-01-13 生物谷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化學系以及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如何相互交流的一個關鍵機制,這是霍亂和其它細菌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研究突破,也將導致一個完全新類型的抗生素的產生。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雜誌上。

    這一機制即霍亂菌(cholera  bacteria)利用一種化學物質相互傳遞信息,這種化學物質稱為CAI-1,目前已被分子生物學家Bonnie  Bassler實驗室分離出來,其研究小組發現這種化學物質也可以用來擾亂細菌的交流,因此也許可以用於阻遏這一疾病的發生,這項發現將導致一個完全新類型的抗生素的產生。

    文章第一作者,Bassler實驗室研究生Doug  Higgins表示,「誘發疾病的細菌用一種化學預言相互交流,現在我們能通過幹擾它們的交流來控制傳染」,「這篇文章雖然是針對霍亂,但是以其為範例,我們可以控制其它細菌。」

    這一發現代表著科學家們在群體效應(Quorum  sensing,近來日益受到廣泛關注的一種細菌群體行為調控機制)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Bassler實驗室針對群體效應已研究了10多年了,主要關注於單細胞細菌如何感知周圍圍繞的其它細菌,它們通過發送能識別的化學信號相互交流,當這些信號積累得夠多的時候,細菌就會作為一個團體作出應答。

    這些小生物的一些團體行為是無害的,比如形成一個稀薄的菌群,但是一些細菌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比如霍亂這樣一種常由於飲用了不乾淨的水而引起的疾病,當霍亂菌膜(biofilm)在腸道中形成的時候,細菌入侵者只需幾個小時就能進入感染的最嚴重階段。

    Bassler說,「形成菌膜是霍亂發生的一個關鍵步驟」,「它們在自身覆蓋上一層黏粘物,作為盾牌抵抗抗生素的襲擊,從而能快速繁殖,當感知到數目到達了一定數量,這些細菌就會試圖離開宿主」。霍亂病毒也是如此,它們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會尋找機會離開,攻擊另一個生物體。霍亂菌在腸道中分離開來,這有利於它們釋放毒素,這些毒素刺激宿主,從而身體反應出希望通過嘔吐和痢疾將它們排出,如果機體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就會當天死亡。

    Bassler研究小組意識到這些霍亂菌一定通過一些未知的化學成分相互進行交流,指引在適當的時候停止繁殖,逃逸出生物體,但是至今還沒有人知道這種化學物質是什麼。

    「我們一般都知曉細菌在群體效應中相互交流,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霍亂使用的是哪一種化學物質」,Bassler說,「Doug領導了這一艱苦的工作,並最終發現了這種物質。」

    Higgins分離出了CAI-1,之後另外一名Martin  Semmelhack實驗室的研究生Megan  Pomianek研究出了如何在實驗室裡合成這種分子,Higgins利用這種化學物質在實驗室水平上控制了霍亂的行為。

    他們發現當缺乏CAI-1時,霍亂菌就和一般病原菌一樣,但是細菌檢測到了足夠多的這種化學物質,那麼它們就會停止製造菌膜,釋放出毒素,尋找機會離開機體。Higgins說,「我們的發現說明如果你給霍亂菌提供CAI-1,就等於開啟了它們停止攻擊的開關。」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化學家Helen  Blackwell讚嘆這項發現是群體效應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而且對於醫學研究也意義重大。

    目前研究人員已在小鼠實驗中證明了CAI-1可以治癒霍亂,Bassler表示,「我們也希望了解這一化學物質在細胞中是如何行使功能的,另外,最好的治癒霍亂的方法是給全世界提供乾淨的飲用水。」

原始出處: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4 November 2007 | doi:10.1038/nature06284; Received 12 August 2007; Accepted 19 September 2007; Published online 14 November 2007

The major Vibrio cholerae autoinducer and its role in virulence factor production

Douglas A. Higgins1, Megan E. Pomianek2, Christina M. Kraml3, Ronald K. Taylor4, Martin F. Semmelhack2 & Bonnie L. Bassler1,5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Lotus Separations LL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ew Jersey 08544, USA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Dartmouth Medical School, Hanover, New Hampshire 03755, USA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Chevy Chase, Maryland 20815, USA

Correspondence to: Bonnie L. Bassler1,5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B.L.B. (Email: bbassler@princeton.edu).

Top

of page

Vibrio cholerae, the causative agent of the human disease cholera, uses cell-to-cell communication to control pathogenicity and biofilm formation1, 2. This process, known as quorum sensing, relies on the secretion and detection of signalling molecules called autoinducers. At low cell density V. cholerae activates the express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and forms biofilms. At high cell density the accumulation of two quorum-sensing autoinducers represses these traits. These two autoinducers, cholerae autoinducer-1 (CAI-1) and autoinducer-2 (AI-2), function synergistically to control gene regulation, although CAI-1 is the stronger of the two signals. V. cholerae AI-2 is the furanosyl borate diester (2S,4S)-2-methyl-2,3,3,4-tetrahydroxytetrahydrofuran borate3. Here we describe the purification of CAI-1 and identify the molecule as (S)-3-hydroxytridecan-4-one, a new type of bacterial autoinducer. We provide a synthetic route to both the R and S isomers of CAI-1 as well as simple homologues, and we evaluate their relative activities. Synthetic (S)-3-hydroxytridecan-4-one functions as effectively as natural CAI-1 in repressing production of the canonical virulence factor TCP (toxin co-regulated pilu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AI-1 could be used as a therapy to prevent cholera infection and, furthermore, that strategies to manipulate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hold promise in the clinical arena.

相關報導:

了解細菌交流方式有助於疾病的預防

Science:使細菌實現彼此交流的多肽因子

矽酸鹽細菌的解鉀能力的探討 ← BIOON博客交流 ← 中國生命科學論壇

外界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細菌生長繁殖

細菌的新陳代謝

測定細菌數量的方法

跟細菌聊會兒

Science:神奇細菌可利用光能合成生物能

臨床細菌學檢驗面臨的挑戰-

相關焦點

  • Nature:核糖體亞單元的結構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Ivan Lomakin 和 Thomas Steitz解決了與「啟動因子tRNA」、mRNA以及啟動因子eIF1 和 eIF1A形成複合物的真核生物小核糖體亞單元的三個結構。這些結構有助於了解啟動因子的貢獻、mRNA被掃描的機制以及在核糖體P點上發生的相互作用。(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Nature:細胞焦亡在腫瘤化療中發揮重要作用doi:10.1038/nature22393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院士課題組報導發現細胞焦亡的重要蛋白GSDME(DFNA5)。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nature專區"(http://www.huanqiukexue.com/html/naturezhuanqu/index.html),為中國讀者構建了解最新科研進展的快速通道。隨著《環球科學》「nature專區」的開通,中國用戶只需登錄環球科學官網www.huanqiukexue.com/,在「nature專區」即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即可閱讀論文全文(網頁會首先跳轉到nature官網的英文摘要頁面,之後nature會識別從www.huanqiukexue.com跳轉過來的連結,隨後跳轉到論文全文的PDF頁面。
  • Nature:「繪」出一條長壽路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了解細胞營養感應和平衡如何影響生物體的壽命,癌症和退化性疾病的易感性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當今有一些醫療策略,例如使用藥物雷帕黴素抑制酶TOR,抗糖尿病藥物阿卡波糖模擬熱量限制,或抑制ERK信號,可以被利用來研究熱量限制的分子機制。而在當今營養過剩的情況下減少IIS會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
  • Nature: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
    對抗菌素有抗藥性的細菌菌種的出現,是臨床環境中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但人們對它們出現的過程卻不是很了解。這些具有高度抗藥性的分離菌種產生信號作用分子「吲哚」,它能激發易感皮膚中的藥物外排泵和其他保護機制。「超級細菌」基因強悍難治但易防新型超級細菌抗藥性極強可能全球蔓延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超級細菌遭熱炒國內藥企澄清無解藥超級細菌或激活醫療產業鏈超級細菌為「耐藥基因」 人類抗生素時代終結?
  • Akt由磷酸化介導的活化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它的活化已知受兩個關鍵的磷酸化點控制——一個在催化域中,另一個在一個憎水主題內。在這項研究中,Wenyi Wei及同事發現,Akt的活性在整個細胞周期中波動,在靠近該分子的羧基端的兩個點上被Cdk2/cyclin A 或mTORC2磷酸化能促進其在截然不同生理條件下的完全活化。這些新穎的磷酸化事件在Akt的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疾病在內的病理活動中似乎也是重要的。
  • 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mediasavvygirls.com2016年2月24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我們的器官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這可能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區別對待。
  • Nature:再生學之肝臟保衛戰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肝臟有顯著的再生能力。許多研究都集中於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補充損傷後的肝臟和膽管的能力,但卻不太清楚肝細胞自然死亡時如何自我更新。這個關鍵的測試可以通過除掉中央周圍的細胞,比如使用瞬時白喉毒素,以確定其他肝細胞是否會代替其角色。如果可以證明任何肝細胞,或者至少具有正常染色體的肝細胞,當放置在中央區周圍的區域或暴露在正確的Wnt信號下,可以被「激活」成為一個有效的維持肝質量平衡的細胞,那這種發現將會對慢性肝病的治療方案產生影響。但是幾乎所有的肝細胞,不論其在肝臟的位置,都可以自我更新並有助於肝動態平衡。
  • Nature:海洋古細菌對氨的親和力強於細菌氨氧化劑
    有氧氨氧化是全球氮循環中一個關鍵過程。幾年前人們還認為,只有少數幾類細菌能夠催化這一反應,但隨後廣泛分布的古細菌便被發現同樣也具有該功能。現在,對被稱為SCM1的海洋古細菌分離菌種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它比細菌氨氧化劑對氨的親和力要高得多。這一發現將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洋古細菌在寡營養海洋中能成功與其他微生物競爭,並且還可支持這樣一個假說:硝化反應在海洋氮循環中可能要比當前生物地化模型所假設的更為普遍。
  • Nature:SUMOylation水平與細菌感染
    專題:Nature系列在感染過程中,食源性病原體「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能利用宿主細胞的大量功能,包括涉及泛素化和磷酸化的、專門修飾關鍵蛋白活性的轉錄後修飾。致病細菌對被稱為「SUMOylation」的泛素樣修飾(真核細胞中一個重要過程)的效應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 Nature:魏文勝等細菌毒素侵染宿主機制獲進展
    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近幾年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使得對單一基因進行修飾的遺傳手段得到迅速發展,然而在哺乳細胞內基於基因完全敲除進行大規模功能性篩選的方法依然空缺。
  • Nature:內共生在細菌演化中所起作用
    專題:Nature報導內共生(不同生命形式融合起來創造一個新的、更複雜的整體)被認為在複雜細胞的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細胞的不同部分——細胞核、線粒體等——是曾經獨立的生物體的殘跡。但內共生是否在較簡單的生物如細菌的演化中也曾扮演一個角色?
  • Nature:EspFu激發宿主肌動蛋白機器的機制
    專題:Nature報導大腸桿菌菌型O157:H7是大腸桿菌的一種腸出血性菌種,能通過感染小腸上皮層引起嚴重的胃腸疾病。細菌效應子蛋白EspFu能誘導肌動蛋白基座的形成,後者是細菌粘附所需要的。
  • Nature:幹細胞一關鍵結構可決定幹細胞命運
    2015年7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與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機制能夠幫助解釋為何只有幹細胞能夠進行自我更新式的細胞分裂。近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 Nature:揭示為何大約40%的細菌缺乏CRISPR-Cas系統
    2020年1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細菌免疫系統如何對它們的宿主有害,並解釋了為何在許多細菌中沒有發現它們。
  • 2月1日Nature 新聞速覽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封面圖片:NASA AS11-40-5942  Page: 474           ( 生物谷配圖)     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2 一個涉及三個密切相關基因的氣孔生物合成通道氣孔是植物的氣體交換結構,是讓植物能夠徵服大地的關鍵發明之一。地球上全部植物的氣孔活動一起對全球碳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
  • Nature:科學家鑑別出機體識別X染色體的關鍵分子機制
    圖片摘自:beforeitsnews.com2016年9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雄性果蠅的細胞中,其X染色體的活性是雌性果蠅X染色體活性的兩倍,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特殊酶類識別染色體的分子機制。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這項研究揭示出一種細菌清除途徑在微小RNA病毒生命周期中所起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並且進一步證實這種病毒躲避清除所利用的一種關鍵的酶代表著一系列微小RNA病毒的一種新的藥物靶標。從事抗生素開發的研究人員目前急需要深入理解細菌細胞壁的組裝機制來開發出新型抗生素抵禦當前抗生素耐藥性的流行,僅在美國每年就有將近1.2萬人會因抗生素耐藥性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而死亡。
  • 【盤點】Nature等:美國或率先批准利用細菌感染蚊子來阻斷蚊傳播疾病
    /news2016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或許將會很快成為全球第一個將常見細菌商品化來抵禦傳播病毒蚊子擴散的國家,蚊子可傳播的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以及基孔肯雅熱。如今來自八個國家的研究者都相繼報導了由寨卡病毒感染引發後代小頭畸型或其它的胎兒出生缺陷等病例,而且許多官員都在尋找新方法來降低蚊子的數量,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昆蟲學家Tom Scott說道,我們需要足夠多的有效工具,因此我們就很有必要利用沃爾巴克體來嘗試一下,而這進行這項嘗試就需要一項成熟的計劃以便後期臨床試驗的成功進行。
  • JGP:細菌如何抵抗氟化物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4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 Christopher Miller不是一個牙醫,但他專注於研究氟化物。他在布蘭代斯大學的兩項實驗室研究中提供了關於細菌抵抗氟化物毒性機制這一新的見解,這個信息可能最終幫助制定出治療有害細菌性疾病的新策略。儘管大多數動物細胞免受直接接觸氟化物,但這種物質是一種嚴重威脅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和酵母的有毒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