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是被原始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
(3)線粒體的起源----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是來源於細菌,是 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這種細 菌與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長期的共生過程 中通過演化變成了線粒體。 另一種假說即分化假說,認為線粒體在進 化過程中的發生是由於質膜的內陷,再經 過分化後形成的。
-
菌絲內生細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體系研究進展
,真菌-細菌聯合體能以多種方式相互作用,共同發揮各種生態功能。有些細菌駐留在真菌菌絲內部,藉以調控真菌的生長、發育、分布和次級代謝過程,這些細菌被稱為菌絲內生細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開了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新篇章,是真菌與細菌共生關係中最緊密的代表。在逆境條件下,EHB可以調節寄主生殖機制相關的關鍵成分或步驟,誘導植物激素類物質的產生,對寄主真菌具有輔助性保護作用。
-
物種起源新理論,微生物也在起作用?
與此同時,他被這種酶原本所起的作用迷住了。我們體內的許多成分,包括性激素之類的重要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水平,都是由這種酶所起到的再循環作用決定的。傑斐遜意識到,我們體內的細菌絕不僅僅是消極被動的食客,它們必定通過某些方式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過去10年來,這種觀點開始成為主流。一項又一項研究已經證明,居住在我們體內或是體表的微生物如何能夠影響我們的身體與感受。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但在過去十多年中,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並不是一座自給自足的世外小島。它更像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
-
Science:共生細菌幫你抗過敏
2015年7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人體內共生菌群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平衡,
-
Nature:小腸M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它不表達MHCⅡ類分子,胞質內溶毛體很少,在腸黏膜表面有短小不規則毛刷樣微絨毛。它具有高度的非特異性脂酶活性。病原菌等外來抗原性物質可通過對M細胞表面的毛刷狀微絨毛的吸附,或經M細胞表面蛋白酶作用後被攝取。黏膜免疫系統在保護黏膜表面不受病原體侵害、在促進與共生微生物群落共生中都起主要作用。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比洗腦更複雜的棋局不過,比起控制神經,有些寄生蟲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改造宿主的身體。在動畫中,小右的碎片進入新一體內,新一變得力大無窮,敏捷過人,甚至性格從原來的怯懦變得剛毅,而在現實中,血吸蟲也能改造宿主的身體——只不過不是讓宿主力大無窮,而是讓宿主多幾條腿。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
-
微生物學研究聚焦現代細胞內共生現象—新聞—科學網
微生物學研究聚焦現代細胞內共生現象
-
破譯白蟻腸道內共生菌基因組
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完全破譯了白蟻腸道內一種共生細菌的基因組,這將有助於研究白蟻高效分解木材的機制,為生物燃料的開發提供新線索。
-
基因調控因子能夠促使細菌殺死競爭對手並在魷魚中建立共生關係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揭示了使不同細菌菌株之間的競爭關係,並在夏威夷短尾魷魚中建立共生的分子機制,它們發現了「克敵制勝」的關鍵基因調控機制。我們知道其中一些細菌菌株具有攻擊和殺死其他菌株的能力,但我們不知道這種機制是如何通過基因來進行調控的。」當夏威夷短尾魷魚孵化時,周圍環境中的發光細菌開始在魷魚的輕器官中的微小隱窩中繁殖。細菌在隱窩內找到庇護所和營養豐富的環境,在那裡它們會發出藍色幽光,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助於迷惑下方的捕食者---夜行魷魚。
-
Nature:基因內的甲基化作用
DNA甲基化在通過其對基因表達的效應來保持細胞身份中扮演重要角色。5'啟動子的甲基化抑制基因表達,而基因內的DNA甲基化(即甲基化過程發生在一個基因體本身的內部)作用的研究卻不是很多,仍然存在爭議。現在,一個基於測序技術的、來自人腦的下一代DNA甲基化圖已構建成功,其覆蓋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農學院博士生邴孝利發現半翅目昆蟲共生細菌新屬新種
共生細菌的照片同時在封面刊發。 生物學研究表明,生物體內普遍存在共生細菌,並影響和調控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存狀態。就人體而言,人體內的細菌細胞數是人類本身細胞的10倍,人的消化、生長及自我防衛等基本生理活動都是在它們的協助下完成的。 昆蟲共生細菌的普遍作用近年來也開始受到重視。邴孝利等主要研究全球重大農業害蟲煙粉蝨的共生細菌。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至於真核生物或是真核細胞的起源,則是由於某種原核生物在某種古核生物細胞內形成了內共生關係的結果。 由於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真核生物化石已有近21億年的歷史,許多科學家推測,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早在30億年前就出現了。真核細胞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種巨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古核生物,它們靠吞噬糖類並將其分解來獲得其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
我們與病毒共生
生命產生的時間,科學家在研究巖石中細菌化石的時候推斷, 這些細菌產生於35億年前,再以此為根據推斷,最早期生命產生的時間可能是38-40億年前。現在科學界公認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所以,可以說生命是產生於地球誕生的早期階段。在我們知道了這個信息以後,我們不僅會看到生命的複雜神秘,還會體會到生命的頑強並使人敬畏。可以說生命確實是在地球誕生的烈火中誕生的。
-
21億年前的吃貨細菌,最終演化成人類
>細胞膜向內褶皺,核糖體附著在上面,因為核糖體的功能是製造蛋白質,因此在細胞內褶之後能夠擴大細胞內的面積,從而增加核糖體的數量,這是有利於生存的一點。細胞膜開始摺疊(2)向內褶皺的細胞膜最終形成細胞的內質網系統,內質網系統不僅能夠讓核糖體附著,同時還能夠起到傳輸細胞質的作用,就好像一個流水線一樣,把細胞質中的有用物質傳遞給核糖體進行蛋白質的合成
-
Nature中文摘要 4 December 2014
安全且強力的儲能器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進行充電,要求充電器件有著遠高於電池的能量密度,這可以通過電化學電容,即贗電容來實現。這些組份都參與到了生長素和ABP1介導的微管快速重排作用中,而這種效應對於擬南芥根部細胞與黑暗下生長的下胚軸細胞的伸長具有調控作用,同時調節負向重力反應中的不對稱生長。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學來填補
我們知道,線粒體和葉綠體確實源於細菌,它們是通過內共生作用融入細胞的;而真核細胞的其他部分,很可能通過常規方式演化而來。關鍵問題在於,融合究竟是什麼時候發生的?葉綠體只存在於藻類和植物中,所以很可能是由這兩類的某個共同祖先單獨獲得的。因此,這應該是一次較晚發生的事件。
-
【盤點】近期Nature十大研究亮點
1.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基因的來源多年來,人們一直假設,真核生物基因組中所見的原核生物基因,一定是在首先原核細胞器的內共生,然後最後穩定存在細胞中的。但最近的證據表明,在真核生物之間,以及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也存在實質性的水平基因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