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共生細菌幫你抗過敏

2020-12-01 生物谷

                                                              

2015年7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人體內共生菌群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平衡,揭示了共生菌群缺失導致過敏反應產生的具體機制。

人體內棲息著幾十億個共生細菌,每個人體內共生細菌的多樣性都不相同。共生細菌在人體許多生理學過程和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食物消化,維生素合成以及宿主防禦過程。有研究已經證明在生命早期共生細菌發生變化或缺失會促進2型免疫和過敏炎症反應的發生,雖然共生菌群是誘導小腸Th17細胞和Treg細胞的強力誘導因素,但其調節2型免疫反應的機制一直不清楚。

 

在免疫系統在防禦外來病原體的過程中會產生多種類型的免疫應答,細菌及真菌的出現會引起"3型"細胞產生免疫應答,這些免疫細胞可以通過吞噬作用殺死入侵的細菌和真菌。但當觸發機體感染的病原體非常大以至於"3型"細胞不能應對,機體就會激活2型細胞清除病原體,同時導致過敏反應產生。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進行研究發現菌群誘導的Treg細胞能夠表達核激素受體RORγt。當缺少RORγt陽性的Treg細胞,Th2驅動的對抗蠕蟲的免疫防禦應答更為有效,但與此同時,Th2相關的病理反應也得到放大。因此,研究人員提出共生菌群能夠通過誘導3型RORγt陽性Treg細胞和Th17細胞產生調節2型免疫應答。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揭示了共生菌群失衡觸發過度的2型免疫應答導致過敏反應產生的機制。這為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type 2 immunity through RORγt+ T cells

 

Caspar Ohnmacht1,*,?, Joo-Hong Park1,*, Sascha Cording1, James B. Wing2, Koji Atarashi3,4, Yuuki Obata5, Valérie Gaboriau-Routhiau6,7,8, Rute Marques1,?, Sophie Dulauroy1, Maria Fedoseeva9, Meinrad Busslinger10, Nadine Cerf-Bensussan6,7, Ivo G. Boneca11,12, David Voehringer13, Koji Hase5, Kenya Honda3,14, Shimon Sakaguchi2,15, Gérard Eberl

 

Changes to the symbiotic microbiota early in life, or the absence of it, can lead to exacerbated type 2 immunity and allergic inflammations. While it is unclear how 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type 2 immunity, it is a strong inducer of pro-inflammatory T helper (Th) 17 cell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in the intestine. Here, we report that microbiota-induced Tregs express the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RORγt and differentiate along a pathway that also leads to Th17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RORγt+ Tregs, Th2-driven defense against helminths is more efficient while Th2-associated pathology is exacerbated. Thus, 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type 2 responses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type 3" RORγt+ Tregs and Th17 cells and acts as a key factor in balancing immune responses at mucosal surfaces.

相關焦點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2018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的共生細菌---天然地棲息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體---菌株能夠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
  • 過敏竟和腸道菌群有關?抗過敏益生菌,幫你從根源緩解過敏
    過敏人群都知道患有過敏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為了減少痛苦,只能遠離變應原,但生活當中的變應原無處不在,各種各樣,花粉,蟎蟲,灰塵,毛髮,都有可能會引發過敏,在生活當中不但要小心翼翼,還要遠離很多美好的東西,十分痛苦。
  • 抗過敏益生菌有什麼?動物雙歧桿菌
    人體當中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細菌群體,這些細菌可分為有害菌,有益菌,中性菌三大類型,其中在腸道當中有益菌的數量就高達40萬億,可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益生菌當中的一員——動物雙歧桿菌。
  • 抗過敏藥物「越用越過敏」怎麼辦
    上周我們已經介紹過,出現過敏症狀時,臨床上往往會選用抗過敏藥物來進行治療。抗過敏藥物主要有抗組胺藥物、過敏反應介質阻滯劑、鈣劑、免疫抑制劑、激素等,此外,一些中藥如柴胡、黃連、甘草等也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由微生物細胞和它們所包含的基因組成的細菌群落,不僅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反而對人體有益,能幫助身體進行消化、生長和防禦。小小的細菌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 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原標題: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文·胡德良 編譯  ■ 醫衛前沿  細菌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一方面,細菌可以引起感染,導致疾病;另一方面,細菌也有助於我們減肥,甚至可以對抗痤瘡。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也擁有兩面性:研究人員首次證明,病毒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對抗細菌的入侵。
  • 抗過敏用吃的!過敏天然救星:薑黃素、槲皮素
    常見的植化素有類胡蘿蔔素、類黃酮素、薑黃素、葉綠素、白藜蘆醇、蒜類有機硫化物等,其中對減緩過敏反應最有效的是薑黃素及槲皮素,就來認識一下這兩類過敏救星吧!薑黃素(Curcumin)來自薑黃塊莖中的色素部分,也是我們常吃的咖喱主要成分。薑黃性味苦辛,入脾與肝經。
  • IgE是導致過敏的罪魁禍首,使用抗過敏益生菌,從源頭杜絕過敏
    過敏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慢,主要是由於患者自身免疫機制異常所致,因此想要杜絕過敏以及類似的反覆發作,就必須要調節自身免疫功能,改善過敏體質。那麼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過敏應如何緩解?lgE是如何形成的?過敏性體質患者腸道內缺乏抗過敏益生菌有關研究當中得到證實,免疫耐受lgE分泌過多所引起的過敏問題,和腸道內菌群的數量以及活性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一般健康兒童體內的乳桿菌和雙歧桿菌佔比明顯較高,而過敏體質的兒童體內只有極少數的乳桿菌。
  • 2019年8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
    鑑定出一種引發過敏反應的免疫細胞亞型---Tfh13細胞doi:10.1126/science.aaw6433當過敏症引起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即呼吸道收縮和血壓突然下降時,這可危及生命。
  • Science 封面: 7 大類腫瘤各有獨特細菌,乳腺癌腫瘤內細菌最多
    同時,細菌主要存在於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中。腫瘤內細菌功能與腫瘤類型、患者吸菸狀況以及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之間存在相關性。 此項研究為進一步探索瘤內細菌與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
  • 季節 物種 浮遊動物共生細菌和海水細菌豐度 季節變化 影響因素
    4個重複,每個重複中有3隻橈足類動物,用於評估腸道清除前與橈足類動物共生的細菌豐度。將所有剩餘的橈足類轉移到250ml具有適當銨濃度的0.2µm過濾的ASW中,並清除其內臟3.5小時,以消除與食物共生的細菌。清除腸道後,將每個動物組再次濃縮到滅菌的200 µm網眼篩上,並反衝洗到無菌培養皿中。腸內清除後,每組3隻橈足類動物的4個重複樣本用於評估與橈足類動物共生的細菌豐度。
  •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微生物群|預防|接觸|過敏...
    如果這是真的,目前的抗TH2生物製劑(抗IgE、IL-5和IL-13的抗體、IL-5受體拮抗劑、IL-4受體拮抗劑和小分子如TH2細胞上表達的趨化劑受體同源分子(CRTH2)和DNAzymes)不僅可以減輕TH2型炎症,還可以恢復抗病毒反應。
  • 口罩早戴上了,為什麼難逃春季過敏?
    但對過敏體質的小夥伴來說,這個季節可不太「友好」—— 流鼻涕、流眼淚,皮膚又痛又癢,紅疹痘痘起不停……更可怕的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你的一聲噴嚏,可能會吸引來眾人驚恐的注視……   本以為戴著口罩今年不會再過敏了,沒想到只是比往常來得晚了兩天。 那麼問題來了,出門口罩不離臉的你,為什麼還是沒能逃脫過敏的命運呢?   戴了口罩也防不住?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doi:10.1126/science.aba0864; doi:10.1126/science.abe828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母體可以在它們的後代在子宮內發育時將過敏傳給後者
  • Cell | 共生微生物通過誘導IFN-β調節抗病毒感染
    據估計,人體內的細菌細胞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數量大致相同,其中絕大部分(約1014種)定植在胃腸(gastrointestinal, GI)但目前對特定共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還不夠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在調節宿主生理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微生物如何與宿主相互作用不僅能夠填補生物學上的空白,也對人類疾病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一個平臺。
  • 化妝品中抗過敏有效成分
    1.甘菊藍(Azulene) 甘菊藍的別名為藍香油烴,是從母菊及歐蓍草香精油中提煉而得的藍色的油溶性液體,為抗敏化妝品中常用的天然抗炎成分,對傷口具有消炎作用。
  • 農學院博士生邴孝利發現半翅目昆蟲共生細菌新屬新種
    共生細菌的照片同時在封面刊發。        生物學研究表明,生物體內普遍存在共生細菌,並影響和調控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存狀態。就人體而言,人體內的細菌細胞數是人類本身細胞的10倍,人的消化、生長及自我防衛等基本生理活動都是在它們的協助下完成的。        昆蟲共生細菌的普遍作用近年來也開始受到重視。邴孝利等主要研究全球重大農業害蟲煙粉蝨的共生細菌。
  •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是被原始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
    (3)線粒體的起源----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是來源於細菌,是 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這種細 菌與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長期的共生過程 中通過演化變成了線粒體。 另一種假說即分化假說,認為線粒體在進 化過程中的發生是由於質膜的內陷,再經 過分化後形成的。
  • 牛奶過敏怎麼辦?別擔心,雀巢來幫你
    一些小寶寶在喝了牛奶或換了奶粉後會有起紅疹,嘔吐,腹瀉的反應,很多家長會以為是孩子「上火」了,但是,飲用牛奶或普通奶粉後孩子身體不適,可能是寶寶牛奶蛋白過敏的信號,不能大意!因此,如果寶寶出現了紅疹,嘔吐,腹瀉等不適,建議去醫院檢查是否為過敏反應。牛奶過敏怎麼辦?別擔心,雀巢來幫你。
  • 廣州大學林璟副教授團隊:智能響應抗細菌黏附增強技術
    細菌通過空氣由物至人或人至人傳播黏附於人體是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細菌在各物體表界面的黏附對化工工業、海洋船舶防腐防汙、給水工程、醫學工程、材料工程等國計民生工程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也造成難於估量的巨大危害,尤其對工業金屬製品產生的微生物腐蝕更是不容忽視。研究顯示:抑制細菌微生物危害的一種可行性方法是構築抗細菌黏附表面,以阻止細菌的初始黏附,阻止細菌生物膜的進一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