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封面: 7 大類腫瘤各有獨特細菌,乳腺癌腫瘤內細菌最多

2020-11-30 騰訊網

今日,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領銜的一支科研團隊發表的一篇癌症研究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微生物組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黑色素瘤、骨癌和腦瘤 7 種癌症類型的 1526 個腫瘤及其鄰近的正常組織。發現每種腫瘤都有其獨特的微生物組成,乳腺癌腫瘤的微生物組最為多樣和豐富。同時,細菌主要存在於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中。腫瘤內細菌功能與腫瘤類型、患者吸菸狀況以及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之間存在相關性。

此項研究為進一步探索瘤內細菌與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

(來源:Science)

腫瘤含有獨特的微生物組

共生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於人類的皮膚、生殖器、腸道等部位,已被證明可產生多種小分子和代謝物。這些小分子和代謝物對腫瘤的產生、發展和治療反應都有局部或系統性影響。100 多年前,科學家首次在人類腫瘤中檢測到細菌,但由於其生物量(微生物細胞物質的總重量)較低,腫瘤微生物組的表徵仍然具有挑戰性。

研究人員利用 16S rRNA(核糖體 RNA)的基因測序技術來尋找細菌,輔以顯微鏡觀察和細胞培養,來確認腫瘤內的不同細菌。發現腫瘤內細菌 DNA 陽性的比例在不同的癌症類型中存在差異性(圖 1B)。例如,黑色素瘤的 DNA 陽性的比例為 14.3%,乳腺癌、胰腺癌和骨腫瘤的比例則大於 60%。同時,在與外部環境沒有直接聯繫的實體瘤中也檢測到細菌 DNA,其中卵巢癌中陽性佔比 24.6%,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中佔比 44.4%。

隨後,研究人員對其他數量大於 400 個的瘤細胞樣本(該樣本代表七種特徵性腫瘤類型中的六種)進行染色(與上述 1526 個樣品無關),並驗證人類腫瘤中細菌的存在。實驗結果顯示,在所有腫瘤類型中均能檢測到細菌 LPS 和 16S rRNA(圖 1C),並顯示出類似的空間分布(圖 1D)。LTA 主要分布在黑素瘤中,而在其他腫瘤中基本上不存在。

圖 1 丨在人類腫瘤中檢測到細菌成分

(來源:上述論文)

A:研究中分析的人類樣本數量,包括正常組織樣品和腫瘤樣品的正常鄰近組織(NAT)

B:通過細菌 16S rDNA 、qPCR 評估人腫瘤中細菌 DNA 的存在,紅色條代表中位數

C:代表 16S rRNA,LPS 或 LTA 陽性染色的腫瘤比例的熱圖

D:來自四種人類腫瘤類型的連續切片,用 H&E,LPS 抗體以及 16S rRNA 的 FISH 探針染色,字母(T)表示源自腫瘤的樣品。

隨後,研究人員對腫瘤核心病理檢查結果顯示,LPS 和細菌 16S rRNA 主要存在於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中,癌細胞中的細菌 16S rRNA 主要位於細胞質。對於不同的腫瘤類型,細菌的種類也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在不同腫瘤或正常組織類型中檢測出 9190 種細菌種類,其中乳腺腫瘤內含有更豐富、更多樣化的微生物組。具體而言,在單個乳腺腫瘤樣本中平均檢測出 16.4 種不同種類的細菌,而在其他腫瘤中細菌種類的的平均值均小於 9(圖 2)。

圖 2 丨乳腺腫瘤的微生物組比其他腫瘤類型更豐富,更多樣化(來源:上述論文)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腫瘤內細菌編碼的代謝功能與某些腫瘤亞型的臨床特徵有關。

全面了解腫瘤微環境

全世界超過 16% 的癌症是由傳染性病原體引起的,此前有很多研究都在不同類型的腫瘤內發現了細菌,比如在 2017 年Science刊登的論文顯示梭桿菌在結腸癌細胞轉移到肝癌細胞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可能促進癌症轉移;去年,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UT MDA)的研究人員發現改變腫瘤免疫微環境或可改善胰腺癌治療結果。但還沒有一項研究對這些細菌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鑑定。

而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為嚴密和全面的調查研究。

這為之後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如,這些細菌的多樣性和生理狀態是否足以構成一個 「微生物區」(microbiota)?瘤內細菌是否會相互交流?瘤內細菌是在腫瘤早期就存在的,還是隨著腫瘤微環境的改變而後來的?

在單一平臺研究多種腫瘤類型,便於對不同類型的腫瘤進行比較,並發現不同癌症類型與特定微生物標記之間的聯繫。

儘管研究人員的數據和研究結果無法確定腫瘤內細菌是否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還是僅僅反映了腫瘤的感染情況。但此項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瘤內細菌與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推測,控制腫瘤微生物組或許也能影響腫瘤免疫和免疫療法的反應,就像控制腸道微生物組被證實可以影響腫瘤對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的反應一樣。

圖 | 癌症中的微生物群(來源:Science)

Science為這篇論文做了專文解讀,文中指出,控制瘤內細菌可能沒那麼簡單。目前的微生物群調節主要依賴於飲食、藥物和微生物幹擾。目前尚不清楚瘤內細菌是完全依賴於飲食底物還是宿主轉化的營養物質。如果是靶向瘤內細菌的藥物的話,對藥物遞送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或許可以使用 ADC 藥物或者其他專門針對細菌的方法。

儘管此項研究在區分低豐度細菌和汙染的可靠性上受到了質疑,但無可否認的是,全面了解腫瘤微環境將是邁向癌症治療的關鍵一步,可能會開啟下一輪的精準癌症診斷和治療。

參考: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97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938.summary

-End-

相關焦點

  • 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還是來自外部的汙染。這篇 Science 論文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還是來自外部的汙染。 這篇Science論文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 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還是來自外部的汙染。這篇 Science 論文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 《科學》:癌細胞中有細菌!科學家分析上千份腫瘤組織,發現癌細胞和...
    通過對上千個腫瘤組織和附近正常組織的對比,研究人員揭示了7種腫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黑色素瘤、骨癌和腦癌的微生物組成。他們發現,從頭部到骨骼,每種腫瘤中都有微生物存在,而且組成各不相同,其中乳腺癌的組成是多樣性最高的,每個乳腺腫瘤樣本中有16.4種細菌,其他腫瘤平均只有9種。
  • 《柳葉刀-腫瘤學》:人體內的微生物組,對癌症的發生和治療有哪些...
    比如我們常說的腸道菌群,其多樣性和構成情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健康相關特徵。而放眼消化道以外,人體不同組織內的微生物與癌症的關聯,近年來也得到了更多探索。《柳葉刀-腫瘤學》7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就針對這個有趣的主題,簡要盤點了當前研究進展。
  • 科學家分析人類腫瘤微生物組組成
    科學家分析人類腫瘤微生物組組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0 12:36:29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Keren Levano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多種人體腫瘤內首次發現大量細菌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微生物學·細菌廣泛存在於多種人體腫瘤內部ALTOUNIAN/SCIENCE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腫瘤中會存在不同的細菌群落。研究人員採集了超過1500個腫瘤樣本及鄰近的正常組織樣本,研究了包括黑色素瘤、骨癌及腦癌在內的7種癌症與細菌之間的關係。通過檢測細菌的DNA、RNA及蛋白質,他們發現大多數腫瘤及其鄰近的正常組織中都存在細菌,而其中細菌的群落組成並不相同,乳腺腫瘤中的細菌尤其豐富多樣。
  • Science重大突破!科學家在癌細胞中發現大量細菌!出現癌症特異性的...
    這項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發現,從大腦到骨骼再到乳腺癌,所有癌症類型的細胞中都存在著細菌,甚至還發現了每種癌症中都存在著獨特的細菌種群。研究表明,了解癌細胞和它的"微型微生物組"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助於預測某些治療的潛在有效性,或者可能為今後操縱這些細菌以增強抗癌治療的作用指明方向。
  • 乳腺癌腫瘤破裂了怎麼辦?
    看到標題,相信不少人會有疑惑:腫瘤也會破? 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腫瘤確實會發生破裂。比如,腫瘤越長越大,導致局部供血不足,由此便發生了腫瘤的自發性破裂。此外,如果腫瘤遭遇了一些外因,比如受到外力撞擊、手術中不小心弄破腫瘤,這些都可能導致腫瘤破裂。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特定的細菌明顯地提高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菌群的作用比我們之前想像的更加深遠。」當前的這項研究是對Gajewski實驗室在2015年11月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doi:10.1126/science.aac4255)的追蹤研究,那篇論文是首批將特定腸道細菌的存在與更加強效的免疫治療藥物聯繫起來的論文之一。
  • 人類腫瘤中發現大量細菌,人類攻克癌症不遠了?
    但近來,就有一項關於癌症方面研究的突破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被公布出來:人類的腫瘤中有細菌的存在,而且不同的腫瘤中,細菌的種類也不一樣。100多年前就曾在腫瘤內發現細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腫瘤的信息,才能更進一步進行特定的分析治療,所以在腫瘤中出現細菌也許就意味著一個治療方向。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科學家在腫瘤內發現了細菌,但我們都知道如果將腫瘤取出再進行研究,外界的細菌明顯是很多的,所以腫瘤內有細菌也不能判斷到底細菌源自哪裡。更何況以100多年前的科學技術,也沒有手段能夠證明。
  • 一種常見細菌會通過血液「遊」到人體其他部位...
    這些細菌被認為主要通過血液到達身體的不同部位,在那裡它們會導致大腦、肝臟和心臟的嚴重感染,還可能引發造成孕婦早產,以及大概率引發結腸腫瘤。有證據表明,嚴重的牙齦疾病和結腸直腸癌之間存在聯繫。「我們團隊的發現表明,感染這些細菌會引發癌細胞遷移,」美國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弗拉林生命科學研究所附屬研究員丹尼爾·斯萊德(Daniel Slade)說。
  • Science子刊重大突破!皮膚中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抗皮膚癌!
    在一項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皮膚中一些細菌的新功能:對抗癌症。「這株獨特的皮膚細菌會產生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化學物質,同時這個物質對正常細胞無毒。」這個研究團隊發現表皮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叫做6-N-羥氨基嘌呤(6-HAP)的化學物質。皮膚中有不會產生6-HAP的這種細菌的小鼠暴露在致癌紫外線下後會患上許多癌症,但是攜帶正常細菌的小鼠就不會患癌症。
  • Nature 物理:規模法則制約腫瘤生長
    身體內細胞的能源,都來自血液的運輸,當體內的任何一種組織變大,由於三維空間內的增長,快於其血管在二維能夠覆蓋的體積,因此總體來看,能量運輸的效率會降低,從而降低了整個組織的生長效率,最終使生物體出現亞線性增長。而腫瘤組織要想維持超線性增長,需要保證能夠獲取足夠的能量。為此,需要血管的生長也需要加速增長。
  • 血液腫瘤患者感染「超級細菌」該如何治療?
    推薦理由 碳青黴烯類藥物是治療細菌感染,特別是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的最強效的β-內醯胺類藥物。近年來,碳青黴烯類藥物耐藥的腸桿菌科細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感染的發生率逐漸升高。相較於碳青黴烯類藥物敏感的腸桿菌科細菌,由於CRE感染的治療方法有限、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往往被延遲,因此CRE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較高。
  • 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它們有什麼區別?醫生通俗科普
    大家好,我是葉醫生,在直播的時候有粉絲提問病毒細菌和腫瘤有什麼區別?今天我給大家通俗科普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很基礎的通俗科普文章,寫給大眾看的,如果是專業人士可以考慮不用看。 那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
  • 30種腫瘤標誌物合集|腫瘤標誌物|乳腺癌|血清|細胞|肺癌|患者|肝癌...
    但PAP在除前列腺癌之外的其他腫瘤中也有升高,如小腸癌、膀胱腺癌、胰腺內分泌腫瘤、肺癌、骨髓瘤、骨肉瘤等。此外在前列腺炎、戈謝病、骨質疏鬆、肝硬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前列腺肥大中也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PAP正常參考值為0.5-1.9U/L,亦有<300U/L(King氏法)。SCC是一種糖蛋白,屬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家族,主要在鱗狀上皮細胞膜蛋白中表達。
  • 乳腺癌腫瘤異質性:原發腫瘤和遠處轉移腫瘤的對比
    腫瘤的異質性可能會帶來腫瘤的耐藥和治療的失敗,因此一直是腫瘤治療的挑戰所在。乳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了分子分型時代,治療決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分子分型,而異質性的存在,以及取材時的受限,都可能導致對分子分型判斷的不準確進而導致治療決策的不同。本文採用方程對7例患者的原發部位和轉移部位的腫瘤進行了異質性的分析比較。
  • 胡國宏研究組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武大師生給細菌打造「光控開關」
    (長江日報  記者李佳 通訊員吳江龍 何劍超)武大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研究團隊,全球首次利用光催化材料改造腫瘤靶向細菌,用細菌光代謝療法,治療結腸癌和乳腺癌,在實驗小鼠身上被驗證可達80%的抑瘤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論文題為「光控細菌代謝用於腫瘤治療」,通訊作者為張先正,共同第一作者為2016級碩士研究生鄭迪威和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