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郭瑞東 集智俱樂部 來自專輯複雜科學前沿2020
導語
癌症的生長,和城市的擴張以及公司的發展,看似無關,卻都遵循著規模法則。8月11日的 Nature Physics 論文「人類腫瘤的爆炸式增長遵循規模法則」,擴展了規模法則的適用範圍,本文解讀該文的同時,會討論與奇點降臨相關的話題。
論文題目:
Universal scaling laws rule explosive growth in human cancers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978-6
1. 克萊伯法則:
為何不會出現哥斯拉?
聖塔菲研究所前所長Geoffrey West在科普書《規模》中,揭示了規模法則(scaling law),這一在人類社會及自然界中,但凡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個體組成的複雜系統,都普遍適用的一般性規律。
規模法則關心複雜系統的特性如何隨著系統大小變化而變化。將系統的大小作為橫軸,某種代表系統功能的特徵作為縱軸,通過觀察不同的系統,可形成一幅散點圖。在對縱軸進行對數變化之後,可以將複雜系統,按照其生長速度,分為亞線性,線性和超線性三類。
圖1:克萊伯法則示意圖中,橫軸為動物體重,縱軸為新陳代謝率,不同位點代表一種動物,所有的動物,其新陳代謝率和體重之間存在以3/4為底數的指數關係
系統的規模大小和系統特性在雙對數坐標下,可以擬合出一條直線。如果這條線的斜率小於1,那麼則稱該系統特性隨著系統規模亞線性增長;如等於1,則為線性增長;如大於1,則為超線性增長。
因為散點圖在雙對數坐標下呈現出一條直線,所以變量之間可以擬合成冪函數關係。直線的斜率,也就是冪函數的指數。不同的指數,對應著亞線性、線性、超線性這三種增長方式。
如果一個系統屬於亞線性增長,那麼隨著系統變大,其生長速度會變慢,正因克萊伯法則(冪律法則的一種特例)的存在,哥斯拉這樣巨大的怪物會不可能出現。而若是超線性增長,例如大城市群會變得越來越大,則會恰恰相反,在一定尺度上展現出無上限地增長。
2. 腫瘤組織呈現超線性增長
不同於克萊伯法則描述的亞線性增長,該研究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癌症組織並不遵循3/4法則,而是呈現超線性增長,腫瘤的體積增加一倍,其新陳代謝速度的增加要超過一倍。這於當前癌症主流研究中假設的線性指數增長不同,這意味著當前的癌症研究者低估了惡性腫瘤組織的生長速度。
圖2:分別為乳腺癌、頭頸部癌症、黑色素膠質瘤、非小細胞肺癌、胰腺癌切面活動量之和(縱軸:total lesion activity )與代謝腫瘤體積(橫軸:metabolic tumour volume)的關係(點擊查看大圖)
注:上圖中,對未經過藥物治療的人體腫瘤組織進行在體PET-CT逐層掃描,由於PET-ct採用同位素標記的18f- 氟脫氧葡萄糖(18F-PDG)示蹤成像,能夠通過葡萄糖的消耗直接反應掃描截面的代謝水平,從而估算腫瘤組織的總代謝程度。圖中每個點代表該類腫瘤的一個樣本。人體上的點標註了每類腫瘤出現在人體中的位置。
圖2中的beta為擬合的冪律指數,不論哪種腫瘤,其冪律指數都大於1。而將所有種類的腫瘤樣本合在一起統計,可以看到其冪律指數為1.309,這說明癌症的生長,屬於超線性增長。同屬於超線性增長的,還有都市的基礎設施,社會經濟網絡及原始生命的發展等。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腫瘤組織都呈現超線性增長,文中觀察了常見的良性腫瘤「肺錯構瘤(lung hamartomas)」隨時間增長中,不同時間點的腫瘤體積,發現其冪律指數不同於惡性腫瘤,小於1,即該類腫瘤不會呈現出無限增長的特徵。
3. 為何腫瘤能突破克萊伯法則?
身體內細胞的能源,都來自血液的運輸,當體內的任何一種組織變大,由於三維空間內的增長,快於其血管在二維能夠覆蓋的體積,因此總體來看,能量運輸的效率會降低,從而降低了整個組織的生長效率,最終使生物體出現亞線性增長。
而腫瘤組織要想維持超線性增長,需要保證能夠獲取足夠的能量。為此,需要血管的生長也需要加速增長。如此的超線性增長,結果就會是「奇點」,而身體能夠提供的能量終究是有限的,無限增長的癌變組織,終究會耗盡身體的能量。
圖3:癌症模擬與實際生長的時序展開
侵潤性實體組織瘤常無定型,即呈現不規則的形狀,而且沒有特定的規律。而這正是腫瘤得以突破克萊伯法則的原因。圖3中,基於計算機模擬的腫瘤組織,呈現球形生長(藍線),其體積和總切面代謝量之間的冪律指數為0.8,接近克萊伯法則中的0.75,而真實的腫瘤組織的生長(紅線)為真實的腫瘤組織,其冪律指數為1.14,為超線性增長。
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地重要特徵之一,是指腫瘤細胞由於基因組穩定性被破壞,其在生長過程中各個子代細胞產生大量的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進而腫瘤細胞間的基因型和細胞特性出現了巨大的差異,這是惡性腫瘤可以通過外部壓力和內部競爭快速進化的遺傳學基礎。
圖3a展示了腫瘤組織的演化動力學模式。在腫瘤組織由小增大的過程中,由於異質性的存在,其中的細胞會隨機出現生長或增殖更快的遺傳變異(圖3中陰影細胞),這個變異細胞的子代增長顯著快於其它細胞,從而出現快速增大的亞團塊。
快速增長的亞團塊中,又因為某個細胞的隨機變異產生了生長或增殖速率更快的棕色細胞。最終總是增殖更快的細胞團及其子代在內部競爭中被篩選出來,從而拉高了整個腫瘤組織的增長速率。
圖3c將同一塊腫瘤組織中的細胞按照生長速度快慢,區分出了4個亞系。當腫瘤組織中的某一系癌細胞由於能量限制變為亞線性增長後,腫瘤中會產生出的不依賴於原有能量途徑的新亞系,從而繼續維持超線性增長。因此,只要腫瘤組織中仍然有一類仍然處在超線性增長的亞型,其整體就能夠保持超線性增長。
正因為腫瘤組織內部其實包含異質化的亞型,因此癌症才如此難以被根治。而變異位置的隨機出現,使得腫瘤組織的生長毫無規律,從而體現了腫瘤組織呈現的三維形狀不規則。
4. 冪律指數:
預測癌症患者生存率
患上同一種癌症的患者,為何有的能夠堅持活很久,有的卻不行。醫學上對此的統計被稱為Kaplan–Meier生存率曲線,描述了該類癌症患者在一定時間內生存率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圖4:黑色素膠質癌、頭頸部癌、三期及四期肺小細胞癌與乳腺癌不同冪律指數的五年生存率
圖4中每幅圖中橫軸是確診癌症之後的月份,縱軸是患者的生存率。根據對腫瘤組織生長過程的冪律指數,將大於5/4(>1.25)的規定為藍線,小於的定為紅線。可以看出,通過冪律指數,能夠構建分類模型,對癌症患者按生存概率進行分類。
圖4中的C-index是衡量癌症分類模型效果的常用指標,值越高,說明該模型的分類越準確。而根據前文提到的,不同類型腫瘤所展現出的不同「冪律指數」,例如肺小細胞癌和黑色素膠質癌分別為1.259和1.211。圖4指出,冪律指數能夠作為一個通用指標,用在多種不同類型的癌症病患的療效預測上。
為什麼會有的癌症預測模型區分度更大了?聯繫前文提到的,這兩種癌症對於的腫瘤組織的冪律指數分別為1.249和1.211,接近1.25的分類閾值,由此可以解釋為何相對來說,這兩種癌症的分類效果較差。而分類較好的頭頸部癌和乳腺癌分別為1.188和1.182,因此分類更準。
5. 為何我們還沒有患上癌症?
就在此刻,我們的身體中就存在著癌細胞,但它們都及時被免疫系統殺死了。只有當腫瘤組織變得足夠大之後,那些被免疫系統殺掉的癌細胞才會相比腫瘤組織來說,變得九牛一毛而無關痛癢,從而使得癌症變得不可避免。
當前的主流腫瘤模型,假設腫瘤的生長是線性增長的,即指數為1。而本研究指出大部分腫瘤都是超線性生長的,因此當前模型可能低估了癌症的生長速度。
那些真正使人患上癌症的腫瘤組織,在變得能夠通過影像手段被發現之前,其生長仍然呈現超線性增長。腫瘤組織生長初期的進化動力學,值得進一步的研究。通過生態學的模型,搞清楚是什麼樣的環境因素,讓腫瘤組織的群體行為出現轉變,進而及早診斷,並通過阻止促成轉變的環境因素,找到癌症的潛在治療方法。
在藥物作用下,腫瘤組織不同局部的生長速率不同,如果能夠總是在超線性增長的部分出現前,就將其扼殺於萌芽狀態,就可能抑制腫瘤組織整體的生長。因此,異質性的腫瘤組織之間,以及腫瘤組織與藥物的如何互作,這是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
6. 克萊伯法則在生物界的局限
2020年7月的 PNAS 中,關於生物體的規模法則,有一篇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將真核生物統一研究,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只關注哺乳動物、鳥類這樣的高等生物,發現克萊伯法則其實並不是那麼通用。
圖5:不同類型的真核生物的體型大小(橫軸)和基礎新陳代謝(縱軸)
圖5中每一點代表一個物種,紅色的代表哺乳動物,綠色的為植物,藍色為變溫動物,黃色為原生生物,例如水藻這樣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由於其為單細胞生物,因此其大小為其群落大小,而不是如前三類,是對應個體的大小。而灰色代表不符合真核生物的細菌。
圖6:不同類似的生物的個體代謝、群體生物量、生長速度、生命長度與其大小的冪律指數(轉化後,圖中的0代表冪律指數為1)
圖6的左下角顯示這四類分別對應的冪律指數,其中黑色是考慮所有真核生物後的冪律指數。可以看到,哺乳動物、植物的冪律指數都很接近3/4,而這正是克萊伯法則,而對於最低級的原生生物,其冪律至少則相對最大。
對於細菌來說,其新陳代謝和種群大小的冪律指數,從上圖6c中可看出,其生長速率、個體代謝率及群體生物量都呈現超線性增長。而這和癌細胞的生長呈現相同的規律。考慮到癌細胞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返祖」現象,這兩者在規模法則上呈現的相似之處,筆者猜想,這不僅僅是一個偶然現象。
近年來,關於菌群的研究,發現與人體伴生的細菌,對我們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除了諸如直接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桿菌,還能夠預測諸如結直腸癌、肝細胞癌胰腺癌等癌症的患病風險[2],甚至在癌細胞中,也發現了細菌的存在[3]。
由於不論是癌細胞還是細菌,其生長都是遵照規模法則的,正是這一相似性,促使筆者猜想,結合菌群具有的免疫和內分泌調節機體功能,通過改變菌群組成,活菌藥物能夠持續性地發揮影響,因為其生長同樣呈現規模法則。
7. 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嗎?
圖7:城市生長的不同階段對應的增長越來越開,且代表GDP的虛線的增速快於代表人口的實線的增速
腫瘤組織的增長過程中,一波波的變異促使的超線性增長,和大城市的超線性增長背後的成因,有著相似的本質。,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對應著更快的變化速度,使得城市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
腫瘤組織為了維持超線性的生長,需要能量的供應也相應增長。而支持城市超線性增長的,則是大城市中的居民,能夠和更多樣化的人群交流,進而通過創新,提高財富創造的效率,進而促成了城市各方面的超線性增長。
正如能夠通過飢餓療法治療某些特定類型的癌症[4],當我們切斷了能量供給,超線性增長便不可維持,當新冠疫情減少了人與人,尤其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流後,我們觀察到經濟增長變慢。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要想維持持續的經濟增長,就需要通過虛擬空間的交流,促進創新。
疫情、蝗災、極端天氣……2020年的奇幻讓越來越多的人懷疑,我們究竟是不是地球的癌細胞。,究竟對我們意味著永生還是毀滅。對於該問題,從複雜系統的視角來看,取決於我們的經濟系統是開放還是封閉系統。
如果是封閉系統,那麼隨著熵增,我們生活的環境會變得越來越無序。對於癌細胞,其只是不斷地從身體獲得能量,因此可以將其視為封閉系統。封閉系統下的生長,就會出現如同惡性腫瘤呈現的不規則形狀,抑或是城市如同撲大餅那樣地任意生長。
然而在開放系統中,與外界的信息和能量交換,會促成系統內部產生秩序,從而在局部出現熵的降低。就像正常的組織在生長到一定階段後,就會減速。開放系統下的城市,不會無限度地變得更大更快,而是在其內部產生出越來越精細的結構和規律。
然而當下我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由於我們對財富的定義,沒有包含財富創造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這使得我們的經濟體系,越來越像一個封閉系統。這才是為何會出現2020年諸多亂象的根本原因。
而要想改變這一切,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改變對何為財富的定義,我們需要將自然界免費提供的服務,看成是一種需要計價的服務,需要將我們排出的廢物,按照其消解的秩序記為成本。
當我們不斷地增加對自然的操控,我們需要不斷擴展對財富的定義範圍,讓加速產生的增量,被置於開放系統的視角之下,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經濟循環變得趨向開放系統。
參考文獻:
[1]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43/21616#T1
[2]https://zhuanlan.zhihu.com/p/89639095
[3]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973
[4]https://www.jbc.org/content/early/2019/04/30/jbc.RA119.008180
作者:郭瑞東
審校:小木球、劉培源
編輯:曾祥軒
原標題:《Nature 物理:規模法則制約腫瘤生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