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癌細胞中有細菌!科學家分析上千份腫瘤組織,發現癌細胞和...

2020-12-06 奇點網

100年前,人類就在腫瘤中發現了細菌的存在,但是不是所有腫瘤中都有細菌?不同腫瘤中細菌組成是否相同?它們會不會對腫瘤產生影響?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1],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一些回答。通過對上千個腫瘤組織和附近正常組織的對比,研究人員揭示了7種腫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黑色素瘤、骨癌和腦癌的微生物組成。

他們發現,從頭部到骨骼,每種腫瘤中都有微生物存在,而且組成各不相同,其中乳腺癌的組成是多樣性最高的,每個乳腺腫瘤樣本中有16.4種細菌,其他腫瘤平均只有9種。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腫瘤中的細菌可能與腫瘤本身的特徵和治療效果有關。

圖片來自:魏茨曼研究所

在過去的一些發現中,腫瘤樣本裡雖然存在細菌,但是載量很低,有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樣本汙染的結果[2,3]。

為了規避汙染,研究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為了解決樣本從儲存間到實驗室這段時間中可能發生的汙染,他們對石蠟包埋樣本的石蠟塊邊緣(沒有樣本組織)都提取了一百多個切片樣本作為對照組。

總的來說,他們一共對1010個腫瘤樣本和516個正常組織樣本進行了分析。

每一種腫瘤的腫瘤樣本中的細菌DNA水平都顯著高於正常組織和石蠟塊切片對照組。7種腫瘤中,黑色素瘤的細菌DNA陽性比例最低,為14.3%,而比例較高的乳腺癌、胰腺癌和骨癌都超過了60%。

2個對照組和黑色素瘤、肺癌、卵巢癌、腦癌、胰腺癌、骨癌和乳腺癌腫瘤樣本中細菌DNA陽性比例

為了驗證他們的結果,研究人員還挑了另外400個腫瘤樣本,用抗細菌脂多糖和脂磷壁酸(分別是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的特有成分)的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檢測,以及RNA螢光原位雜交的方法檢測細菌RNA,並引入陰性對照,在所有類型的腫瘤中都檢測出了陽性結果,而且空間分布也很相似。

細菌主要分布在癌細胞和免疫細胞,尤其是它們的細胞質中。比較特殊的是巨噬細胞,檢測結果顯示,兩種細胞壁成分在其中的染色強度很高,但RNA水平不高,可能反映了巨噬細胞由於吞噬功能大量攝取了細菌的一些組分,而不代表細胞中活菌的數量很多。

之前也有研究發現,巨噬細胞對脂多糖的處理很慢,在吞噬後幾個月還能檢測到脂多糖的存在[4],所以這可能是這次研究中,出現細胞壁成分和RNA水平相差懸殊的原因。

雖然特有成分和DNA、RNA的水平能夠定量地檢測細菌,但是想要準確定位,還是需要可靠的可視化方法。之前我們說,細菌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而通過光-電連用顯微鏡,研究人員確定,它們大多是在細胞質中靠近細胞核核膜的位置,而且有很多細菌已經變成了缺乏細胞壁的狀態。

脫下了細胞壁這層「挺括的外衣」,細菌就可以隨環境變換形態,而且沒有了脂多糖這類特有成分,也少了能被抗生素攻擊的靶點。

圖片來自:pixabay.com

有了量和形態,還要確定細菌是否是活的。研究人員收集了5名接受乳房切除術的乳腺癌患者的「新鮮腫瘤樣本」,在無菌條件下分離組織,接種和培養。有4個患者的腫瘤組織都培養出了超過1000個菌落,另外一個培養出了37個菌落,而同樣條件下,正常組織只培養出了5個菌落。

腫瘤組織培養出的菌落中的細菌分屬於37個菌種,而且有正常的代謝能力。這說明,存在於腫瘤中的細菌的確是活菌。

有菌,是活的,接下來就是組成問題了。雖然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菌的組成也不完全相同,但總的來看,基本屬於變形菌門和厚壁菌門兩個大類。從細菌的組成可以部分推斷出細菌的來源,比如胰腺腫瘤中,變形桿菌佔主導地位,組成和健康人的十二指腸菌群相似度較高可能是十二指腸的細菌逆行,通過相連的胰腺導管進入了腫瘤中。

胰腺癌、腦癌、肺癌、卵巢癌、乳腺癌、骨癌、黑色素瘤以及結腸癌(其他醫療中心引進的外部樣本)中細菌組成的對比

另外像乳腺癌這種根據激素受體和HER2的狀態分成不同亞型的腫瘤,不同亞型間的細菌組成也有一些差異。

最後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具有正常代謝能力的活細菌遷移到腫瘤中,總不可能是隱形人一樣,不對腫瘤造成任何影響。

事實證明確實不是,研究人員找到了不少和細菌有關的腫瘤特徵。

在骨癌中,羥脯氨酸水平升高是一個常見的變化,而這次的骨腫瘤樣本檢測,研究人員發現,樣本中羥脯氨酸產生菌的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樣本。還有吸菸和非吸菸的肺癌患者相比,肺部腫瘤中的細菌組成存在差異,吸菸患者有更多的可以代謝香菸煙霧中有毒物質尼古丁、甲苯和苯酚等的細菌。

這些都是針對癌細胞中的細菌而言的,它們主要影響一些腫瘤的表徵,而免疫細胞中的細菌影響的可能是腫瘤的治療效果。

在細胞中生存的細菌,圖片來自:魏茨曼研究所

研究人員比較了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響應和不響應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腫瘤免疫細胞細菌組成,發現雖然整體細菌載量沒有差異,但響應者的細菌豐富度更高,梭菌屬細胞佔優勢地位,而不響應者的陰道加德納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豐度更高。這個結果在過去研究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和腸道微生物關係的時候也出現過[5-7]。

雖然這項研究是目前對腫瘤中細菌的組成和影響比較全面的一項研究,但其實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說,細菌是什麼時候進入腫瘤的?它們通過什麼機制影響腫瘤的發展和治療效果?

研究的通訊作者,Ravid Straussman博士認為,腫瘤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包含癌細胞、免疫細胞、基質細胞、血管和神經等等,現在,細菌也應該被歸類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他希望能像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也找到以細菌為靶點的新療法,讓更多癌症患者從中獲益。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參考資料:

[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973

[2] Salter S J, Cox M J, Turek E M, et al. Reagent and laboratory contamination can critically impact sequence-based microbiome analyses[J]. BMC biology, 2014, 12(1): 87.

[3] Eisenhofer R, Minich J J, Marotz C, et al. Contamination in low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ome studies: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J]. 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19, 27(2): 105-117.

[4] Forestier C, Moreno E, Pizarro-Cerda J, et al. Lysosomal accumulation and recycling of lipopolysaccharide to the cell surface of murine macrophages,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1999, 162(11): 6784-6791.

[5] Gopalakrishnan V, Spencer C N, Nezi L, et al.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melanoma patients[J]. Science, 2018, 359(6371): 97-103.

[6] Matson V, Fessler J, Bao R, et al. The commensal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 anti–PD-1 efficacy in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J]. Science, 2018, 359(6371): 104-108.

[7] Routy B, Le Chatelier E, Derosa L, et al. 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efficacy of PD-1–based immunotherapy against epithelial tumors[J]. Science, 2018, 359(6371): 91-97.

本文作者 | 應雨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癌細胞中發現大量細菌!出現癌症特異性的...
    這項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發現,從大腦到骨骼再到乳腺癌,所有癌症類型的細胞中都存在著細菌,甚至還發現了每種癌症中都存在著獨特的細菌種群。研究表明,了解癌細胞和它的"微型微生物組"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助於預測某些治療的潛在有效性,或者可能為今後操縱這些細菌以增強抗癌治療的作用指明方向。
  • Nat Commun:科學家發現特殊的腫瘤抑制子或是乳腺癌細胞的致命弱點
    2018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由於腫瘤抑制子和癌基因之間的失調,正常的乳腺細胞或能阻止乳腺癌的成功放療效應。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
    去年Nature的一篇文章發現,癌細胞可以和神經元突觸連接起來,形成電活性組織。該組織可以向腫瘤細胞網絡中的腦瘤細胞發出信號,促進其遷移和生長。而且,腫瘤微環境中的神經元密度往往很高,腫瘤細胞似乎還有一種操控神經元增長的方法。這次科學家研究了在頭頸部的癌症。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去年Nature的一篇文章發現,癌細胞可以和神經元突觸連接起來,形成電活性組織。該組織可以向腫瘤細胞網絡中的腦瘤細胞發出信號,促進其遷移和生長。通過觀察小鼠模型和人類口腔鱗狀細胞癌(OCSCC)的移植樣本,研究者發現,如果一種叫做p35蛋白缺乏,腫瘤微環境中的神經元密度就會很高。p53基因突變的是最常見的一種癌細胞變異,大約60%的結腸癌,50~80%的肺癌和95%的卵巢癌都是它造成的。如果腫瘤微環境中有更多神經元,腫瘤組織就生長更快,也更容易擴散,導致患者存活時間大大縮短。
  • Science 封面: 7 大類腫瘤各有獨特細菌,乳腺癌腫瘤內細菌最多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微生物組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黑色素瘤、骨癌和腦瘤 7 種癌症類型的 1526 個腫瘤及其鄰近的正常組織。發現每種腫瘤都有其獨特的微生物組成,乳腺癌腫瘤的微生物組最為多樣和豐富。同時,細菌主要存在於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中。腫瘤內細菌功能與腫瘤類型、患者吸菸狀況以及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之間存在相關性。
  • 韓國科學家改造有害細菌:智鬥癌細胞無副作用
    2月11日消息 近日,韓國科學家通過修改有害細菌,使之能夠誘發免疫反應從而摧毀癌細胞,並且試驗中未觀察到有任何毒副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科學家發現天然病毒殺死癌細胞且無副作用
    一種從海南島的蚊子身上發現的病毒,「像長了眼睛一樣」,能準確找到腫瘤組織並將其殺滅,且正常器官不受影響。  誰能想到,令人類聞風喪膽的病毒,居然還有幫人體殺死癌細胞的功效。誰能想到,以為需要通過化療、長期服藥才能緩解的癌症,有可能不需要依賴上述手段就被攻克。  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中國科學家的努力下,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 人類腫瘤中發現大量細菌,人類攻克癌症不遠了?
    但近來,就有一項關於癌症方面研究的突破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被公布出來:人類的腫瘤中有細菌的存在,而且不同的腫瘤中,細菌的種類也不一樣。事實上,在全人類的努力下,基本上每年都會有關於癌症腫瘤研究的問世,大多數是針對癌症的治療方法,比如說「通過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還有cart療法:通過基因工程來判斷提取的體細胞中識別腫瘤特異性的抗體受體並進行遺傳修飾,再讓體細胞重新回到患者體內殺死癌細胞等等,這次的突破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它並不是從治療方面來講的,而是從腫瘤本身。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科學家完成對66種癌症類型中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分析...
    2020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66種癌症類型的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識別出了568
  • 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這篇 Science 論文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 今日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該研究證實了癌細胞與原始細胞都能遠距離移動,並且移動原理也一樣。
  • 生物熱門事兒:從癌細胞剋星到超級英雄細菌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ancer Cell》上。SETD2基因突變時常出現在腎腫瘤和一些兒童腦腫瘤中,在這項研究中發現,攜帶一個SETD2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可被一種名為AZD1775的藥物殺死(該藥物可抑制一個稱為WEE1的蛋白質)。當WEE1在具有SETD2突變的細胞中被抑制時,脫氧核苷酸(製造DNA的成分)的水平,低於複製的臨界水平。
  • Cell Stem Cell:科學家首次揭示起源癌細胞如何控制腫瘤侵襲和轉移
    腫瘤異質性是指不同患者腫瘤之間和同一個腫瘤內不同細胞之間的差異。這種異質性的存在會影響對癌症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為了解釋腫瘤的異質性科學家已提出了不同的機制,如上皮間質轉化(EMT),在該過程中上皮腫瘤細胞失去黏附力,並獲得間充質細胞的遷移特性,該過程與腫瘤轉移和耐藥性相關。
  • 科學期刊《細胞》:研究表明,肥胖或可導致癌細胞腫瘤生長
    多年來,科學家也已經發現了與肥胖有關的、可以導致腫瘤生長的危險因素,比如代謝變化和慢性炎症。但是,對於肥胖和癌症之間相互作用的詳細過程,依然還不清楚。與肥胖小鼠的腫瘤(下圖) 相比,非肥胖小鼠的腫瘤(上圖)中含有更多的 CD8+ T 細胞(來源:Cell)同時,他們發現 PHD3(一種在正常細胞中被證明可以抑制過度脂肪代謝的蛋白質)表達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逆轉高脂飲食對腫瘤免疫細胞功能的負面影響,或許有潛力成為未來多種癌症疾病的治療靶點。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 這篇Science論文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 ...MSKCC等三頂級機構發現了一種全新狀態的癌細胞,是癌細胞異質性...
    由於HPCS幾乎產生了腫瘤中出現的所有異質性癌細胞,因此它是克服腫瘤耐藥性的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治療靶標,阻止HPCS的形成,或者直接殺死HPCS,有可能避免耐藥性的出現,讓患者獲得更持久的療效。 博得研究所的Aviv Regev和MIT的Tyler Jacks是本研究的另外兩位通訊作者。
  •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間質」 與癌細胞擴散有關!
    )期刊中,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內有一個一直被忽略的重要「器官」,且是所有器官中體積最大的一個,還是導致癌細胞會轉移至其他部位最重要的因素。據《新科學人》(New Scientis)及《生活科學》(Live Science)報導,這次科學家發現的「新器官」叫做「間質」(Interstitium),是一個充滿液體的組織空間,分布在皮膚表皮下方、消化道、肺、血管、肌肉、泌尿系統等器官周圍,在體內相互連接、分布廣泛,是一個由強大柔韌蛋白質支撐的複雜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