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io生物世界
2020年5月29日,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
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在人類的腫瘤裡檢測出了細菌,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還是來自外部的汙染。
這篇Science論文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2020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藥學院張革教授團隊在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ut(IF=19.82)上發表了題為:Exosomes derived from Fusobacterium nucleatum-infected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facilitate tumor metastasis by selectively carrying miR-1246/92b-3p/27a-3p and CXCL16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具核梭桿菌(F. nucleatum)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組織和糞便樣本中富集,誘導腫瘤細胞大量產生miR-1246/92b-3p/27a-3p和CXCL16/RhoA/IL-8富集的外泌體,並進一步促進癌症轉移。
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張革教授團隊前期研究發現具核梭桿菌是兼性胞內菌,能在巨噬細胞中存活並增殖,是首個被報導的嚴格厭氧的胞內菌,開拓了嚴格厭氧菌宿主細胞內存活研究的新領域。
胞內菌感染可以介導宿主細胞分泌性外泌體(exosome)的改變,外泌體通過其攜帶的蛋白質、核酸、脂質和代謝物等發揮細胞間通訊功能,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近年來,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在癌症中的作用被明確和解析,瘤內細菌感染性外泌體的分泌及其對腫瘤的作用還是一新領域。
該項研究通過多組學技術手段發現:具核梭桿菌感染結直腸癌細胞後,誘導宿主細胞後大量產生miR-1246/92b-3p/27a-3p和CXCL16/RhoA/IL-8富集的外泌體,這些腫瘤兼具感染特異性的外泌體被傳遞到微環境中未感染的結直腸癌細胞中,通過miRNA和蛋白多個靶分子和多個作用模式共同從而促進了結直腸癌的轉移。
這項研究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提示了具核梭桿菌感染結直腸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致癌因素促進結直腸癌的發展和轉移,並指出腫瘤治療中瘤內具核梭桿菌清除的重要性,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中山大學藥學院博士生郭松鶴為第一作者,碩士生陳俊、陳芳芳為第二和第三作者,張革教授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劉萬裡教授課題組的幫助。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973.full
http://dx.doi.org/10.1136/gutjnl-2020-32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