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揭示細菌細胞分裂全新機制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團隊近日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

研究成果論文上線截圖

在現代定量微生物學領域中,「SMK生長法則」是首個被發現的定量規律,與「恆定起始質量假說」一起形成了研究思維範式,主導了細菌細胞周期相關研究領域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為了深入探索細菌細胞分裂的機制,劉陳立團隊對兩大法則進行了驗證。

據劉陳立介紹,研究團隊歷時3年多,選取超過30種培養基開展實驗,是迄今為止在有報導的類似研究工作中選用培養基種類最多、覆蓋生長速率範圍最廣的一項研究。在數百次取樣,測定數千個定量數據後,細菌細胞的生命周期逐漸清晰起來。

研究結果顯示,儘管細胞的平均大小隨著生長速率的升高,數據卻並不符合「SMK生長法則」提出的定量公式;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假說中認為細胞DNA複製前的恆定比值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生長速率的升高,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變化趨勢。

「這說明,奠定現代定量微生物學研究領域兩大法則,可能並不準確。」劉陳立告訴記者,科研團隊希望通過這項研究能夠讓大家從傳統法則的慣性思維中解放出來,跳出固有的框架,從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細菌細胞周期背後的機制。

不同大小的細菌細胞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團隊不僅修正了原有的兩大法則,基於新的實驗數據,他們還發現了適用於所有生長速率的全新規律,明確了DNA複製到細胞分裂的時間間隔與生長速率間的關係,進一步,發現了細胞大小、複製分裂間隔、生長速率三者間的關係,並將其命名為「個體生長分裂方程」,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模式。

「我們找到的每一個運行規律,都是試圖找到可用於指導設計、改造、重建生命形式的『圖紙』。」劉陳立說,長遠來看,這項研究的結論有望提升合成生物學理性設計的能力,助力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
    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今年5月,這一成果的學術論文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其中提到,該成果給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建構基礎原理。
  • 深圳先進院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進展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團隊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
  • 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提出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不同大小的細菌細胞示意圖。個體生長分裂方程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掃一掃 看視頻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
  • 細菌為何有大有小?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新聞...
    5月1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實驗室的論文,題為「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
  • 科普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此項研究中有了新突破。文章上線截圖(央廣網發 深圳先進院供圖) 一測到底 展開三年漫長研究在現代定量微生物學領域中,「SMK生長法則」是首個被發現的定量規律,與「恆定起始質量假說」相輔相成,形成的研究思維範式主導了細菌細胞周期相關研究領域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為了深入探索細菌細胞分裂的機制,劉陳立團隊潛心3年多研究,對兩大法則進行了系統性驗證並獲得重大突破。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劉陳立實驗室又一個公式發現細菌生長法則,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 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圖2 個體生長分裂方程新的方程統一了不同生長速率條件下的細菌細胞周期調控機制,這一定量公式的提出也使得細菌個體大小、生長速率等自然現象具有了一定的可預測性,例如:當得知細菌生長速率和DNA該分裂方程為研究人員提供新的研究範式和思維方法,解答細菌細胞大小和DNA複製周期以及生長速度之間的關係,並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個體生長方程」對理解細菌細胞周期的控制機制有什麼意義呢?在「個體生長方程」的約束下,研究團隊對細菌細胞分裂的控制機制進行了探討。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研究團隊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的方法,首先發現乙醯化修飾富集在細菌染色體分離通路,進而揭示ParB對類著絲粒parS位點的結合活性受乙醯化修飾調控。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天藍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是研究細菌發育分化的模式生物,具有相對複雜的生活史,其細胞由孢子萌發後形成基質菌絲,基質菌絲分支產生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繼續發育形成孢子鏈,成熟脫落後變成孢子,完成一個細胞周期。天藍色鏈黴菌的細胞發育伴隨一系列細胞形態分化和染色體複製分離過程,受多種胞內外信號的精密調控。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這其中包括ESCRT-III蛋白,它在許多真核生物中催化細胞分裂的最後一步,在古生菌嗜酸熱硫化葉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中也是如此。
  • 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闡明細菌耐藥性形成和進化機制將為合理用藥和新型抗菌藥物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是現在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於從細菌個體和種群水平揭示細菌耐藥性形成的分子機制。近年來,發現體外低水平抗菌藥物暴露會加速細菌耐受性演變,進而導致細菌耐藥性形成(Science 2017)。宿主體內的細菌也會產生耐藥性,如鼠傷寒沙門氏菌可自發將耐藥基因傳給腸道內定殖菌(Nature 2019)。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這是該課題組繼在Nature Microbiology(2018年6月期Nature Microbiology 標題文章)發表後再次揭示隱球菌有性生殖的細胞調控機制。然而,該過程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未見報導。  在隱球菌性孢子形成前存在兩個平行的事件:性結構(又稱為擔子(basidium):擔子菌門真菌的標誌細胞結構)成熟和減數分裂過程。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先進院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文 揭示合成生物個體建構原理
    在近代,雖然我們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發表題為《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的文章,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修正該研究領域原有法則,發現了決定細菌細胞大小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並提出關於細胞分裂控制機制的新觀點。
  • 細胞分裂之謎揭開
  • 南科大學者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F-actin disassembly factor MICAL1 binding to Myosin Va mediates cargo unloading during cytokinesis」為題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