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為何有大有小?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新聞...

2021-01-21 科學網
細菌為何有大有小?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

 

5月1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實驗室的論文,題為「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

該研究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了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並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相關建構基礎原理。細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單細胞生命體。從負責發酵酸奶的乳酸菌到生產胰島素的大腸桿菌,細菌充斥於人類生活和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而每種細菌有著各式各樣的可遺傳繼承的大小,這些微小細胞的體積有時可以相差106-108倍。研究團隊指出,細菌的大小不僅呈現多樣化,而且很穩定。即使在溫度高達100度以上的熱液口、鹽濃度高達5摩爾的鹽湖、離子放射性強度超過人類致死劑量1000倍等條件下,這些環境中的細菌細胞仍然保持特定的大小。不同大小的細菌細胞。

在現代定量微生物學領域中,「SMK生長法則」是首個被發現的定量規律,與「恆定起始質量假說」相輔相成,形成的研究思維範式主導了細菌細胞周期相關研究領域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為深入探索細菌細胞分裂的機制,劉陳立團隊對兩大法則進行了驗證。

劉陳立團隊歷時3年多,選取超過30種培養基開展實驗,是迄今為止在有報導的類似研究工作中選用培養基種類最多、覆蓋生長速率範圍最廣的一項研究。在數百次取樣,測定數千個定量數據後,細菌細胞的生命周期逐漸清晰起來。該文章的第一作者鄭海博士介紹說,「在低生長速率條件下,完成一次實驗所需時間長達一周,而為確保數據可靠,實驗還需要重複,重複次數多的超過9次以上。」

研究結果顯示,儘管細胞的平均大小隨著生長速率的升高,數據卻並不符合 「SMK生長法則」提出的定量公式;此外,研究發現,假說中認為細胞DNA複製前的恆定比值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生長速率的升高,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變化趨勢。這說明奠定現代定量微生物學研究領域兩大法則可能並不準確。

劉陳立表示,「按照法則描述,無論細胞生長快慢,一旦達到『起始質量』,就應該開始新一輪的DNA複製,然而,我們卻在實驗中觀察到,細菌細胞沒有遵循假說,不同培養條件下,『起始質量』有高有低。」

如果兩大法則並不準確,那麼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為回答這一科學問題,劉陳立團隊通過尋找大量科研實驗數據背後的量化關係,最終推演出一個全新且適用於不同生長速率條件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個體生長分裂方程。

新的方程統一了不同生長速率條件下的細菌細胞周期調控機制,這一定量公式的提出也使得細菌個體大小、生長速率等自然現象具有了一定的可預測性,例如:當得知細菌生長速率和DNA複製周期,便可準確預測出細菌的大小。該分裂方程為研究人員提供新的研究範式和思維方法,解答細菌細胞大小和DNA複製周期以及生長速度之間的關係,並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個體生長方程」對理解細菌細胞周期的控制機制有什麼意義呢?在「個體生長方程」的約束下,研究團隊對細菌細胞分裂的控制機制進行了探討。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分子機制假說,認為存在一種「分裂許可物」,它與「細胞生長」和「染色體複製分離」相關。當它積累達到一定閾值時,細胞就會分裂。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進一步的實驗確實驗證了理論預測。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陳立看來,合成生物學的終極目標就是生物世界實現理性設計、改造現有生命形式或者創造全新的生命形式以滿足人類不同的需求。以「合成生物學」為研究導向,劉陳立團隊去年還揭示了細菌群體遷徙公式。

此次這項研究「再次證實了定量的思維方法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我們找到的每一個運行規律,都是試圖找到可用於指導設計、改造、重建生命形式的『圖紙』。」劉陳立表示。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提出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不同大小的細菌細胞示意圖。個體生長分裂方程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掃一掃 看視頻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
  • 探秘 | 決定細菌大小的公式
    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提出了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眾所周知,細菌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它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從發酵酸奶的乳酸菌,到生產胰島素的大腸桿菌,細菌充斥於人類生活和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細菌的個體總體非常小,但細菌和其他生物一樣,也是有大有小的。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劉陳立實驗室又一個公式發現細菌生長法則,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 研究人員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
    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今年5月,這一成果的學術論文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其中提到,該成果給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建構基礎原理。
  •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細菌細胞分裂全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團隊近日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
  • 一個挑戰學術權威「指路牌」的樣本
    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 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
  • 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圖1 不同大小的細菌細胞5月1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實驗室的文章《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該文章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了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
  • 科普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5月1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實驗室的文章《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該文章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了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並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相關建構基礎原理。
  • 深圳先進院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進展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團隊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高昂六連勝後是絕望兩連敗 為何會有兩條"大鯊魚"
    摘要:在令人振奮的六連勝之後,「大鯊魚」謎一般地一落千丈,苦吞兩連敗。  「最近這兩場比賽輸了,我認為是我們這幾天休息後迷失了自我……」賽後,上海男籃主帥斯帕夏做出了這樣的總結。  剛剛結束的本賽季CBA一場常規賽中,上海男籃以96比122不敵季後賽「門票」直接競爭對手北控男籃,在令人振奮的六連勝之後,「大鯊魚」謎一般地一落千丈,苦吞兩連敗。而球隊當天體現出的比賽態度、技戰術水準是令人髮指和絕望的。  這場比賽,「大鯊魚」只將正常狀態維持了一節,第二節開始,球隊完全進入了「不設防、不搶籃板」的比賽模式。
  • 一個數學公式 揭秘細菌細胞大小 的決定因素
    該文章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了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並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相關建構基礎原理。細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單細胞生命體。從負責發酵酸奶的乳酸菌到生產胰島素的大腸桿菌,細菌充斥於人類生活和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 中國科學家提出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中國科學家提出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一個挑戰學術權威「指路牌」的樣本   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
  • 高昂六連勝後是絕望兩連敗,究竟為何會有兩條「大鯊魚」?
    高昂六連勝後是絕望兩連敗,究竟為何會有兩條「大鯊魚」?剛剛結束的本賽季CBA一場常規賽中,上海男籃以96比122不敵季後賽「門票」直接競爭對手北控男籃,在令人振奮的六連勝之後,「大鯊魚」謎一般地一落千丈,苦吞兩連敗。而球隊當天體現出的比賽態度、技戰術水準是令人髮指和絕望的。這場比賽,「大鯊魚」只將正常狀態維持了一節,第二節開始,球隊完全進入了「不設防、不搶籃板」的比賽模式。
  • 有物理學家做了一項新試驗,對愛因斯坦理論提出挑戰
    自上世紀初愛因斯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提出了「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後,無數物理學家對此提出過挑戰:「大爆炸之後可能有一段時間光速比現在快得多」。最近一些物理學家又提出了一項新的實驗,來驗證愛因斯坦關於光速為常數的觀點是錯誤的,光的速度是可變的。當然證明這個新理論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 本周,中國有兩大新聞連在了一起
    地球太小,資源侷促,外太空蘊含著無限可能性。如果站到大歷史的高度去看,人類很可能剛剛打開科學之門,一切都才開始。中國作為大國,無論從國家利益、本國人民福祉的角度,還是從推動人類進一步認識宇宙、增進各國共同利益的角度說,我們都必須為開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做出貢獻。加速航天事業發展是中國的不二選擇。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臨兩大挑戰?中國科學家這樣說
    「之前,可能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學生的實驗、進展、報告,如今正好可以集中挖掘看裡面是否有出新的東西,能夠打開一些新的思路。」遊經碧想的是如何儘早去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工作。挑戰一:沒有穩定性就沒有應用「沒有穩定性就沒有應用,能否應用主要的瓶頸還是穩定性的問題。」 提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遊經碧毫不猶豫地說。
  • 異質性和共性是大數據兩大挑戰
    在這位統計學大師級的教授眼中,大數據不僅大,而且很複雜,既有結構性的數據,也有非結構性的數據,與生物、工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息息相關。  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採訪中,範劍青指出,大數據有兩方面富有挑戰的問題,異質性和共性。異質性能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等,共性則存在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研究大數據,不僅能夠預測未來,更重要的是探索其中的因果聯繫。」
  • 吸引力法則誤區:發心不對努力白費,需要避免的兩大錯誤心態
    在實踐吸引力法則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許願,或者說是向宇宙下訂單。誰沒有願望呢?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可是實際上這第一步很重要,很多人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這讓他們實現願望的過程十分困難,甚至一無所獲。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吸引力法則的兩大錯誤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