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20-12-05 生物谷

圖片來自Yen-Pang Hsu。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2月17日的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eadmilling by FtsZ filaments drives peptidoglycan synthesis and bacterial cell division」。

這一發現是利用印第安納大學開發的一種用來讓細菌細胞壁著色的革命性方法而取得的。它可能有助開發抵抗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藥物。

在全世界,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或者說「超級細菌」給人類健康造成重大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大約有48萬人患上多藥耐藥性肺結核。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估計在,在長期感染的病人當中,每4名醫院獲得性感染病例中,就有1例是由6種主要的超級細菌菌株導致的。

論文共同作者、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文理學院生物學系Yves Brun教授說,「這是首次研究參與細菌細胞分裂的每個細胞組分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我們最終揭示出這種關聯性,而且為開發更加準確的方法抵抗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打開大門。」

Brun說,「如果你理解一臺發動機的工作原理,那麼你能夠移除單個零件關閉它。你不再需要將一把錘子扔到這臺發動機的可動部件中破壞它。」

早期的抗生素藥物(如青黴素)像一把錘子那樣發揮功能:在細菌細胞分裂期間,誘導製造細胞壁的被稱作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的酶結合這種藥物而不是結合細胞壁的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從而誘導細胞壁破裂和細胞瓦解。

促進細菌分裂的其他組分包括被稱作FtsA和FtsZ的細胞骨架蛋白。FtsA和FtsZ在細胞內部形成骨架類似的纖維(FtsAZ纖維),從而指導細胞壁在細胞分裂期間遭受破壞。在細菌細胞分裂期間,所有的這三種組分必須協作在細菌細胞的中間構建細胞壁,從而確保在它一分為二產生兩個新的子細胞後,子細胞內部的材料不會逃離。

事實上,細菌細胞的這三種組分在細胞分裂中的作用是已知的,但是這項新的研究是首次證實它們如何精確地協作。重要的是,Brun說,當製造細胞壁時,FtsZ起著領班的作用,指導著PBP「工人」遷移。

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利用高技術的被稱作螢光D-胺基酸(fluorescent D-amino acid, FDAA)的多色染料檢測這三種組分的作用機制。FDAA是由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文理學院化學系教授Michael VanNieuwenhze實驗室在5年前發現的。VanNieuwenhze也是這項新的研究的共同作者。

VanNieuwenhze說,「在細胞壁構建過程期間利用這些染料的不同顏色揭示出一種靶心圖案(bull's-eye pattern),這表明這種環形細胞壁是從細胞內部的外邊緣到中心構建的。」

這項研究也解決了另一個秘密:FtsZ如何構建細胞壁?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FtsAZ纖維中排列的FtsZ在一端不斷地丟失一個分子,在另一端不斷地獲得一個分子,從而導致在細胞邊緣發生一種被稱作踏車(treadmilling)的圓周運動。

印第安納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化學手段對細菌細胞進行標記以便開展分析。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開展實驗,展示了FtsZ和PBP蛋白在這些細胞內部的運動。

論文共同作者、VanNieuwenhze實驗室博士生Erkin Kuru說,「這是我們首次能夠動態地觀察細胞分裂。在之前,我們缺乏觀察它的工具,因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論文共同作者、VanNieuwenhze實驗室博士生Yen-Pang Hsu補充道,「考慮到含有這些細胞結構的有機體的寬度少於1微米,可視化觀察它們並不是一件小的任務。若沒有印第安納大學光學顯微成像中心開發的這種觀察技術,我們不能夠測量這些細胞中的螢光圖案。」(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原始出處:Alexandre W. Bisson-Filho, Yen-Pang Hsu, Georgia R. Squyres et al. Treadmilling by FtsZ filaments drives peptidoglycan synthesis and bacterial cell division.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739-743, doi:10.1126/science.aak9973.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細菌細胞分裂全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團隊近日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他們研究的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來自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粘細菌,即赭黃嗜鹽囊菌(Haliangium ochraceum)。這種完整的細菌細胞器蛋白外殼的結構圖有助提供用於抵抗致病菌或出於有益目的對細菌細胞器進行生物改造的重要信息。
  • Science:利用三維結構變化揭示細菌視紫紅質工作機制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強大的新工具,來自日本、法國、瑞典、瑞士、韓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作為一種質子泵,細菌視紫紅質(bacteriorhodopsin)如何利用光線讓質子跨過細胞膜,從而產生能夠被用來驅動細胞活動的電荷差異。
  • 研究揭示蛻膜NK細胞抵抗滋養層細菌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蛻膜NK細胞抵抗滋養層細菌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3 21:47:34 美國哈佛醫學院Judy Lieberma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蛻膜NK細胞通過轉移顆粒溶素來選擇性殺死滋養細胞中的細菌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免疫防禦機制。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在昆蟲身上也觀察到了這種防禦策略,這說明了它在我們先天免疫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 深圳先進院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進展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團隊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2532。他們利用流式細胞儀和超分辨顯微鏡在體內檢測了蛋白酶體抑制對細胞分裂和細胞周期進程的影響。繼而用質譜分析,他們鑑定出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被蛋白酶體降解的蛋白。最後,他們使用分子動力學模擬來模擬這一過程的機制。
  • 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r7785。Balskus說,「自2006年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某些腸道共生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菌株---存在一組讓它們能夠合成導致DNA損傷的分子的基因。
  • 港媒:香港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抗生素 或可抵抗「超級細菌」
    據香港《亞洲時報》網站11月6日報導,超級細菌已經在世界各地傳播,並且幾乎無法治療。香港一所大學的細菌學家們稱,他們開發出了一類功能強大得足以使具有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包括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失效的抗生素。
  • 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2015年9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表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嗜熱微生物如何將自身DNA從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該研究或為進一步理解超級細菌提供一定思路。
  •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9:2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onnie L. Bassler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最近,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謝曉亮實驗室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葛顥研究員合作,揭示了細菌內轉錄隨機爆發現象(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的分子機制,這種隨機性是很多細胞和組織中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表達量不同的主要根源之一
  • Science:共生細菌幫你抗過敏
    揭示了共生菌群缺失導致過敏反應產生的具體機制。人體內棲息著幾十億個共生細菌,每個人體內共生細菌的多樣性都不相同。共生細菌在人體許多生理學過程和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食物消化,維生素合成以及宿主防禦過程。有研究已經證明在生命早期共生細菌發生變化或缺失會促進2型免疫和過敏炎症反應的發生,雖然共生菌群是誘導小腸Th17細胞和Treg細胞的強力誘導因素,但其調節2型免疫反應的機制一直不清楚。
  • 科學家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細菌微區室結構圖
    他們研究的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來自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粘細菌,即赭黃嗜鹽囊菌(Haliangium ochraceum)。這種完整的細菌細胞器蛋白外殼的結構圖有助提供用於抵抗致病菌或出於有益目的對細菌細胞器進行生物改造的重要信息。
  • 《細胞》:揭開35年未知真相,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菌反轉錄子的自然功能
    近期,《細胞》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終於為我們揭開了真相,原來,反轉錄其實是細菌的一種免疫防禦系統![2]更有趣的是,反轉錄的防衛並不是直接抵禦外敵,而是當細菌無法抵抗噬菌體入侵的時候,主動啟動細胞自殺,以避免感染在整個菌群的擴散。這種現象在多細胞生物中很常見,但在單細胞生物中還很少被提及。看來單細胞們也是擁有為群體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的。
  • 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Science:揭示高粱植物利用蜀黍氰甙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機制
    2016年11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揭示出高粱植物利用化合物蜀黍氰甙(dhurrin)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的機制。該小組在Science期刊上,描述了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和他們的發現對代謝中間體(metabolon)研究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
  • 中國團隊發現凝血因子或有助對抗「超級細菌」
    新華社倫敦8月9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中國團隊9日發布報告說,他們發現凝血因子這種人體受傷後參與血液凝固的血液成分,有潛力在對抗多重耐藥的「超級細菌」方面發揮作用。四川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在中國科學院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期刊《細胞研究》上發布報告說,他們發現凝血因子VII、IX和X除了在凝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可能還可以對抗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包括綠膿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等耐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 Science:重大突破!闡明細胞因子IL-10抵抗炎症機制
    對結腸炎病人而言,免疫系統抵抗人體自身的腸道細菌,從而導致炎症產生。為了抵抗這種炎症,科學家們已著重關注一種被稱作IL-10的化學信號分子。IL-10是一種抗炎性細胞因子。儘管已知IL-10在控制炎症和阻止腸炎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仍不清楚的是,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