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熱門事兒:從癌細胞剋星到超級英雄細菌

2020-11-25 生物谷

癌細胞的致命要害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浙江大學、瑞士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癌細胞的致命要害——SETD2基因突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ancer Cell》上。SETD2基因突變時常出現在腎腫瘤和一些兒童腦腫瘤中,在這項研究中發現,攜帶一個SETD2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可被一種名為AZD1775的藥物殺死(該藥物可抑制一個稱為WEE1的蛋白質)。

當WEE1在具有SETD2突變的細胞中被抑制時,脫氧核苷酸(製造DNA的成分)的水平,低於複製的臨界水平。缺乏這些構建模塊,細胞就會死亡,而且體內的正常細胞沒有SETD2突變,所以這些WEE1抑制的影響作用,對癌細胞可能是選擇性的。

外核體的特殊靶標或可預測癌症的轉移走向

理解腫瘤為何會在特殊器官中發生轉移而不會在別的器官中轉移是腫瘤學研究領域的一大目標,現今主流學說是癌細胞轉移的「種子與土壤」假說,該假說指出,癌症轉移需要腫瘤細胞的擴散,同時也需要目的器官中良好的環境。近日,一項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中。

該研究顯示腫瘤會釋放數百萬個攜帶特殊蛋白和遺傳內容的代表性樣本的小囊泡,這些小囊泡俗稱為外核體,類似於「信號船」,其主要負責確保受體器官可以作為腫瘤細胞的宿主,尤其外核體可以誘發必要的分子反應,即炎症、血管形成的發生,從而使得受體器官可以接納腫瘤細胞,從而幫助腫瘤細胞擴散,進而實施癌症轉移。另外還有特殊的分子信號可以幹預外核體到達受體組織後引發的反應,尤其是這些信號還會引發S100家族基因表達水平的增加,S100基因家族被認為會引發炎症信號產生,而炎症和癌症直接相關。

白細胞亞群防止肺癌轉移

在過去,研究人員知道這些白細胞「拾荒者」發揮了在動脈粥樣硬化的背景下抵禦炎性作用的有益角色。而今,一項來自La Jolla過敏與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研究指出這些巡邏單核細胞也可能發揮著抗癌作用,特別是在肺臟中。研究者追蹤這些細胞在肺血管中的漫遊蹤跡,記錄下它們追逐入侵腫瘤細胞的過程,並開發了一個小鼠模型來演示這一追逐效應是如何在活體動物中有效存在的。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研究人員在血中注入螢光標記的黑色素瘤細胞(正常和Nr4a1基因敲除小鼠)後觀察腫瘤細胞的遷移。在24小時內,Nr4a1基因敲除小鼠的肺血管中含有更多的小鼠黑素瘤細胞,這表明缺乏這些後衛的動物容易發生肺部轉移。接著往基因敲除小鼠體內注入腫瘤細胞前把巡邏單核細胞從正常小鼠中抽取並注入基因敲出小鼠體內。這一幹預抑制了癌細胞遷移到肺血管。當添加這些細胞到基因敲除老鼠中觀察到轉移減少的情況,就表明它們是抑制肺轉移的關鍵因素。

首次繪製大腦蛋白質分布圖

最近,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以及哥根廷實驗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量化了成年小鼠大腦內的所有蛋白質——蛋白質組。在不同的細胞類型和腦區中有哪些蛋白質以及它們的數量,這些信息都被概括在了一副蛋白質分布圖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

在成年小鼠腦中有大約13000種不同的蛋白質。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腦區中的蛋白質數量,以及它們彼此之間有何區別,現在都可以從最新建立的蛋白質分布圖上發現。這個蛋白質分布圖,來自於小鼠中五種不同細胞類型和十個不同腦區的蛋白質數據,構成了目前最全面的蛋白質數據集。

CRISPR-Cas系統新成果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大腸桿菌CRISPR-Cas系統監視及加工外源DNA的機制。這項研究工作發布在近期的《Cell》雜誌上。

許多原核生物都具有由CRISPR位點和Cas基因組成的一種RNA引導適應性免疫系統。CRISPR位點最初是在大腸桿菌中被發現,其是由一些長度為29個核苷酸的「重複序列」(repeat)組件構成,這些重複序列被長度為32個核苷酸的「間隔序列」(spacer)所間隔。

CRISPR-Cas系統可分為I型、II 型和III型三種,分別基於存在的標記Cas3、Cas9或Cas10基因進行區分。I型最常見,我們對I型CRISPR-Cas系統大部分的認識都來自對大腸桿菌Cascade(實現病毒防禦的CRISPR相關複合物)的研究,Cascade由 5種蛋白Cse1、Cse2、Cas7、Cas5e和Cas6e構成。研究人員利用單分子成像技術在單個Cascade複合物尋找噬菌體λ基因組內前間隔序列時顯影了它們。研究揭示出了PAM依賴和非依賴性搜索信號通路。這一PAM依賴性信號通路高度有效,使得Cascade能夠招募Cas3,從而特異性地降解靶基因組。這些結果確立了Cas1-Cas2是在逃避靶標處招募及調控Cas3的一個反式作用因子。基於研究結果,作者們提出了一種Cascade、Cas1、Cas2和Cas3協同作用加工且使得外源遺傳元件喪失功能的機制。

首次證明自噬可介導核內蛋白降解

「自噬」這個詞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自己吃自己,對於細胞來說就是不需要的細胞內成分被細胞自身降解的過程。關於自噬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但是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自噬可以介導細胞核內物質的降解,並且細胞核內發生的自噬在對抗癌症發生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核中發現了自噬過程以及細胞通過自噬過程降解細胞核纖層組成成分的分子機制。利用複雜的生化技術,研究人員觀察到核纖層的關鍵組成成分laminB1能夠與自噬過程中的關鍵成分LC3在染色質的部分區域發生相互接觸。並且在一些可誘導細胞發生癌變的刺激下,LC3能夠和laminB1以及其他一些核內成分轉移到細胞質中,並通過自噬發生降解,這一過程會誘發細胞衰老,細胞衰老是細胞保護自身防止癌變的一種重要方式。研究人員還發現當細胞DNA發生損傷或癌基因被激活,正常細胞會通過自噬對核纖層進行破壞,促進衰老現象的發生,而抑制這一過程則會削弱細胞衰老的發生,導致細胞發生癌變。

揭示保守抗癌新機制

在發布於近期《Cell》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其似乎阻止了潛在癌性基因組重排的發生。這項研究確定了一個保守的抗癌(包括淋巴瘤在內)機制。

該研究小組利用高通量全基因組易位測序技術(HTGTS)調查了受到RAG切割活性影響的DNA位點。結果揭示,當RAG切割基因組中任何位點的DNA時,它的活性通常都局限於染色質環內。就像火車在軌道上行駛,RAG酶按兩個可能的方向(這取決於它所指的方向),結合染色質環並通過該環。一旦抵達染色質環的底部——染色質環連接基因組其餘區域的位置,RAG酶就會停下來。這一策略使得細胞能夠控制RAG酶的活性,防止它切割基因組中其他位點。RAG酶作用失控可導致脫靶切割,觸發遺傳改變,例如導致作為癌症潛在原因的基因易位。

發現一類新的DNA修復酶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們,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類新的DNA修復酶。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DNA的結構時,認為它的化學性質是極其穩定的,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基因藍圖,將父母的基本特徵傳遞給其後代。儘管這一觀點在公眾當中仍然很流行,但生物學家們了解到,雙螺旋結構實際上是一種高反應性的分子,它不斷地被破壞,細胞必須不斷地修復,以保護它所包含的基因信息。

新發現的DNA修復酶是一種DNA糖基化酶,DNA糖基化酶是由Tomas Lindahl發現的一個酶家族,他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承認這些酶可通過一個稱為鹼基切除修復的過程去除受損的DNA鹼基。這是目前生物學家已經確定的10個不同的基因修復途徑中的第一個。在鹼基切除修復過程中,一個特定的糖基化酶分子在病變位置與DNA結合,並使雙螺旋彎曲,這種方式會使受損的鹼基從螺旋內部內翻轉到外部。這種酶安裝在翻轉鹼基的周圍,並將其固定在一個位置,將其連結暴露於DNA的糖骨幹,從而使酶與它分離。在損壞的鹼基被移除後,其他的DNA修復蛋白進入,並用一個原始鹼基取代它。

革命性的免疫學技術

由於不了解免疫系統與其他細胞的互作,迄今為止人們還不太清楚免疫系統的具體作用機制。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為此開發了JEDI T細胞(Just EGFP Death-Inducing T-cell),並將這一技術發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雜誌上。人們可以用這一技術研究與T細胞互作的其它細胞,明確這些細胞的功能,模擬人類疾病。

JEDI T細胞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技術,能夠對免疫應答和免疫療法進行分析、模擬和成像。研究人員通過JEDI技術發現,即使在未感染狀態,免疫細胞也能找到大腦中表達靶抗原的細胞。這說明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存在一個免疫監控通路。這一發現對於理解神經炎症和大腦惡性腫瘤(比如膠質母細胞瘤)很有意義。免疫療法被視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癌症突破之一,但要在臨床上取得進一步的成功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JEDI技術不僅會成為這方面的一大助力,還有助於其它領域的藥物開發工作。

對抗「超級細菌」的「超級英雄細菌」

隨著人們對耐抗生素的"超級細菌"關注度逐漸提升,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也許找到了能夠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即腸道部位寄生的、有時會移動到其它器官組織的"超級英雄"細菌。這些細菌能夠減輕感染帶來的長期負面效應。最近一期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報告類文章中,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微生物組中的一類大腸桿菌能夠提高小鼠對肺部以及腸道感染的耐受性,具體體現在一般小鼠在受到感染時肌肉組織會出現消解,這一類細菌能夠有效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人類體內能夠找到具有相似特徵的細菌,我們就有辦法治療由抗生素耐受性細菌引發的感染類疾病,比如膿毒症等。

抗生素耐藥性的顯現使得人類健康再一次面臨感染的威脅,自抗生素發現以來一度被認為是輕而易舉可以治癒的疾病如今也再次成為了我們的噩夢。而在腸道的微生物群體中可能包含著能夠保護機體免受感染損傷的細菌類別。一般情形下,肺部或腸道感染的小鼠體內IGF-1(insulin-likegrowth factor 1)激素水平會下降,這一激素是維持肌肉質量的主要信號分子。然而,保護性的大腸桿菌能夠激活IGF-1信號通路,使IGF-1保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因此儘管在感染期間依然保持了穩定的肌肉質量。這對於醫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微生物也許可以作為藥物進行使用。(生物谷:Booon.com)

相關焦點

  • LOL:電刑蜘蛛成螳螂剋星 版本五大熱門反制英雄
    不滅慎完克卡蜜爾 版本五大熱門反制英雄 電刑蜘蛛成螳螂剋星 LOL不同的版本會出現不同的強勢英雄,針對這些強勢英雄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找到正確的英雄進行反制,在排位中利用好後手的Counter位可以選出針對性強的英雄,以此來打出更好的實戰效果,提升排位勝率
  • 超級細菌MRSA有了「剋星」
    超級細菌MRSA對傳統抗生素均具有耐藥性,而這項研究有望促進開發有效且臨床適用的新型抗生素。抗生素耐藥性對全球公共衛生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過去30年裡,僅有非常少量的新抗生素被開發出來,人們亟待新的抗生素來對抗多藥耐藥型病原體。
  • 工作細胞:滿滿正能量的動漫,看這部動漫生物成績會提高一大截吧
    最新動漫《工作細胞》正在熱映,本部動漫主要講的是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細胞每天在為我們的健康勤勤懇懇的工作,並且本部動漫有很多的生物知識點讓大家了解,生物老師都可以推薦學生去看啊,要是早點出現這部動漫為了我體內的37兆兩千億個細胞我也要好好學生物啊,今天我們來看看動漫中有哪些細胞為我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吧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如果製作一個平培養基,可以直觀觀察到它們是有「位移」的。而普通細菌形成的菌落是固定的。  真正讓它成為「明星」的是基因組研究計劃。朱寶利介紹,當時的基因組計劃中納入了50種生物,盤基網柄菌由於介於單細胞和多細胞之間,被認為對於研究生物的進化非常有意義。研究生物如何進化到人類是基因組研究的一項目標,而盤基網柄菌被列為進化的起點。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超級細菌MRSA有了剋星:來自鼻腔的抗生素
    (原標題:來自鼻腔的抗生素能殺超級細菌)
  • 科學家在癌細胞中發現大量細菌!出現癌症特異性的...
    2020年6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癌細胞是細菌的安樂窩。這個結論來自於對1000多個不同人類癌症的腫瘤樣本的嚴格研究。這項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發現,從大腦到骨骼再到乳腺癌,所有癌症類型的細胞中都存在著細菌,甚至還發現了每種癌症中都存在著獨特的細菌種群。研究表明,了解癌細胞和它的"微型微生物組"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助於預測某些治療的潛在有效性,或者可能為今後操縱這些細菌以增強抗癌治療的作用指明方向。
  • 超級細菌能讓人重返年輕?曾為自己注射細菌的科學家,如今啥樣?
    我們知道,美容行業一直是非常熱門的,因為人人都想要年輕漂亮的肌膚。最開始,大家都喜歡用玻尿酸來保持的皮膚的年輕態,但現在隨著一種超級細菌被發現,這種細菌逐漸代替了玻尿酸。這是一種擁有自我修復能力的細菌,我們稱它為芽孢桿菌F,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吧。
  • 不怕超級細菌!磁性液態金屬納米顆粒可粉粹細菌 還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賴以生存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每年造成至少70萬人死亡。
  • 「超級細菌」的真正威脅是什麼?
    一種源於南亞的新型抗藥基因,能造就幾乎打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正在向全球蔓延。8月中旬,一位比利時男子在巴基斯坦感染了這種「超級細菌」後身亡。在經歷過「非典」肆虐和「甲流」恐慌之後,人類對任何能潛在導致大規模傳染的病菌都保持著高度警惕,因此「超級細菌」迅速成為熱門話題。那麼,「超級細菌」到底是什麼?
  • 科學實驗意外合成一種生物酶,卻成了塑料瓶的「超級剋星」
    最新報告預測,到2040年,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量將接近三倍,達到2900萬噸,相當於地球海岸線每米50公斤。如果沒有更好的回收基礎設施和技術,繼續按照目前的生產速度發展下去,到2050年,將有120億噸塑料被扔進垃圾填埋場和自然界。
  • 什麼是超級細菌?浙江省科技館《超級細菌》展給你答案
    人類與細菌的戰鬥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日前,由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中國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拉開帷幕。據悉,《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內容分為三部分:微觀部分、人類部分和全球部分,共18個故事,探索了全社會正如何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帶來的巨大挑戰、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科學研究和那些與超級細菌戰鬥的個人的故事。
  • 不起眼的大腸桿菌,也能是救命的超級英雄
    制裁它們的英雄又在哪裡?近日,美國加州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賈內爾·埃爾斯(Janelle S. Ayres)研究組就找到了一種身體比蟻人還要小,本事卻大得驚人的「超級英雄」。它是一種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腸道細菌,但卻可能幫助我們挽救虛弱的病人。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
  • 經驗談|有關細菌的那些事兒
    2、細菌的多樣性如恆河沙數的細菌力量很強大,我說的不是細菌的數量很多,而是種類很多,多到不可勝數。做過基因測序的都知道,你的結果很難與基因庫完全吻合,反正我沒有見過相似度100%的案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分別從三個人的指尖與他們個人電腦的鍵盤和滑鼠上採集細菌樣本,然後又從數量眾多的,他們未接觸過的鍵盤、滑鼠上釆集細菌樣本。
  • 加高中生成塑膠袋剋星 發明細菌快速分解(圖)
    用細菌快速分解,從上千年縮至3個月  高中生成「塑膠袋剋星」  由於塑膠袋造成的「白色汙染」早已成為地球公害,因此它被稱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細菌快速分解塑膠袋  伯德是安大略省沃特盧市一名普通高中生。他的研究理念來自日常生活的經歷:他的母親經常指示他幫忙做家務,但每當他打開存放潔具的柜子時,放在最上層的塑膠袋就會如雪崩般飛散。於是,煩不勝煩的他開始研究如何能令塑膠袋「消失」。  經了解,塑膠袋的自然分解時間很長,通常從20年到1000年不等。
  • 韓國科學家改造有害細菌:智鬥癌細胞無副作用
    2月11日消息 近日,韓國科學家通過修改有害細菌,使之能夠誘發免疫反應從而摧毀癌細胞,並且試驗中未觀察到有任何毒副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善瓏講堂:人類與超級細菌的無限戰爭,地球一直在創造新的生命?
    ———— 「超級細菌」,一種恐怖至極的微小生物,它因人類濫用抗生素而產生了耐藥性,這種進化早在意料之中,生命不可限制,它總會想方設法進化以適應環境。因此,我們不要幼稚的認為對待細菌可以有某種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只能不停的與細菌進行鬥爭,它在進化,我們也必須進化,這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生存鬥爭。按照科學界生物進化的主流觀點,我們40多億年前的祖先也是細菌,後來我們的祖先不斷進化變成多細胞生物然後慢慢變成了人類。顯然,這細菌乃是我們的兄弟種族,我們具有共同的起源。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