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林璟副教授團隊:智能響應抗細菌黏附增強技術

2020-09-19 小材科研

據科學家推斷:約1031(10的31次方)個細菌存在於地球上,典型的霍亂是一種傳染性非常強的細菌感染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大約有130萬到400萬人被霍亂侵襲,並造成2.1萬至14.3萬人死亡。細菌通過空氣由物至人或人至人傳播黏附於人體是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細菌在各物體表界面的黏附對化工工業、海洋船舶防腐防汙、給水工程、醫學工程、材料工程等國計民生工程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也造成難於估量的巨大危害,尤其對工業金屬製品產生的微生物腐蝕更是不容忽視。研究顯示:抑制細菌微生物危害的一種可行性方法是構築抗細菌黏附表面,以阻止細菌的初始黏附,阻止細菌生物膜的進一步危害。迄今為止,細菌在各表面的抗黏附仍然是一個需求突破的技術瓶頸。

為攻關各類難題,突破技術瓶頸,廣州大學林璟副教授研究團隊不斷探索高效抗菌分子的設計合成和抗黏附表面構建技術:①為探究新型的高效抗菌分子,設計合成了一種仿生甲殼蟲狀的抗菌大分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0,157:553-560); ②為解決多孔粗糙纖維表面由於毛細管力吸附作用易黏附細菌的難題,提出了超疏水超疏油Cassie-Baxter狀態表面構建技術,細菌液滴被空氣層懸浮在其表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 6124–6136, ESI高被引,熱點論文) ;③為探究在任意異型表面構築抗細菌黏附表面技術,研究開發了一種簡易噴塗抗細菌黏附微球的技術,提出了親水阻抗和疏水排斥型兩種抗細菌黏附模型,並論證了超疏水疏油/超疏水水下疏油特性是疏水表面抗細菌黏附的內在機制,首次通過分子模擬闡述水化層阻抗是親水表面抗細菌黏附的內在機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7:26039– 26052);④提出實現了抗細菌黏附技術在基於Cassie-Baxter潤溼狀態下具有抗液體幹擾和抗細菌黏附的高拉伸性和超靈敏可穿戴柔性應變傳感器中的應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 (23): 2000398)。

圖1 溫度和光響應增強抗細菌黏附表面P(VCL-co-QAS-co-PEGMA-co-VTMO)/TNTs/Ti構建示意圖

圖2抗菌率(a)、不同接枝濃度的複合表面(CM1、CM2、CM3、CM4、CM5)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b)的螢光顯微鏡圖,以及複合表面的抗菌機理(c)。

因萬物處於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抗細菌黏附表面技術也面臨著環境變化的影響,為避免和利用環境變化的影響,智能響應技術在增強抗細菌黏附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在金屬鈦板上構建了鈦基TiO2納米管陣列,然後再噴塗接枝自製的智能響應抗菌抗黏附高分子,以實現溫度和光響應增強抗細菌黏附性策略(圖1)。圖2揭示了構造一個內在的抗菌表面是殺死和阻止細菌繁殖的一個重要策略,純TiO2納米管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別只有52.37%和48.84%,而修飾了智能響應抗菌抗黏附高分子後的TiO2納米管的抗菌率增加至98.82%,表明抗細菌黏附高分子在抗菌中起主導作用,其抗菌機理如圖2C所示,抗菌材料通過靜電作用破壞細菌細胞壁,高分子的烷基鏈穿透細胞壁,導致細胞膜變形、破損和細胞質成分滲漏,細菌最終死亡

圖3 抗細菌黏附溫度響應增強機理

抗細菌黏附溫度響應增強技術:構建的複合表面P(VCL-co-QAS-co-PEGMA-co-VTMO)/TNTs/Ti 的相轉變溫度為42.2℃,考察了3個不同溫度(4℃,37℃,55℃)水環境中的細菌黏附情況。圖3表明:在較低的溫度(4℃)下,複合表面的高分子聚合物鏈中的PVCL朝向水相中延伸,大量結合水分子使PVCL分子鏈處於溶脹狀態,此時的PVCL是極度親水的。另外,由於聚合物鏈中的親水組分PEGMA也能額外的結合水分子形成水化層,二者的相互協同作用導致了複合表面在水環境中具有一個高強度的水化層,在複合表面和細菌之間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阻隔層,因此複合表面體現出其極強的細菌抗黏附特性。在接近生理溫度(37℃)時,但仍低於相轉變溫度,此時PVCL分子鏈仍舊處於溶脹狀態,但是相對的溶脹程度低於4℃,複合表面的水化層強度較於4℃減小,但仍舊具有較高的細菌抗黏附特性(大腸桿菌抗黏附率:86.66%,金黃色葡萄球菌抗黏附率:93.28%)。當溶液溫度高於相轉變溫度(55℃)時,複合表面的高分子聚合物鏈中的PVCL反向水相,PCVL分子鏈向內皺縮,暴露出大量的疏水位點,導致PVCL與水分子間的氫鍵減少,從而導致相分離。此時的複合表面由於處於相分離狀態,表面水化層效果削減到最弱或者幾乎沒有,在此狀態下細菌極易黏附在複合表面上,複合表面體現出較低的細菌抗黏附特性。為此,調控至冷環境可以實現抗細菌黏附熱響應增強效應。


圖4 抗細菌黏附光響應增強機理

抗細菌黏附光響應增強技術:除了溫度響應增強外,還嘗試構建了另一種智能響應細菌抗黏附增強方法,作為常用的光敏材料,TiO2納米管具有光致親水性,可用於自清潔和防汙應用。以TiO2納米管為基底材料構建的納米/聚合物複合表面具有良好的光響應性。圖4表明:當紫外光(hv)照射在TiO2納米管陣列表面時,hv誘導價帶電子嚮導帶提升,從而產生價帶空穴(h+VB)和e-CB,與H2O和O2分子作用在TNTs表面上產生大量的·OH自由基,這些自由基進一步與細菌液體中的水分子作用形成氫鍵,使得複合表面快速包裹一層水合層,極大的阻隔細菌黏附在表面,體現出極強的細菌抗黏附性。隨著光照時間增加,TiO2納米管陣列羥基數量也增多,更多的羥基能夠產生更強的水化層作用,複合表面的水合層屏障阻隔效果更強,表現出細菌抗黏附性增強。為此,紫外光環境可以實現抗細菌黏附光響應增強效應。

圖5 體外細胞實驗和體內動物實驗

為了評價P(VCL-co-QAS-co-PEGMA-co-VTMO)/TNTs/Ti複合材料在生物材料領域的潛在應用,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和體內動物實驗綜合評估複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能(圖5)。CCK-8試劑盒評估了該複合材料對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NIH/3T3細胞)細胞活力的影響,證明了該複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體外生物相容性。並進一步評價P(VCL-co-QAS-co-PEGMA-co-VTMO)/TNTs/Ti複合材料在促進細菌感染傷口癒合中的實際應用,採用蘇木精-伊紅(H&E)染色收集傷口組織的組織學圖像,觀察和評價感染傷口感染情況(圖5a)。與原始鈦板治療後產生的大量免疫細胞、免疫因子並造成嚴重的組織壞死相比,複合材料處理的創面組織感染少,組織結構完整,說明其具有有效的抗傷口感染作用,且複合材料不會對大鼠的主要器官如心、肝、脾、肺和腎造成異常或損害(圖5b),說明智能響應增強型抗細菌黏附材料P(VCL-co-QAS-co-PEGMA-co-VTMO)/TNTs/Ti不僅在化工工業、海洋船舶防腐防汙、給水工程、材料工程,且在生物醫學材料領域都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應用前景。

以上研究成果以《Thermo and light-responsive strategies of smart titanium-containing composite material surface for enhancing bacterially anti-adhesive property》為題在化工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林璟副教授。

來源:廣州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5894720319112

相關焦點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是國內首部專題性語言生活皮書,彰顯了廣州大學以語言服務和語言生活為支點對新時期國家語言文字事業要服務國家發展、關注語言生活研究的學術響應,體現了主動服務國家、服務灣區、服務廣州的責任擔當。
  • 口腔種植體表面影響細菌黏附因素的研究進展
    由於美學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腐蝕性、出色的強度和硬度的氧化鋯陶瓷也被廣泛引入到基臺材料的應用中。種植體表面微生物的黏附、生物膜的成分及形成速度會受到材料的表面形態、自由能、粗糙度、潤溼性、化學組成及細菌與材料間靜電反應的影響。為了促進骨結合、減少種植體表面微生物的黏附,研究人員對種植體進行了相應的表面改性。常用的方法有塗層、表面陶瓷化、機械處理、酸蝕、電解蝕刻、陽極化處理、雷射照射等。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近日,廣州大學分子遺傳與創新研究中心劉寶輝/李美娜團隊在New Phytologist 在線發表了題為Two homologous LHY pairs negatively control soybean drought tolerance by repressing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智能材料,是一種合成材料,通過響應溫度、應力、溼度、pH、電場或磁場、光照或化學物質等外部刺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基於其響應刺激的特性,可以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柔性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領域。智能材料最新的研究趨勢顛覆了原有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應用於人機互動、生物醫學,改善人們的醫療健康水平(Science Robotics, 4(2019)eaax7329)。同時,將智能材料與計算機學科交叉研究,以程序控制材料的特性響應機制,從而製備可調節、可編程、可重構的智能材料,進一步推動社會科技的發展。
  • 吳志光副教授團隊研發眼科醫學納米機器人 可鑽入眼球運送藥物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我校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青年教師吳志光副教授與德國馬普智能系統所皮爾菲舍爾(P.Fischer)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實現納米機器人在眼睛玻璃體中可控、高效地集群運動,研究成果以「穿梭眼內玻璃體的群體潤滑微型推進器」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影響因子11.511)。
  • 基於微膠囊技術的長效抗微生物塗料研製成功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學鋒研究員團隊成功開發一種基於微膠囊技術的長效抗微生物塗料,通過了國內外多家第三方權威機構的檢測。該塗料對病毒和細菌均展現出顯著殺滅效果,且有效防護時間可長達半年之久,可廣泛應用於日常物體表面消毒、空氣過濾、水體淨化、冷鏈運輸等工作和生活領域。
  • 基於微膠囊技術的長效抗微生物塗料研製成功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學鋒研究員團隊成功開發一種基於微膠囊技術的長效抗微生物塗料,通過了國內外多家第三方權威機構的檢測。該塗料對病毒和細菌均展現出顯著殺滅效果,且有效防護時間可長達半年之久,可廣泛應用於日常物體表面消毒、空氣過濾、水體淨化、冷鏈運輸等工作和生活領域。
  •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鐵調蛋白抵禦細菌感染新機制
    新華社杭州8月1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工作發現,鐵代謝關鍵基因「鐵調蛋白」能夠抵禦機體細菌感染,在細菌感染的免疫防禦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論文於15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細胞發現》。
  • 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環境健康技術實驗室最新研發:9930智能殺菌塗層...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2月23日報導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環境健康技術實驗室研發的全球首創的智能殺菌塗層GERMAGIC(多層次智能殺菌塗層MAP-1)使用納米微膠囊緩釋高分子聚合技術製成的
  •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在國際材料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發表論文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材化學院副教授賀飛及所在無機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成功製備具有可調節酶催化活性的酶模擬物材料,初步實現高效率腫瘤生長抑制功能。為解決該問題,賀飛副教授及所在團隊開發了一種類細菌狀的鈰基納米酶(PEG/Ce-Bi@DMSN),該納米酶具有局部光熱調控的雙重酶模擬催化活性(類過氧化物酶和類過氧化氫酶活性)和穀胱甘肽消耗能力,可以在腫瘤組織內產生活性氧物質,實現高效治療。
  •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在國際材料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發表論文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材化學院副教授賀飛及所在無機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成功製備具有可調節酶催化活性的酶模擬物材料,初步實現高效率腫瘤生長抑制功能。基於納米尺度人造酶模擬物(納米酶)的納米催化療法是一種可用於治療各種惡性腫瘤的新興技術。但是,納米酶依然存在腫瘤微環境中催化活性相對不足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賀飛副教授及所在團隊開發了一種類細菌狀的鈰基納米酶(PEG/Ce-Bi@DMSN),該納米酶具有局部光熱調控的雙重酶模擬催化活性(類過氧化物酶和類過氧化氫酶活性)和穀胱甘肽消耗能力,可以在腫瘤組織內產生活性氧物質,實現高效治療。
  • 2017山東大學粘細菌與醫藥微生物技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2017山東大學粘細菌與醫藥微生物技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2017-05-23 15:42:25| 山東大學人事在線 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備考QQ交流群:點擊加入
  • 浙江大學藥學院顧臻教授團隊研製血糖響應智能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近日,浙江大學藥學院顧臻教授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Dual self-regulated delivery ofinsulin and glucagon by a hybrid patch的研究論文,利用透皮微針貼片同時負載具有反調節作用的兩種血糖調節激素——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在小鼠模型上驗證了其能隨血糖響應進而可控釋放的功效。
  • 百草堂·浙江大學科研團隊首創口腔抗病毒牙膏
    在全球疫情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百草堂·浙江大學聯合研發中心科研團隊,經過4個多月的日夜奮戰,對金銀花、連翹、厚樸、苦參、丹皮酚、青蒿等近百種中草藥提取物反覆進行藥性手性分離和殺菌抗毒實驗,終於發現了金銀花、連翹、苦參等中草藥活性成分中含有明確抑制某些特定病毒的成分
  • 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2020年理事會會議在廣州大學召開,五大洲十餘...
    廣州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項目自2016年以來共錄取39名聯合培養的博士生;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聯盟成員大學的學者合作發表的科研論文近570篇。其中,帕多瓦大學的學者與聯盟成員大學的學者合作發表論文201篇,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135篇,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63篇,瑞典林雪平大學45篇,廣州大學38篇。
  • 跨越五大洲——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2020年理事會會議在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項目自2016年以來共錄取39名聯合培養的博士生;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聯盟成員大學的學者合作發表的科研論文近570篇。其中,帕多瓦大學的學者與聯盟成員大學的學者合作發表論文201篇,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135篇,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63篇,瑞典林雪平大學45篇,廣州大學38篇。
  • 飢餓使細菌生物被膜更強壯
    細菌生物被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是現代醫學上一個棘手問題,生物被膜中的細菌往往由於胞外聚合物的包裹保護而難以被免疫系統或抗生素所清除。銅綠假單胞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致病菌,其生物被膜中包含的胞外多糖(如Psl, Pel, alginate),外DNA,以及外分泌蛋白等共同構成了胞外聚合物。
  • 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環境健康技術實驗室最新研發:9930智能殺菌塗層用於口罩殺滅新冠病毒99.9%
    【獵雲網北京】12月23日報導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環境健康技術實驗室研發的全球首創的智能殺菌塗層GERMAGIC(多層次智能殺菌塗層MAP-1)使用納米微膠囊緩釋高分子聚合技術製成的9930智能殺菌塗層(多層次智能殺菌塗層MAP-1)GERMAGIC技術已被用於一次性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將9930智能殺菌塗層塗布在口罩外側表面,則實現99.99%殺毒滅菌且長效30天。塗層取得了美國EPA認可的Microbac實驗室對殺滅新型冠狀病毒的報告。這種殺滅率99.9%持續長效30天殺滅新型冠狀病毒的口罩已被授權使用在中國、馬來西亞、歐洲的十多家口罩廠。
  • 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取得進展
    針對上述難題,程度副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還原敏感的多功能載體材料(如上圖),載體的疏水性嵌段包載抗腫瘤光動力藥物Ce6,攜帶NTA基團的嵌段則通過NTA和Cas9蛋白末端His標籤之間的特異性結合高效負載Cas9蛋白/sgRNA複合物,然後通過靜電組裝在外層引入靶向腫瘤組織的iRGD分子。
  • 東南大學顧寧教授團隊發表關於超聲協同微納氣泡增強EPR效應的綜述
    在超聲協同微納氣泡的作用下,血管通透性增強,藥物在腫瘤部位擴散能力和遞送效率提高,是提高EPR效應的有效手段。近日,東南大學顧寧教授團隊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8 IF: 8.063)上發表論文,綜述了基於超聲和微納氣泡的EPR效應及其增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