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小腸M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2020-12-08 生物谷

專題:Nature報導

資料圖片:M細胞包圍住大腸桿菌

M細胞(Membranous / microfold cell)扁平細胞,是散布於腸道黏膜上皮細胞間的一種特化的抗原運轉細胞。它不表達MHCⅡ類分子,胞質內溶毛體很少,在腸黏膜表面有短小不規則毛刷樣微絨毛。它具有高度的非特異性脂酶活性。病原菌等外來抗原性物質可通過對M細胞表面的毛刷狀微絨毛的吸附,或經M細胞表面蛋白酶作用後被攝取。

黏膜免疫系統在保護黏膜表面不受病原體侵害、在促進與共生微生物群落共生中都起主要作用。要激發黏膜免疫反應,黏膜表面上的抗原必須首先穿過不可透過的上皮障礙,進入「派伊爾小結」這樣的淋巴結構。這一功能(被稱為「轉胞吞作用」)被認為主要由M細胞調控,它們是「派伊爾小結」中專門的上皮細胞。對由M-細胞調控的抗原「轉胞吞作用」的機制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小腸M細胞頂面表達的糖蛋白-2是表達FimH抗原的細菌的轉胞吞受體。由於M-細胞被認為是各種口服免疫藥物的一個很有希望的目標,所以這項工作表明,依賴於糖蛋白-2的「轉胞吞作用」是一個可能的免疫目標。(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62, 226-230 (12 November 2009) | doi:10.1038/nature08529

Uptake through glycoprotein 2 of FimH+ bacteria by M cells initiates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Koji Hase1,10, Kazuya Kawano1,10, Tomonori Nochi2, Gemilson Soares Pontes2, Shinji Fukuda1,3, Masashi Ebisawa1,3, Kazunori Kadokura1,3, Toru Tobe4, Yumiko Fujimura1, Sayaka Kawano1, Atsuko Yabashi5, Satoshi Waguri5, Gaku Nakato1,3, Shunsuke Kimura1, Takaya Murakami1, Mitsutoshi Iimura6, Kimiyo Hamura6, Shin-Ichi Fukuoka7, Anson W. Lowe8, Kikuji Itoh9, Hiroshi Kiyono2 & Hiroshi Ohno1,3

1 Laboratory for Epithelial Immunobi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Allergy and Immunology, RIKEN, Kanagawa 230-0045, Japan
2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The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108-8639, Japan
3 Supramolecular Biology,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of Bionanoscience, Yokohama City University, Kanagawa 230-0045, Japan
4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Osaka University, 565-0871 Suita, Osaka, Japan
5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Histology, Fukushima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ukushima 960-1295, Japan
6 Institute of Gastroenterology, Tokyo Women's Medical University, Tokyo 162-8666, Japan
7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oyama Gakuin University, Kanagawa, 229-8558, Japan
8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 Digestive Disease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94305, USA
9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Graduate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113-8657, Japan
10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Correspondence to: Hiroshi Ohno1,3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H.O.

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 forms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entire immune system, containing about three-quarters of all lymphocytes and producing grams of secretory IgA daily to protect the mucosal surface from pathogens1, 2, 3. To evoke the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antigens on the mucosal surface must be transported across the epithelial barrier into organized lymphoid structures such as Peyer's patches4. This function, called antigen transcytosis, is mediated by specialized epithelial M cells5, 6.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promoting this antigen uptake, however, are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report that glycoprotein 2 (GP2), specifically expressed on the apical plasma membrane of M cells among enterocytes, serves as a transcytotic receptor for mucosal antigens. Recombinant GP2 protein selectively bound a subset of commensal and pathogenic enterobacteria, including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S. Typhimurium), by recognizing FimH, a component of type I pili on the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Consistently, these bacteria were colocalized with endogenous GP2 on the apical plasma membrane as well as in cytoplasmic vesicles in M cells. Moreover, deficiency of bacterial FimH or host GP2 led to defects in transcytosis of type-I-piliated bacteria through M cells, resulting in an attenu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in Peyer's patches. GP2 is therefore a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transcytotic receptor on M cells for type-I-piliated bacteria and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to these bacteria. Given that M cells are considered a promising target for oral vaccination against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7, 8, the GP2-dependent transcytotic pathway could provide a new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cell-targeted mucosal vaccines.

相關焦點

  • Nature:細胞焦亡在腫瘤化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細胞焦亡作為一種新的促炎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與細胞凋亡在細胞形態學改變和發生機制上都有明顯區別,並與阿爾茲海默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關。但目前有關細胞焦亡的具體分子機制及在腫瘤中的作用尚有很多空白。
  • nature:炎症反應中Th17向Treg分化
    除此之外,不同的細胞類型分泌的細胞因子與執行的免疫功能也截然不同。例如,Th17主要分泌IL-17,它對於引發炎症反應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而Treg主要執行的是免疫抑制的效應。該小鼠的製作過程相對複雜,簡而言之,其中一類遺傳修飾使得IL-17A高表達的細胞中(曾經有表達也包括在內)會產生永久的YFP信號;另外一類修飾能夠檢測瞬時的IL-17(Katushka信號)、IL-10(eGFP信號)以及FoxP3(RFP信號)。之後,作者將此小鼠的小腸T細胞分離出來進行分析。
  • 泛素在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作用
    免疫反應是在特定的外來多肽(抗原)結合到白血球(淋巴細胞)上的受體後被觸發的。細胞信號通路負責激活淋巴細胞。最近科學家Krappmann和同事提出了證據,證明在淋巴細胞中的一種:T細胞中,泛素會結合到Malt1蛋白上,從而引起抗原反應。
  • Nature:揭示m6A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
    2017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被稱作T細胞的白細胞調節著我們的身體對外源物質作出的免疫反應,即我們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暨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了解到一種近期發現的RNA表觀遺傳標記發生的變化如何調節T細胞和它們作出的這種免疫反應。
  • 《自然》:P53基因在小腸中是抗癌先鋒,但在結腸中反成促癌因子
    儘管它如此長如此大,然而,小腸原發性腫瘤卻極為罕見,只佔胃腸道腫瘤的2%;而高達98%的腫瘤卻發生在結腸中。那麼問題來了:與小腸比,結腸為什麼這麼容易產生癌變?小腸和結腸這兩個器官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它們腸道細菌的水平,小腸中的細菌比較少,而結腸中的細菌就很多了。
  • 腫瘤細胞通過劫持caspase 9信號來抑制輻射誘導的免疫反應
    腫瘤細胞通過劫持caspase 9信號來抑制輻射誘導的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1 13:12:3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傅陽心、喬健等研究人員合作取得新進展。
  • Nature:首次發現T細胞通過突觸相互作用將多巴胺轉移到B細胞中
    2017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南澳大學、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德國赫爾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美國基因泰克公司、英國牛津大學和義大利科學健康研究所(IRCCS)的研究人員在免疫系統中發現大腦樣活動(brain-like activity),從而有望更好地治療淋巴瘤、自身免疫
  • 科學家發現新的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
    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MLKLs的發現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聚合狀態的MLKL蛋白對細胞的完整性有破壞作用【5】。研究發現,植物免疫ETI途徑中的RNLs信號通路在結構與功能上與MLKLs非常相似,說明MLKLs蛋白在植物免疫過程中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植物中是否存在MLKLs蛋白一直未知。
  • 人體內的這種細胞在免疫反應中扮演什麼角色,對冠狀病毒有什麼作用
    T細胞(Tlymphocyte)是淋巴細胞的一種,在免疫反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當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有很多關於T細胞及其在預防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的討論。當它們第一次接觸抗原時,它們開始成熟並分化為細胞毒性T細胞或記憶T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病原體越來越多,我們的記憶T細胞相對於幼稚型T細胞的比例增加,這種現象有時被稱為「免疫學的成熟」。 基於來自幾家實驗室的證據,有人已經提出,在以前沒有接觸過SARS-CoV-2的人體內預先存在的交叉反應性記憶T細胞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 Nature Immunology:漿細胞通過負反饋作用影響濾泡輔助性T細胞功能
    漿細胞又稱效應B細胞,具有合成、儲存大量抗體的功能。新研究證實漿細胞通過在一個負反饋環中發揮作用,最終影響了濾泡輔助性T細胞的功能。「這些漿細胞不僅能夠分泌高度特異的抗體,它們還參與調控了產生免疫反應的過程,」論文第一作者Nadège Pelletier說道。
  • Nature:揭示兒茶酚胺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引發細胞因子風暴機制
    2020年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許多新近開發的強效癌症療法旨在利用靶向腫瘤的免疫反應。但是,這類免疫療法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發生了嚴重的炎症反應,即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在細胞因子風暴中,稱為細胞因子的蛋白的水平異常高。這會導致發燒,低血壓,心臟問題,並在某些情況下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 Nature子刊報導Treg細胞凋亡後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其在腫瘤發病過程中,往往扮演著「幫兇」的角色:它能夠通過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導致腫瘤的生長以及惡化。然而,10月30日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篇研究卻表明:Treg細胞凋亡後,仍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且會變得更強。這一結果令人吃驚,並且可能有助於解釋免疫療法作為癌症治療的局限性。
  • 認識腫瘤微環境中的MDSC細胞
    癌症中,髓系細胞異常分化。其中,MDSC聚集於腫瘤及外周淋巴器官,成為腫瘤微環境的標誌,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促進腫瘤發展。
  • Cell Stem Cell:造血幹細胞通過保持對以前感染的記憶來提高免疫反應
    2020年3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德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造血幹細胞的一個令人吃驚的特性:它們不僅確保血細胞的持續更新,而且還能夠記住以前的感染經歷,從而在未來引發更快更有效的免疫反應。這些發現應當對未來的疫苗接種策略產生重大影響,並且為表現不佳或反應過度的免疫系統開發新療法鋪平道路。
  • Nature:如何利用單細胞mRNA測序發現罕見細胞類型?
    2015年8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荷蘭的科學家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一種新的計算方法結合轉錄組測序發現了小腸中一些罕見的細胞類型,這對於深入了解器官的細胞組成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
  • 甲狀腺功能減退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之間的聯繫
    在大腸中,每毫升內容物中至少有10億個細菌,與大腸相比,小腸中的細菌相對較少,每毫升內容物中通常少於1萬個細菌。當小腸中的細菌數量增加時,就會發生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
  • 過猶不及的免疫反應:細胞因子風暴如何加速病情
    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免疫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等所釋放的各種細胞因子,通過作用在其他多種細胞表面的受體,建立各種細胞因子以至各種免疫細胞之間網絡,精密並及時調控抗感染免疫應答的進程和程度。當機體利用細胞因子和其他免疫效應分子清除病原微生物後,炎症反應消退,機體恢復穩態。
  • 小腸影像解剖及分組
    來源:影像科的小圈子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與迴腸,起自胃幽門,終於進入盲腸的回盲部。十二指腸形似C行,全長約25 cm,相當於本人十二根手指的指幅,因此而得名。成人絕對的空迴腸長度約7 m,但在正常人體內由於腸管持續肌張力的存在,小腸長度明顯縮短,測量時僅約3 m。
  • Nature中文摘要|10 September 2015
    Single-cell messenger RNA sequencing reveals rare intestinal cell types單細胞信使RNA測序揭示稀有的腸細胞類型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