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首次發現T細胞通過突觸相互作用將多巴胺轉移到B細胞中

2020-12-05 生物谷

2017年7月1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南澳大學、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德國赫爾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美國基因泰克公司、英國牛津大學和義大利科學健康研究所(IRCCS)的研究人員在免疫系統中發現大腦樣活動(brain-like activity),從而有望更好地治療淋巴瘤、

自身免疫

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7月1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FH-derived dopamine accelerates productive synapses in germinal centres」。

論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Ilenia Papa說,這項研究首次證實人免疫系統含有攜帶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的顆粒。多巴胺在免疫反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Papa說,「這些顆粒之前被認為僅存在於大腦中的神經元內。我們認為依賴於想要治療的疾病,它們潛在地是一種加快或抑制體內免疫反應的療法的極好靶標。」

神經元依賴於突觸相互作用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通過突觸進行運送的小分子,將來自一個細胞的在獎賞激勵行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信號傳遞到另一個細胞中。

Papa說,「像神經元那樣,特定的T細胞(即濾泡輔助T細胞)將多巴胺轉移到B細胞中,給B細胞進一步的『激勵』,從而產生最好的它們能夠用來協助清除感染的抗體。」

「人體產生一種抵抗

細菌

、病毒和其他外來體的依賴於免疫系統的高級保護形式。」

「免疫反應對識別對人體有害的外來物質和讓人體免受這些物質的傷害是不可或缺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約翰-克汀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Carola Vinuesa教授說,這些新的發現為利用可獲得的藥物改進對淋巴瘤、

自身免疫

反應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療打開大門。

Vinuesa教授說,「我們希望利用這些發現使得對疫苗和感染作出的免疫反應更加快速和更加高效,同時使得攻擊自我的

自身免疫

疾病更慢地和更加不活躍地發生。」

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扁桃體已被切除的兒童的大約200種左右的組織樣品,觀察到來自濾泡輔助T細胞的多巴胺通過突觸相互作用轉移到B細胞。

他們也與一名數學家合作針對人體對疫苗作出的免疫反應,為免疫系統的大腦樣活性建模。(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Ilenia Papa, David Saliba,Maurilio Ponzoni et al. TFH-derived dopamine accelerates productive synapses in germinal centre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2 July 2017, doi:10.1038/nature230132.Discovery of brain-like activity in immune system promises better disease treatments

相關焦點

  • T細胞通過外泌體轉移DNA 起始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反應
    針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需要T淋巴細胞和抗原呈遞細胞,特別是樹突細胞之間通過免疫突觸的形成進行特異性物理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細胞通過細胞表面的受體-配體接觸和外泌體的轉移交換信息。迄今為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突觸如何激活T細胞中的信號傳導途徑;相反,樹突細胞接收的信號的特性和效果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當在培養皿中一起培養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時,這些星形膠質細胞將形成複雜的星形結構。當單獨培養星形膠質細胞或者將它們與其他類型的細胞一起培養時,它們變得矮小。為了發現神經元如何影響星形膠質細胞的形狀,美國杜克大學細胞生物學與神經生物學副教授Cagla Eroglu及其團隊將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放在一起培養,同時調整神經元的細胞信號轉導機制。
  • 【盤點】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B細胞發現50周年紀念-T、B...
    通過輻照技術與過繼轉移技術,作者發現B細胞或T細胞的移植均不能恢復輻照後小鼠的抗體產生能力,但同時移植T,B細胞後小鼠的抗體產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以上實驗結果證明胸腺來源的T細胞對抗體的產生是必要的,但T細胞本身並不能產生抗體。後續的很多研究證實了T細胞對於集體產生抗體的重要性。到1972年,"輔助性T細胞"這一概念被科學界廣泛接受。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科學家解讀多巴胺的奧秘!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攀爬纖維突觸通過突觸耦合快速且短暫地抑制鄰近的浦肯野細胞
    攀爬纖維突觸通過突觸耦合快速且短暫地抑制鄰近的浦肯野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3:28:54 美國哈佛醫學院Wade G.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危險異類  Evelyn Zhang • 2020-05-11 15:48:17 來源:前瞻網 E3997G0
  • Nature communication:非經典WNT受體相互作用 抑制腫瘤轉移
    近日,來自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關於LRP5/6 在frizzled介導的腫瘤轉移中發揮抑制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wnt受體frizzled及其共受體LRP5/6能夠發生直接相互作用,並且這種相互作用受到LRP6胞外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 Developmental Cell:蛋白間相互作用與細胞極化研究
    細胞極性的形成是多種生命過程所必需的,比如細胞定向遷移及神經元的突觸和上皮組織等不對稱結構的形成。極性蛋白Par3、Par6和非典型蛋白激酶C(aPKC)所構成的複合體在多種生物體的細胞極化中起重要作用。在細胞極化中也涉及到細胞骨架的調節,具有GTP酶活性的Rho蛋白家族是激動蛋白和微管的關鍵調節因子。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從神經元長長的有分支的觸角末端伸出的小突起將這些神經元連接在一起,這樣它們就可以交談。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 【諾貝爾獎「風向標」】B細胞、T細胞發現者獲2019拉斯克獎
    今年的拉斯克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將其基礎醫學研究獎頒發給了發現T細胞和B細胞的2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這些結果表明我們應該改變對星形膠質細胞以及大腦工作模式的看法。」Smith博士實驗室一直在探索大腦呼吸中心preB?tzinger complex中的神經元如何控制呼吸。在這項研究中,他的團隊與倫敦大學學院的Alexander Gourine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而Gourine教授課題組發現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也許通過感知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來調節呼吸。
  • Cell:利用CAR-T細胞作為微型製藥廠治療B細胞淋巴瘤
    2016年10月3日/生物谷BIOON/--最近針對免疫療法和基因工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的使用取得的進展已讓人們興奮不已。歷史上,CAR-T細胞免疫療法旨在給予免疫細胞所需要的信息來更好地將腫瘤細胞識別為外來的並攻擊它們,從而增強免疫系統。
  •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MHC另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是約束免疫應答過程中各類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又稱為MHC的約束性(MHc restriction),包括免疫應答感應階段Mφ-Th之間,反應階段Th-B之間,以及效應階段Tc-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Nature Commu:靶向細胞骨架抑制腫瘤轉移新發現
    2015年6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發現了一些小分子能夠特異性靶向參與肌動蛋白組裝的關鍵蛋白--Fascin,同時證明抑制Fascin的活性能夠阻斷絲狀偽足形成,抑制腫瘤的遷移和侵襲。
  • Nat Commun:癌細胞與成纖維細胞相互作用促進惡化
    2020年3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為了在其他器官中定居並發展成轉移灶,已經發生轉移的腫細胞需要適應並操縱新的微環境。近日,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幹細胞技術與實驗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現在發現,某些癌細胞會刺激周圍環境中的結締組織細胞釋放促進轉移的遞質。這一發現在更好地了解這些轉移性癌細胞如何產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
    12月16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嘉偉研究員課題組的題為「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抑制神經炎症反應」的論文,展示了他們在神經炎症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
  • 「七年之癢」與細胞新陳代謝幾乎無關
    「七年之癢」,與大腦中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變化有關,因為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思維記憶。「七年之癢」,也與多巴胺的分泌及基因有關。  現在「七年之癢」已成為感情變化的專用描述,也成為許多人失戀療傷金句。他們這樣解釋七年之癢的理論:人體細胞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則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