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靶向細胞骨架抑制腫瘤轉移新發現

2020-11-28 生物谷

2015年6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發現了一些小分子能夠特異性靶向參與肌動蛋白組裝的關鍵蛋白--Fascin,同時證明抑制Fascin的活性能夠阻斷絲狀偽足形成,抑制腫瘤的遷移和侵襲。

腫瘤轉移的一個關鍵步驟是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細胞內細胞骨架蛋白的重新排列。絲狀偽足是參與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突起形成的一種重要結構,其作用相當於細胞的感受器官,能夠與細胞外微環境進行信息交流,同時還參與一些基礎的細胞功能如細胞黏附,擴展以及在三維環境中遷移。

之前一些研究已經發現絲狀偽足在腫瘤細胞侵襲的起始階段可能發揮主要作用,癌細胞可利用絲狀偽足向器官表面粘附和侵襲,而Fascin是絲狀偽足形成過程中參與肌動蛋白組裝的一個重要蛋白,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靶向Fascin開發小分子藥物或許是抑制癌症轉移的一種潛在方法。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發現了一些小分子能夠抑制Fascin的肌動蛋白組裝活性,隨後,研究人員將目光集中在其中一個小分子抑制劑上,證明這種小分子抑制劑能夠特異性阻斷絲狀偽足的形成,進而抑制腫瘤細胞在體外的遷移和侵襲,以及腫瘤細胞在體內的轉移。

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充分驗證和分析之後,研究人員認為具有靶向特性的Fascin抑制劑可能對於癌症治療具有潛在治療效果,這項研究對於轉移性癌症的治療具有一定意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doi:10.1038/ncomms8465

 

Targeted inhibition of fascin function blocks tumour invasion and metastatic colonization

Fang-Ke Huang,Shaoqin Han,Bowen Xing,Jianyun Huang,Bingqian Liu,Francois Bordeleau,Cynthia A. Reinhart-King,J. Jillian Zhang & Xin-Yun Huang

One of the key steps during tumour metastasis is tumou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which require actin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Among the critical actin cytoskeletal protrusion structures are the filopodia, which act like cell sensory orga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extracellular microenvironment and participate in fundamental cell functions such as cell adhesion, spreading and migration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 Fascin is the main actin-bundling protein in filopodia. Using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ere we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small molecules that inhibit the actin-bundling activity of fascin. Focusing on one such inhibitor, we demonstrate that it specifically blocks filopodial formation, tumou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vitro, and metastasis in vivo. Hence, target-specific anti-fascin agents have a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cancer treatment.

相關焦點

  • 《自然》雙重磅:讓腫瘤像傷口一樣癒合!MSKCC科學家發現,靶向CD4+T細胞中的TGF-β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抑制腫瘤發展
    他們在傷口癒合機制的啟發下,發現了新的遏制癌症的方法。他們選中的靶點是CD4+T細胞中的TGF-β信號通路,通過抗體靶向阻斷,可以切斷腫瘤的營養和氧氣供應,高效阻止腫瘤的發展。而腫瘤發展和傷口癒合的前半段很像,始終保持高炎症水平,新生血管增加,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人員將腫瘤喻為「無法癒合的傷口」[3]。之前的研究表明,在癌症患者中,T細胞中的TGF-β始終處於高水平,在體外實驗中,抑制它可以增強CD8+T細胞(殺傷性T細胞)的活性,抑制腫瘤進展[4,5]。
  • Nature communication:非經典WNT受體相互作用 抑制腫瘤轉移
    近日,來自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關於LRP5/6 在frizzled介導的腫瘤轉移中發揮抑制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wnt受體frizzled及其共受體LRP5/6能夠發生直接相互作用,並且這種相互作用受到LRP6胞外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Bakhoum等在Cancer Discover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etastasis and immune evasion from extracellular cGAMP hydrolysis的研究論文,發現腫瘤細胞通過ENPP1水解胞外的cGAMP抑制免疫細胞的活化,且cGAMP水解後產生的腺苷進一步抑制了抗腫瘤免疫,並促進腫瘤轉移。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可減少內源性氧消耗,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在以往的研究得知,腫瘤乏氧微環境在抑制藥效、阻斷免疫細胞浸潤、促進腫瘤復發轉移等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通過改變腫瘤內部乏氧微環境,提高抗腫瘤藥物療效,抑制腫瘤復發轉移,是臨床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據新聞報導,南京大學管文賢教授團隊近期在國際期刊《生物材料》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 靶向作用癌症周圍組織或有望抑制或限制癌症發生轉移
    2020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取決於血液,就好像機體其它部位一樣,腫瘤的生長需要血管為其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但癌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利用這些血管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當癌症開始發生轉移時,一部分癌細胞就會從原發性位點分離出來,並通過血液流動或血管網絡來進行擴散,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循環中的癌細胞就會被小血管捕獲,逃逸並在機體其它地方發展為新的腫瘤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同樣,通過四硫鉬酸鹽降低細胞內銅離子水平也能抑制含有BRAFV600E突變的腫瘤細胞的增殖(Nature,doi:10.1038/nature13180)。種種證據都表明,靶向銅離子調控和轉運通路的藥物研究可能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新策略。
  • Nature:減少絲氨酸攝入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該研究探討了限制絲氨酸以抑制腫瘤生長的機制,發現該過程與脫氧鞘脂有關。DOI:10.1038/s41586-020-2609-x研究人員抑制線粒體丙酮酸載體(MPC)後用[2,3-13C2]丙氨酸追蹤丙氨酸代謝,發現丙氨酸水平降低是抑制MPC、增強錨定非依賴性生長的潛在機制。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靶向藥易瑞沙,相信廣大癌症患者並不陌生,因為在中國很多癌症患者服用過易瑞沙,推薦閱讀:《肺癌靶向藥:易瑞沙的用法用量、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目前,易瑞沙在亞洲和歐洲用得多,特羅凱在美國用得多。這兩種靶向藥在臨床上表現出來的副作用也極為相似,主要是皮疹、腹瀉、無食慾,這些副作用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藥物不僅抑制肺癌中突變的EGFR蛋白,也能抑制正常細胞的EGFR功能。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其中S-I亞型的肝細胞癌患者僅需手術,要防止過度治療;S-II亞型的肝細胞癌患者則需要手術加其他的輔助治療,而S-III亞型的肝細胞癌患者佔入組人群的30%,術後發生復發轉移的危險係數最大,可謂是最後的「硬骨頭」。研究人員首先在S-III亞型的蛋白質組數據裡發現,膽固醇代謝通路發生了重編程。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其中ASS1、ASL或OTC的異常會影響細胞內精氨酸的儲存。在腫瘤中常見ASS1缺乏,導致腫瘤細胞獲取血清中的精氨酸。因此,血清中精氨酸的快速消耗可作為癌症治療的新策略。精氨酸脫亞胺酶(ADI)和Arg1等可以分別通過將精氨酸轉化為瓜氨酸和鳥氨酸來耗盡血清中的精氨酸,產生抗腫瘤活性。ADI和Arg1介導的抗腫瘤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周期停滯、細胞凋亡、自噬和抑制血管生成。
  • 科學家們找到了一個新靶點 可以阻止腫瘤的生長和...
    據估計,僅在美國,2019年就將診斷出268,600例新的侵襲性和62,930例非侵襲性乳腺癌,估計將導致41,760人死亡。腫瘤微環境(TME)的細胞和非細胞間室除了遺傳和表觀遺傳改變外,還有助於腫瘤的生長和傳播。 TME的細胞部分包括肌成纖維細胞、浸潤的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基質/幹細胞和免疫細胞。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腫瘤幹細胞(CSC)及其診療意義是腫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和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SC是腫瘤發生、轉移和復發的關鍵細胞。CSC如何產生和維持?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
  •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1:17:06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Gaudenz Danuser和Christoph J.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月2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的Longmei Cai等在新的研究中證實,在鼻咽癌中EB病毒(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 Science子刊:腫瘤特異性抗體靶向抑制RAS突變腫瘤
    2020年2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致癌RAS突變體(RASMUT)蛋白由於其在細胞內的位置導致常規抗體的無法接觸並靶向它,因此通過常規抗體方案是無法治靶向這種突變並治療癌症的。
  • 神預測癌症復發、轉移?「腫瘤捕手」究竟是啥?
    CTC循環腫瘤細胞,通過血管進入血液循環,轉移到身體其他組織或器官,像種子在土壤中發芽一樣,繼續生長,形成轉移灶,然後長成新的腫瘤。因此CTC是惡性腫瘤患者出現術後復發和遠處轉移的重要原因。  經過治療後,腫瘤患者體內CTC數量應是沒有或者只有極少數,若檢測到CTC數量持續增多,則提示有腫瘤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
  • 外泌體與腫瘤轉移、放化療失敗有關係?證據終於找到了……
    研究發現,外泌體不僅能夠加速惡性腫瘤細胞周圍正常細胞的增殖,並抑制其凋亡; 還能通過調節與免疫逃亡反應相關的受體 (如自然殺傷細胞2族成員D受體) ,抑制機體對腫瘤細胞產生免疫反應。
  • Oncogene: 對抗腫瘤轉移取得突破性進展!預防轉移可能就靠它了!
    2018年2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由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完成的新研究給了科學家們在腫瘤轉移之前靶向腫瘤的機會。這項新研究於近日發表在《Oncogene》上,該研究表明一個叫做LTBP3的蛋白促使了一種連鎖反應導致早期發展的腫瘤生成新血管。這些血管可以像高速路一樣將癌細胞傳播到全身,在很早期就種下轉移灶。
  • Nature:活性氧ROS實際上可能抑制腫瘤生長
    [1]表明ROS實際上可能抑制腫瘤生長。2009年,Schafer證實消除ROS有助於腫瘤細胞在它們的胞外基質中存活[2]。他說,類似地,這些新數據也加入到不斷增加的研究文章列表當中,來挑戰抗氧化劑發揮除去腫瘤細胞中致癌性ROS的作用因而人們認為它總是抗腫瘤發生的中心法則。
  • 認識腫瘤微環境中的MDSC細胞
    它是英文「myeloid-derivedsuppressor cells」的縮寫,即髓系抑制細胞,也稱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顧名思義,這類細胞來源於骨髓,能顯著抑制免疫應答。熟知的免疫負調細胞還有調節T細胞(Treg)。癌症中,髓細胞異常分化。其中,MDSC聚集於腫瘤及外周淋巴器官,成為腫瘤微環境的標誌,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促進腫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