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Nature 新聞速覽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1-01-13 生物谷

February 01, 2007

 

封面故事:美國飛天新計劃:重返月球+造訪火星

本期封面照片是「阿波羅-11」任務期間尼爾•阿姆斯特朗拍攝的,照片所示為Buzz Aldrin帶著EASEP科研儀器前往該儀器的部署地點。三年前,在題為「The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的文件中,美國國家航空天局(NASA)介紹了關於太陽系探測活動的一個新框架,新的探測活動將像30多年前「阿波羅」時代那樣再次令人振奮。新框架的執行情況如何?在該新框架中,優先執行的計劃包括重返月球計劃以及為首次人類飛向火星做準備等。在本期Nature上(第474頁),Geoff Brumfiel報告了該項目前三年的進展情況。封面圖片:NASA AS11-40-5942  Page: 474

          ( 生物谷配圖)
     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2 一個涉及三個密切相關基因的氣孔生物合成通道

氣孔是植物的氣體交換結構,是讓植物能夠徵服大地的關鍵發明之一。地球上全部植物的氣孔活動一起對全球碳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所以,氣孔生物合成通道的發現將有廣泛意義。兩個小組在本期Nature上報告,他們識別出一個涉及三個密切相關的基因的相繼表達的通道,這三個基因分別是SPEECHLESS、MUTE 和 FAMA。這表明,三個密切相關的基本「螺旋-環-螺旋」(helix-loop-helix)蛋白的連續行動控制著氣孔分異,這是一個與動物的細胞類型分異極為相似的機制。 Page: 501

3 TBPb的人類同源結構被發現

端粒(線性染色體的端部)受各種結合蛋白的保護。纖毛蟲中一個重要的端粒結合複合體是TBPalpa/beta。人類有一個TBPa同源結構POT1,但此前TBPb在纖毛蟲以外的生物中沒有被發現。現在,兩個研究小組各自獨立地識別出,神秘莫測的 TBPb的人類同源結構為TPP1。令人吃驚的是,當POT1-TPP1複合體結合到端粒DNA上時,它並不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而其他端粒結合蛋白卻會抑制。相反,它會刺激端粒酶活性和核苷酸添加速率,即由核心端粒酶添加核苷酸的速率。Page: 509

4 對「熱木星」HD209458b的最新觀測結果

「熱木星」,即在距離非常近的軌道上繞其母恆星運行的太陽系外巨型行星,將改變我們關於什麼是行星以及它們怎樣形成的觀點。尤其是編號為HD209458b的一顆「熱木星」,它被發現有一個巨大的、逃逸的大氣層,這個大氣層形成了一個彗星一樣的尾巴。「哈勃太空望遠鏡」對HD209458b的新的觀測結果顯示,其大氣層中有一個很熱的緻密層,在這個緻密層中,溫度上升,大氣膨脹,氣體加速逃逸該行星。這一探測為研究太陽系外複雜的行星大氣逃逸過程提供了一個新途徑。

Page: 511

5 一個特殊類型的空穴QED體系

在空穴量子電動力學(QED)中,原子或量子點與單個光子發生強相互作用。最新研究工作表明,可以形成一個「強耦合」關係,在該耦合關係中,單個光子被吸收,並被重新發射很多次。Schuster等人建造了一個特殊類型的空穴QED體系,該體系植入在一個電路內。在這個體系中,一個超導量子位(qubit)與來自一個微波發射線的光子發生相互作用。在這一體系中可以形成一種新的作用關係,即強色散極限,在其中,單個光子對量子位有一個很大的效應,而從不會被吸收。這一發現為非破壞性計數空穴中所存在光子數量提供了可能性。該效應有可能用作量子位-光子條件邏輯的一個基礎,這種邏輯是量子計算的一個要求。Page: 515

6 能探測濃度低於100毫微微摩爾未標記抗體的傳感器

半導體納米線有可能用作高度靈敏的、高選擇性的傳感器,來探測低濃度的致病微生物,而不需要對所探測的病原體進行標記。實用微型傳感器可用於診斷、國土安全和基礎研究。當前的技術因各種原因尚未被廣泛採用,其中包括將納米尺度的設備集成進實用傳感器中所存在的困難。現在來自耶魯大學五個系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新方法。他們利用最新的(CMOS兼容的)系統製成了微型的、超靈敏的傳感器,可探測濃度低於100毫微微摩爾的未標記的抗體,並且能夠實時監測細胞免疫反應。Page: 519

7 現代版麥克斯韋「思想實驗」

在其1867年的經典的「思想實驗」中,麥克斯韋設想了一個守衛著將兩個充滿氣體的腔室分隔開的活門的小魔鬼。通過只允許快速運動的分子從左向右通過、只允許慢速運動的分子從右向左通過的方式,這個小魔鬼誘導了右腔室自然加熱、左腔室自然冷卻的現象。這種偏離平衡的現象是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來自愛丁堡大學(距麥克斯韋的出生地不遠)化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研製出一種分子「機器」,它能模仿麥克斯韋的小魔鬼是如何破壞平衡的。小魔鬼的這種分子化身是一種特殊設計的Rotaxane,即纏繞在一個中心軸上的一個分子環,中心軸上有這個分子環可以附著的結合點。以前的Rotaxane機器是通過擾亂它們的環結合模式來激發的,它們的環結合模式被擾亂後,會導致環在結合點之間來回運動,從而使體系回到平衡態。在這種新的Rotaxane機器中,關於環運動的信息被用來使該體系遠離平衡態。但這裡熱力學第二定律並沒有被違反,因為需要能量(能量是以光的形式提供的)來收集和傳輸分子信息。 Page: 523

8 一個演示物種間相互作用重要性的實驗

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的專門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它們通過一種由其自己分泌的細胞外聚合物材料與外界隔絕。這樣形成的微生物墊曾在複雜性和生物多樣性方面被與熱帶雨林相比。這種生物膜所承受的選擇壓力很可能要求各種細菌之間要有強烈的相互作用,而利用一個只含有兩個物種(即土壤中的細菌Pseudomonas putida 和 Acinetobacter sp.)的簡單群落所做的一個實驗正好反映了這種相互作用關係有多麼緊密。若以對兩個物種都有利的方式改變該群落的物理結構,會導致其中一個物種的基因組發生一個簡單的突變。在缺少一個夥伴的情況下,這種突變(發生在P. putida中)將是有害的。這一體系說明了物種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並且對關於這些相互作用演化方式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會有用。 Page: 533

9 TRPA1離子通道的激發機制

存在於痛覺神經元中的TRPA1離子通道會對有害的和刺激性的化合物做出反應,也會對寒冷做出反應。用小鼠做的基因剔除實驗證實,TRPA1是一種生理上要求的痛覺傳感器。如此多樣的刺激何以激發TRPA1以前並不清楚,但Macpherson等人現在發現,TRPA1是被其半胱氨酸殘體的共價修飾激發的。蛋白質被半胱氨酸活性試劑修飾並非不尋常,但這是第一次發現離子通道以這種方式被激發。TRPA1激發在對親電性毒性和氧化性壓力的響應中所起的作用也許是就可能發生的組織損傷向生物體發出警告。 Page: 541

10 與bicoid mRNA定位有關的特異性因子被發現

雖然bicoid mRNA(果蠅的前決定因子)是於1988年首次被定位的決定因子,但此前仍然不清楚它是怎樣被定位在果蠅卵的前部的。現在,Uwe Irion 和 Daniel St Johnston已經識別出了這個神秘的特異性因子,它將RNA耦合到定位通道上,成為ESCRT-II複合物。ESCRT-II在對已經通過細胞內吞作用從細胞表面進入降解通道的蛋白質進行分類中起重要作用,並通過抑制生長因子受體來抑制腫瘤形成。但bicoid mRNA的定位是獨立於內吞分類的,而且因為大鼠的ESCRT-II也結合RNA,所以mRNA定位中這一新穎的功能似乎在哺乳動物中被保留了下來。 Page: 554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Nature:核糖體亞單元的結構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Ivan Lomakin 和 Thomas Steitz解決了與「啟動因子tRNA」、mRNA以及啟動因子eIF1 和 eIF1A形成複合物的真核生物小核糖體亞單元的三個結構。這些結構有助於了解啟動因子的貢獻、mRNA被掃描的機制以及在核糖體P點上發生的相互作用。(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隨著《環球科學》「nature專區」的開通,中國用戶只需登錄環球科學官網www.huanqiukexue.com/,在「nature專區」即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即可閱讀論文全文(網頁會首先跳轉到nature官網的英文摘要頁面,之後nature會識別從www.huanqiukexue.com跳轉過來的連結,隨後跳轉到論文全文的PDF頁面。
  • Nature:「繪」出一條長壽路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了解細胞營養感應和平衡如何影響生物體的壽命,癌症和退化性疾病的易感性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熱量限制可減少年齡相關疾病,包括肥胖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進展。但難以長期使用,並在未經監視或過度情況下,可能導致危險; 此外,其對人類的壽命有益還未經證實。最近的研究表明,通過間歇空腹達到熱量限制的辦法可以對人產生健康益處並延長小鼠的壽命。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和IGF1的循環濃度,並因此降低IIS。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2】光控液體運動doi | 10.1038/nature19344被限制在圓錐形毛細管(比如微流體設備)內的液滴會因其兩端的曲率壓力差而自發向較窄的一端移動。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2】藍斑核中的記憶鞏固doi | 10.1038/nature19325在記憶編碼前後的短時間內,如果發生了新奇或明確相關的事件,便能增強記憶保持,就像「閃光燈記憶」一樣。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涉及源於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相關機制。
  • Akt由磷酸化介導的活化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這項研究中,Wenyi Wei及同事發現,Akt的活性在整個細胞周期中波動,在靠近該分子的羧基端的兩個點上被Cdk2/cyclin A 或mTORC2磷酸化能促進其在截然不同生理條件下的完全活化。這些新穎的磷酸化事件在Akt的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疾病在內的病理活動中似乎也是重要的。(生物谷Bioon.com)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2001年,cookson等首次使用pyroptosis來形容在巨噬細胞中發現caspase-1依賴的細胞死亡方式。細胞焦亡(pyroptosis)的發現並證實是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其特徵為依賴於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並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釋放。
  • 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mediasavvygirls.com2016年2月24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我們的器官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這可能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區別對待。
  • Nature:細菌交流關鍵機制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Higgins1, Megan E. Pomianek2, Christina M. Kraml3, Ronald K. Taylor4, Martin F. Semmelhack2 & Bonnie L.
  • Nature:再生學之肝臟保衛戰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肝臟有顯著的再生能力。許多研究都集中於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補充損傷後的肝臟和膽管的能力,但卻不太清楚肝細胞自然死亡時如何自我更新。(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就在生物谷資訊APP。生物谷推薦Nature英文原文報導: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Shutterstock【1】【2】手性量子光學doi | 10.1038/nature21037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帶來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現象和重要的應用,包括拓撲絕緣體和自旋電子學。最近,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光子中是否會出現與自旋-軌道耦合類似的效應,如果存在這種效應,又會帶來怎樣的啟發。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5】S-2HG帶來的廣泛免疫刺激doi | 10.1038/nature20165Randall Johnson及同事表明,在缺氧條件下,作為對T細胞受體激活的反應,CD8+T細胞會產生免疫代謝物S-2-羥基戊二酸(S-2HG)。S-2HG會影響位點特異性組蛋白和DNA甲基化模式,促進T細胞增殖、生存和免疫記憶反應。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口腔癌的轉移啟動細胞doi | 10.1038/nature20791CD36識別有轉移可能的細胞對開發抗轉移療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Salvador Aznar Benitah及同事在人類口腔癌樣本中發現了一群具有高轉移可能性的細胞,它們表達脂肪酸受體CD36的水平較高。在小鼠模型中,這些細胞啟動了腫瘤轉移。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這些膜蛋白是異四聚體,由兩個版本組成,每個版本各有一個 GluN1亞單元和一個 GluN2亞單元,這兩個亞單元分別與甘氨酸和L-穀氨酸鹽相結合。Hiro Furukawa及同事利用X-射線晶體學、單顆粒低溫電子顯微鏡和電生理方法對在大鼠NMDA受體的激活和抑制過程中發生的構形變化進行了研究。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2】表面自旋-軌道耦合效應doi | 10.1038/nature19820過去十年來,原子級精準界面與表面的製造建模工藝取得長足進步,由此促成了許多電子效應的發現,這些效應對於開發擁有新穎功能的實用設備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2】新型抗瘧藥二環吖丁啶doi | 10.1038/nature19804迄今為止,抗瘧藥都主要來源於天然產物和人造的「類藥」複合物。本研究通過篩選類似天然產物的複合物庫,發現了一些具有抗瘧前景、對瘧原蟲表現出高活性的小分子。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二環吖丁啶,它們能抑制苯基丙氨酸tRNA連接酶,一種新的瘧疾靶標。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2】蛋白質運動與生物學功能之間的關聯doi | 10.1038/nature20571X射線晶體學能在原子尺度揭示大蛋白的三維結構,但提供的僅是靜態圖像。【9】室溫下的光合系統II結構doi | 10.1038/nature20161在植物將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中,光合系統II會氧化放氧複合物(OEC)中Mn4CaO5簇內的水。該過程歷經五個中間態,但其結構測定直到最近才得以實現。矢野淳子及同事使用飛秒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XFEL)在室溫下捕捉到了其中三個狀態。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2】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167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餘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6】阿古拉斯洋流未有加強doi | 10.1038/nature19853氣候模型表明,全球的風系統會繼續加劇並向兩極擴展,因此,人們普遍預期西邊界流,比如沿南非東岸流動的阿古拉斯洋流也會在全球變暖環境下加強。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腸道菌群與營養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doi | 10.1038/nature18309本期封面所示為糞便細菌的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腸道菌群的變化以及糞便短鏈脂肪酸濃度的改變已被發現與肥胖症、胰島素抗性和代謝綜合症相關,但卻沒有在它們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