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2020-12-07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微生物學前沿》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微生物領域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美國一個微生物研究團隊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地區進行樣本採集工作。研究人員收集了將近7000個原生生物的樣本,然後將它們帶回實驗室進行基因序列分析,以驗證病毒的基因是否存在於原生生物的基因中。

分析結果表明,有八成的調查樣本中都檢測到的病毒基因,其中皮膽蟲的樣本裡含有病毒基因,這說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是存在的。

科學團隊最早什麼時候發現噬食病毒的生物?

這一發現被認為足以改變海洋食物鏈,但實際上最早發現這一現象的並非這支團隊,而是加拿大科學家柯蒂斯·薩特爾的課題組。據了解,這個課題組在1993年通過實驗發現,病毒是一些原生生物的食物。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對病毒進行螢光標記,然後放入不同種類的原生生物,隔一段時間後檢測水中的病毒情況。

最後的檢測結果表明,原本存在於水中的大顆粒病毒大多數消失了,而且研究人員在一些原生生物的體內發現螢光物質,這說明病毒被該原生生物吞噬了。通過一系列實驗,該課題組最終提出了「原生生物能以病毒為食」的理論,並指出原生生物食物裡的碳、氮、磷等元素都可能從病毒中獲得。

此次研究發現了什麼?

在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不同種類的原生生物進行基因測序,然後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病毒基因。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在皮膽蟲體內發現了較多的病毒基因序列,而且它體內的細菌基因序列比較少,這說明病毒序列並非是搭著細菌序列的「便車」進入皮膽蟲體內的,而是皮膽蟲主動攝入了病毒。

根據研究發現,病毒的尺寸一般不大於100納米,而皮膽蟲進食的部位在尺寸上是病毒尺寸的十倍左右,由此可見皮膽蟲有足夠的能力吞噬病毒,但如果要吞噬細菌的話可能還有點難度,因為細菌普遍比病毒要大一些。在該發現之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是病毒搭著細菌等微生物的「便車」進入原生生物體內,而該發現指出存在直接以病毒為食的原生生物。

為何吃了病毒後安然無恙?

病毒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體,但它是生命形式的一種。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病毒是一種高度依賴宿主的生命形式,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離開了宿主後無法生存和繁殖,另一方面每種病毒幾乎都有特定的宿主,一種病毒並不能肆意感染其它生命體。當然也有少數種類病毒具有跨物種感染能力,但這種病毒在自然界中的案例比較少。

人類的肉眼在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是無法看到病毒的存在,而海洋中存在著大量病毒,每毫升海水中至少有一千萬個病毒,那為什麼到海中遊泳的人卻沒事呢?原因就是並非所有病毒都能感染人類,海洋中大多數病毒只能感染微藻和細菌,能對原生生物造成感染的病毒少之又少,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原生生物能夠以病毒為食。

毫無疑問,這次發現將對海洋食物鏈進行補充,但該發現的意義還遠不止如此,它還有助於科學家對病毒的生態作用有新的認識。病毒並非一無是處,它還能為原生生物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一般來說,病毒大小在100納米左右,能吃病毒的原生生物進食『器官』的大小是病毒大小的10倍左右。」梁彥韜說,此前其他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皮膽蟲進食「器官」非常小,大小不足以吃下細菌,吃下病毒倒是綽綽有餘。因此推測這類原生生物可能直接吞噬捕食病毒。
  •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本報記者 付麗麗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結果表明,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且在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
  • 以病毒為食:這個首次發現的現象 終於填補了食物鏈的空缺
    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2017-03-13 14:06,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近年來,海洋塑料汙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科學家找到了噬食病毒的生物
    此前,科學家就發現一些原生生物體內有病毒的DNA,因此懷疑它們有可能吃下了病毒;更何況,一些實驗表明,原生生物也的確能夠以病毒為食。但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Bigelow Laboratory for Ocean Sciences)的拉穆納斯·斯特潘納烏斯卡斯(Ramunas Stepanauskas)研究員認為,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生生物並不能代表自然界中的情況。
  • 日本為海洋生物食物鏈編排「數列號」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形成了海洋食物鏈,但是給各種生物在食物鏈中準確定位並非易事。日前,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數字使海洋生物食物鏈關係一目了然的新方法,從而給它們編排出「數列號」。在食物鏈中,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的植物位於底端,而肉食動物位於上層,呈金字塔狀。
  • 海洋食物鏈頂端的生物
    ,攝影機上,近距離看到這種龐大的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除了恐懼我想不到其他的感覺了,虎鯨的身體比船隻還要龐大,它們在水裡不停地追逐前進的船。,在海洋的世界我們必須正視它們的力量。很常見的韋德爾氏海豹在海域的冰面上休息,想要吃掉休憩的海豹對於虎鯨來說完全不是問題,虎鯨群一起向浮冰遊去,激起的海浪將海豹卷進水裡。難道是這些「墨西哥殺手」想用同樣的把戲來吃掉船上的人。我們可以在虎鯨的近親-海豚的身上找到答案,體型更小的海豚 擅長衝浪,喜歡跟在船尾活動,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時間:2016-04-15 13:3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
  •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塑料「汙染」浮遊生物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 海洋生物真的大都是食肉動物嗎?它們的食物鏈是怎樣的?
    食物鏈對物種的影響在陸地上,由於能量向上傳遞是遞減的關係,所以在食物鏈的位置中越靠上的,就需要越多的下層生物來支撐,而且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也是根據其領地內食草動物的密度決定的,食草動物的密度越大,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就越小。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新聞—科學網
    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 但這一局面正在改變。
  • 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這些年來海洋環境問題不斷的開始出現,很多人都開始關心海洋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海洋環境逐漸的糟糕,那麼勢必會對人類所生存的環境帶來影響,因為地球的生態圈都是環環相扣的,而食物鏈也決定著受到汙染的海洋食物,必將會進入人類的口中。
  • 人類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嗎?可能我們都忽略了兩種生命
    現在的人類已經進入了科技文明時代,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沒有什麼生物是人類不敢吃的。如此強大的人類真的是目前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嗎?可能我們都忽略了兩種生命的存在。可能有人會說了,地球上還有生命能夠有人類強大?事實上,下面的兩種生命它們本身遠沒有人類強大,但是卻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 水母是食物鏈的死結嗎?它們在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可能超乎我們想像
    全球許多海域發生了水母數量劇增的事件,給沿海工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儘管危害重重,但它們似乎還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另外一種未被發覺的重要角色。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格雷姆-海斯帶領生態學家團隊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在《進化和生態學進展》(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中寫道:「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有了明確的證據證實水母並不是食物鏈的死結。」
  • 水母對海洋食物鏈有重要意義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3米長的浮遊生物網拉出美國華盛頓州奧林比亞附近的普吉特海灣。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
  • 水中之王鯊魚從來不敢吃海豚,你知道為什麼嗎?
    果然被人們稱為陸地之王有它的原因,那你知道在海洋中存在哪些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嗎?海洋中一提到兇殘,合作,撕咬力等關鍵詞。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鯊魚這兩個字,這些詞形容它們是最恰當的。近些年,導演拍的關於這方面的題材數不勝數,也讓我們進一步看到它們的真面目。滿口不整齊的尖牙,遊泳速度超快的大型海洋生物也成為我們靠近海洋時的陰影。鯊魚種類中,大白鯊可以說是它們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