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2021-01-18 川北在線網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時間:2016-04-15 13:3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3米長的浮遊生物網拉出美國華盛頓州奧林比亞附近的普吉特海灣。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

  原標題: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3米長的浮遊生物網拉出美國華盛頓州奧林比亞附近的普吉特海灣。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

 

  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

 

  但這一局面正在改變。Skookum科考船的船員中就包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兩名魚類生物學家,他們此前的研究聚焦在該海域豐富的三文魚儲量上。幾年前,他們發現三文魚的獵物鯡魚和胡瓜魚傾向於在聽到水母聲音的地方聚集,他們現在開始嘗試了解在此過程中起作用的生態因素及其如何影響有價值的魚類儲量。

 

  從挪威峽灣到南太平洋的開闊洋面,研究人員正利用新工具向更深處探索水母以及其他軟體動物在海洋中的角色。「我們一直都在忙著研究食物鏈的頂層。」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海洋生物學家Andrew Jeffs說,「但那些看起像水母鼻涕的物質卻裝滿了水桶,實際上它對地球和食物鏈的運行都非常重要。」

 

  大量的糊狀物

 

  這種受到質疑的動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多細胞生命形式的後代。迄今為止所知的最早水母化石可追溯到距今5.5億年前,但一些研究人員估計,它們可能已經存在了7億年左右,比魚類出現得更早。

 

  而且,它們擁有的物種多樣性也讓人感到吃驚。它們中一些體形微小,以其他動物很少會捕食的浮遊生物為食。另一些是體形龐大的捕食者,它們的鐘形身體直徑達兩米寬,觸鬚長度足以包裹體積是其身體3倍的校車。水母屬於刺胞動物門,它們中間一些物種的帶刺細胞足以殺死人類。

 

  水母的身體結構讓這種凝膠狀的生物很難被觀察到。很多水母也難以被人類接觸到,它們居住在遙遠的海域或是位於光照區以下。它們經常以分散的群體模式生活,數量會發生明顯波動,這使得統計其數量非常困難。而且由於它們的身體缺少堅硬的部分,因此非常脆弱。

 

  「很難在捕食者的腸胃中發現水母。」Purcell說,「它們會很快被消化,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對於大多數海洋生物學家來說,遇上一大群水母只會是件頭疼的事,因為收集網會被它們的黏液填滿。「我們不只是忽視了它們。」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Jonathan Houghton說,「我們還會主動地迴避它們。」

 

  但是在過去15年中,水母變得越來越難以讓人忽視。從2003年夏季開始,地中海海岸就盛開了無數的水母「花朵」,迫使海灘關停,並留下數以千萬計被水母刺痛的海水浴者接受醫療護理。2007年,有毒的水母漂到北愛爾蘭的一個三文魚養殖場,導致10萬條魚全部死亡。有時,因為水母堵塞了進水道,核電站不得不被暫時關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①凡註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民的監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載純粹出於為網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新聞—科學網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 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
  • 水母對海洋食物鏈有重要意義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但這一局面正在改變。
  • 水母是食物鏈的死結嗎?它們在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可能超乎我們想像
    全球許多海域發生了水母數量劇增的事件,給沿海工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儘管危害重重,但它們似乎還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另外一種未被發覺的重要角色。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格雷姆-海斯帶領生態學家團隊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在《進化和生態學進展》(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中寫道:「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有了明確的證據證實水母並不是食物鏈的死結。」
  •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本報記者 付麗麗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不僅僅是食物鏈被補全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病毒含有豐富的磷和氮,或許能給皮膽蟲和聚胞動物的夥食增添一些重要的營養元素。」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朱莉婭·布朗指出,既然病毒不只消滅其它生物,還會反被其它生物消滅,那麼在食物鏈中缺少的那一個節點,如今也能補上了。
  • 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研究:塑料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 或已轉移至食物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5月31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 某些海洋生物體內已累積了大量塑料納米粒子(長度小於1微米的塑料粒子),而且這些粒子很有可能轉移到食物鏈中。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2017-03-13 14:06,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 水母:遊弋在海洋中的「透明傘」
    由於它們的身體裡含有95%以上的水分,因此看上去就像無色透明的一樣,顯得十分有趣。不過,水母並不像外表看上去那樣柔弱,如果有人用手去觸碰它們,就會被螫得又紅又腫,非常難受。 美麗而可怕的「透明傘」 水母的身體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露在水面上的「傘」,另一部分是淹沒在水中的腕部。
  • 水母身上沒有任何營養物質,為何卻被捕食者搶著吃?
    據報導,日前通過研究,南丹麥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 Jamileh Javidpour,和他的團隊成員們驚訝的發現,身上沒有任何脂肪、碳水和蛋白質,看起來幾乎透明的水母,竟然成為了海洋捕食者最愛的食物之一,而且甚至還達到了「瘋搶」的地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核輻射致海洋動物面臨風險 將汙染食物鏈
    這是迄今為止檢測發現的最高水平,說明更多放射性物質流入海洋,但這種情況如何發生仍是一個未知數。據《紐約時報》報導,3月28日的海水樣本檢測結果顯示,銫的濃度達到安全限值的20倍。  紐約萊曼學院海洋與江河口研究所負責人約瑟夫·拉什林表示,海水中的輻射能夠以一系列方式威脅海洋動物的生存,放射性物質可直接導致海洋動物死亡,後代發生基因變異或者汙染它們的食物鏈。
  • 海洋硒元素下降至致遠古動物滅絕 食物鏈崩潰
    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3次與海洋重要微量元素指數下降有關,這些微量元素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澳大利亞科學家對遠古海底巖石進行了檢測分析,該巖石包含著硒、錳、銅、鋅和鈷。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塑料「汙染」浮遊生物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2:兩條沙蠋 據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com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稱,廢棄塑料的微小碎片損害了在海洋中生活的蠕蟲沙蠋當在實驗室裡把這些蠕蟲暴露在受汙染的沉積物中時,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活動性降低了一半,並伴有其它健康受損的跡象。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
  •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丹麥科學家研製出水母脆片,決定靠吃解決水母成災的問題
    來自丹麥的科學家們為了把水母做得讓西方人愛吃,研製出了一種製作水母脆片的方法。(研究團隊並沒有強調使用的是水母的哪一品種。在中國,目前一般用以飲食的水母種類除了海月水母外,主要是缽水母綱下的海蜇屬,例如海蜇、黃斑海蜇、棒狀海蜇、沙海蜇等等。海蜇只是水母的一種,二者並不等同,也並不是所有的水母都適合食用。)
  • 科學家預警:海洋酸化惡化,或威脅整個食物鏈
    科學家警告稱,CO2增加導致寒冷的北極水域海水酸度增加,這可能導致諸如貽貝(學名:Mytilus edulis)和「海蝴蝶」(翼足螺)等底層甲殼類海洋動物的腐爛,最終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預計在北冰洋,海洋酸化將引發最惡劣的影響。這一結論的得出得益於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了當前最流行的氣候模型,根據地表水模型模擬了北極底層海水的形成和「碳匯」的變化。
  • 日本為海洋生物食物鏈編排「數列號」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形成了海洋食物鏈,但是給各種生物在食物鏈中準確定位並非易事。日前,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數字使海洋生物食物鏈關係一目了然的新方法,從而給它們編排出「數列號」。在食物鏈中,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的植物位於底端,而肉食動物位於上層,呈金字塔狀。